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分析

2019-07-01曹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2期

曹红

【摘要】 目的 分析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118例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根据实际治疗和回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实验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62例)和对照组(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5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 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外周血的诊断阳性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脑脊液指标呈阳性60例(96.8%), 对照组患者中脑脊液指标呈阳性2例(3.6%)。实验组患者脑脊液诊断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04, P=0.000<0.05)。实验组患者中外周血指标呈阳性56例(90.3%), 对照组患者中外周血指标呈阳性0例(0)。实验组患者外周血诊断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266, P=0.000<0.05)。结论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良好, 提高了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的诊断阳性率,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诊断阳性率;结核性脑膜炎

医学上定义的结核性脑膜炎属于炎症性疾病, 形式上为非化脓, 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 发病率与死亡率高。据研究发现, 结核杆菌会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导致病症加重, 加之抗结核药物疗效有限, 该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1]。所以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预后效果更好。一些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早期难以发现典型症状, 导致诊断错误, 错失治疗良机,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是通过探测结核性感染患者的特异性T细胞进行诊断的, 据以往研究证明其可靠科学、安全性高。本文主要是研究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应用, 旨在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 及早诊断患者病情, 使得患者能够在最佳时期内治疗, 从而避免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18例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有头疼发热、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现象, 通过影像分析高度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初治患者, 所有患者均为初治病例, 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妊娠、严重脏器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的患者。根据最终治疗和回访结果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56例)。研究组患者中, 男33例, 女29例;平均年龄(45.3±7.8)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26例;平均年龄(44.1±8.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具体如下:①采集制作细胞工作液。首先采集患者的脑脊髓6 ml和外周血8 ml, 将液体注入试管里, 注意在试管里添加肝素抗凝剂, 使用专用的检测试剂盒, 保障操作在二级生物安全柜里进行, 再加入定量的细胞培养液, 使离心混合, 约10 min, 把中层的白细胞移至规格为15 ml的离心管里。调整细胞密度时加入无血清培养液, 达到合格标准时开始检测;②进行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检测的每个标本都只用2个检测孔, 均注射入靶向抗原, 把细胞培养液(无抗原)注射到阴性对照孔里, 把植物血凝素注射到阳性对照孔里, 均加入制作好的细胞工作液, 严格操作, 最后统计斑点数, 得出结果。所有反应孔里斑点数目去掉阴性孔里斑点数目为结果, 最终斑点数≥40个为阳性。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酶联免疫斑点检测结果, 包括脑脊液、外周血的诊断阳性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脑脊液诊断阳性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脑脊液指标呈阳性60例(96.8%), 对照组患者中脑脊液指标呈阳性2例(3.6%)。实验组患者脑脊液诊断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04, P=0.000<0.05)。

2. 2 两组患者外周血诊断阳性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外周血指标呈阳性56例(90.3%), 对照组患者中外周血指标呈阳性0例(0)。实验组患者外周血诊断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266, P=0.000<0.05)。

3 讨论

我国是一个结核菌感染率较高的国家, 结核性脑膜炎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 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常見于青壮年, 在临床上会出现发热、头疼、脑积水等症状, 受结核杆菌的感染会影响到神经系统, 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小视。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得现象越来越重要, 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结核杆菌基因突变, 成为一种对人体危害更大、更难治疗的传染病。目前医学界也没有完全掌握治疗该疾病的办法, 加之患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所以导致了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传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是涂片镜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涂镜片检测结合性脑膜炎的方式不仅诊断阳性率低, 而且培养周期过长, 总的来说这种方式不利于及早诊断患者, 容易延误了患者的病情, 让患者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 进而使患者加重病情, 甚至面临死亡的危险。PCR法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方式虽然诊断阳性率较高, 但是由于辅助手段缺乏特异性, 容易加大临床治疗的困难性, 更有可能造成患者颅脑不可逆的创伤, 对患者的危害过大。所以这两种检测方法应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被淘汰或者优化。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 其既能诊断活动性的结核感染, 也能诊断非活动性的结核感染, 其可以从单细胞水平来检测分泌抗体和细胞因子的细胞, 此外, 其还能够准确检测到免疫细胞被结核杆菌致敏的情况, 检测指标为脑脊液和外周血的阳性率, 统计斑点数确定结果, 从而诊断出患者是否属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相比较传统的涂片镜和PCR法等检测方法而言,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能够提高脑脊液、外周血的诊断阳性率, 精确度更高, 方便简单, 培养周期短, 安全性高[3]。需注意的是在检测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医护人员应该严格十分熟练流程操作, 按照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的程序进行操作, 整个检测过程医护人员要佩戴专业服装, 手部消毒, 戴上无菌手套, 实现无菌操作[4-6]。此外, 在采集脑脊液和外周血的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医院的采血规定, 最后准确地计算结果, 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及早发现患者病情, 及早进行治疗[7, 8]。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应用价值大, 诊断阳性率高, 且安全性高, 科学性强, 能够让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早期就及时发现病情, 并且及时干预治疗, 降低了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率, 在临床诊断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蕾, 卢锦标, 都伟欣, 等. 结核病诊断中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试剂临床应用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中国防痨杂志, 2017, 39(8):894-897.

[2] 汪领, 胡正义, 王伟, 等. 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结核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医刊, 2016, 43(24):32-34.

[3] 王新宁, 施旭东, 刘根焰, 等.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和分枝杆菌改良罗氏固体培养法在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 临床检验杂志, 2015, 33(12):898-899.

[4] 刘红, 黄永杰, 王静, 等.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疑似结核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3(3): 192-196.

[5] 张培泽, 叶涛生, 邓永聪, 等.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技术(Elispot)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2):314-315.

[6] 王成勇, 潘士虎, 刘敏, 等. 结核感染 T 细胞斑点试验与荧光定量PCR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4):1998-1999.

[7] 孙希霞.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及结核抗体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医药前沿, 2016, 6(2):27-28.

[8] 陆建红, 吴奕征, 杨勇, 等. 结核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6):816-818.

[收稿日期: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