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2019-07-01张明杰
张明杰
【摘要】 目的 探讨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86例痉挛性瘫痪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3例。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康复疗法进行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肢体艾灸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肌张力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 研究组患者肌张力0级18例(41.86%)、1级12例(27.91%)、2级7例 (16.28%)、3级6例(13.95%)、4级0例(0), 对照组患者肌张力0级7例(16.28%)、1级9例(20.93%)、2级 13例(30.23%)、3级8例(18.60%)、4级6例(13.95%), 研究组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72, P<0.05)。治疗前, 研究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为(3.27±0.49)分, 对照组MAS评分为(3.25±0.50)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 研究组MAS评分分别为(1.47±0.20)、(1.02±0.12)分, 对照组MAS评分为(2.31±0.35)、(1.87±0.16)分, 两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艾灸治疗有利于降低患侧肢体肌张力, 改善肢体功能, 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肢体艾灸;痉挛性瘫痪;肌张力;疗效
痉挛性瘫痪是指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临床表现以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为主。相关研究指出[1], 肌张力异常增高可致使肢体痉挛、关节功能障碍。该疾病在临床上多以西医康复治疗为主, 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但见效慢、费用高昂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本文旨在探讨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临床使用价值。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痉挛性瘫痪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3例。研究组中, 男25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68.13±7.50)岁, 平均病程(4.12±0.75)年;对照组中, 男27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7.95±7.47)岁, 平均病程(4.10±0.7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①年龄50~80岁;②均存在肌张力增高;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意识障碍者;③无法配合研究者。
1. 2 方法 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常规康复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肢体艾灸治疗, 选用太原怀诚灸具, 上肢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为主, 辅以其他穴位, 包括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池及合谷等;下肢以足阳明胃经为主, 取穴包括秩边、环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及解溪等。均取患侧肢体穴位, 悬灸, 以皮肤红晕为度, 约10 min/次, 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随访6个月,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情况, 分为0、1、2、3、4五个等级, 0级为正常肌力[3]。使用脑卒中MAS评价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后6个月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6个月, 研究组患者肌张力0级18例(41.86%)、1级12例(27.91%)、2级7例(16.28%)、3级6例(13.95%)、4级0例(0), 对照组患者肌张力0级7例(16.28%)、1级9例(20.93%)、2级13例(30.23%)、3级8例(18.60%)、4级6例(13.95%), 研究组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72, 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 两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痉挛性瘫痪)时, 脊髓内兴奋向邻近节段扩散, 可导致瘫痪肌肉额外反射性收缩而诱发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而肢体肌张力增高、痉挛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度过急性期后,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而进入恢复期, 生理机能开始恢复, 是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但是, 西医康复疗法具有局限性, 难以保障效果且费用高昂[4-6]。而艾灸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医物理治疗技术, 可疏通经络、温阳补气、散瘀消结, 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现代研究表明, 艾灸可在局部形成高温区及循经高温线, 可扩张血管、促使组织能量代谢旺盛[7-10]。
本文通过在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中加用肢体艾灸治疗, 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6个月, 研究组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72, P<0.05)。提示肢体艾灸治疗有利于缓解肌张力增高问题。另一组数据显示, 治疗前, 两组M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 两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用肢体艾灸治疗有利于提升患侧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 肢体艾灸治疗有利于降低患侧肢体肌张力, 改善肢体功能, 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单瑾怡, 王康勋, 黄宁利, 等. 刮痧配合艾灸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27):116-117.
[2] 黄仙保, 李芳, 张波, 等. 熨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 江西中医药, 2017(12):44-48.
[3] 李芳, 趙卫东, 付惠玲, 等. 针灸联合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 2017, 25(7):177-178.
[4] 陈勤, 陈晓军, 陈利芳, 等. 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9):672-673.
[5] 张爱红, 张志娜, 孟丽娜, 等. 化痰通络解痉汤联合艾灸治疗28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 2016(8):177-179.
[6] 余欣欣. 直接灸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7] 盛国滨, 于志刚, 刘刚, 等.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学报, 2010, 38(5):126-127.
[8] 迟振海, 熊俊, 陈日新, 等. 循经往返灸加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30例临床研究. 中医杂志, 2013, 54(7): 580-583.
[9] 郭亚芸. 艾灸井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10] 陈赟, 张闻东, 郭亚芸. 井穴艾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324-326.
[收稿日期: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