艾灸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临床观察
2019-07-02付绍燕
熊 祯 付绍燕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护理部,江西 南昌 33000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伴随腰背疼痛等症状,生活质量差[1-2]。中医多利用中药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大量的临床数据揭示,单用中药内服方法治疗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疗效不佳。我院选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170例,分析中药联合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疼痛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170例,平均分为中药组和中药联合艾灸组,各85例。中药组男45例,女40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4.43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55±0.43)年。中药联合艾灸组男40例,女45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4.41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57±0.47)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判定标准;(2)伴随明显的腰背疼痛症状者;(3)经血生化检查、代谢平衡试验、X线检查、骨质疏松指数测量、骨密度测量、双光子吸收法骨密度测量、CT骨密度测量、双能X线吸收测量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者;(4)符合艾灸治疗适应证者;(5)对本次研究知情,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治疗前3个月使用维生素D、钙剂等药物治疗者;(3)合并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4)有精神类疾病家族史及个人史者;(5)存在明显沟通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中药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中药方剂基本组成:黄芪、山萸肉各30 g,山药、熟地黄各20 g,骨碎补18 g,党参、淫羊藿、白术、茯苓各15 g,菟丝子、当归各10 g,甘草6 g。将方剂正确配比后,加水1.6 L。浸泡2 h,大火煮开后,转为文火,煎煮30 min,取汁0.2 L;再次加水0.2 L,煎煮30 min,取汁0.2 L。早晚分2次服用,1剂/d。持续治疗3个月。
中药联合艾灸组在中药内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灸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同中药组。除此以外,取命门、肾俞、大杼、脾俞、足三里、悬钟、太溪为艾灸主穴,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取2寸毫针,对相应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直刺或斜刺进针深度约为1~1.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操作,然后在针柄上插上长度约为2 cm的艾条,并点燃,待艾灸燃尽后取针。3壮/d,隔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不同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的差异性。采用VAS疼痛评分进行评价,评分标准为0~10分。其中,0分:无痛;3分以下:疼痛较轻微;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以内;4~6分:患者剧烈疼痛,睡眠受到影响,但姑且能够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1.6 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性。无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有效:患者腰背疼痛等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骨密度测量检查指标改善60%~79%,腰部活动情况良好;显效:患者腰背疼痛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骨密度测量检查指标改善80%以上,腰部活动情况优。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生物统计学SPSS 18.00软件对本次研究记录到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疼痛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并对统计值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艾灸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为(1.21±0.04)分,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同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的差异性比较(x±s,分)
2.2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中药联合艾灸组显效57例,有效25例,治疗有效率为97.65%,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
表2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性比较(x±s,分)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常伴随腰背疼痛等症状和体征[3-5]。若不及时治疗,将延误患者病情,导致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6-8],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腰背疼痛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痹”“腰痹”“骨痿”等病证范畴[9],与脾肾虚弱、筋脉失调、寒湿、腰肌劳损等因素相关[10]。近年来,中医内服和艾灸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方面得到了一些应用。首先,中药内服方面,方剂中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白术可渗湿、补气、健脾;熟地黄、山萸肉、当归、菟丝子可滋阴、补血、养血;骨碎补、淫羊藿可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诸药可用,可奏补血益气、健脾益肾、强健筋骨之功效。其次,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应用艾灸作用于命门穴、肾俞穴、大杼穴、脾俞穴、足三里穴、悬钟穴、太溪穴,刺激调整恢复脾肾统血功能、扶正固本,温经通络,调节气血,达到延缓骨丢失的目的。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疏通经脉、益气活血、强筋壮骨,调节体质,避免了单用一种治疗方式的弊端。本研究显示采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的患者,疼痛情况有效减轻,治疗有效率为95.71%,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