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9-07-01王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期

王楠

【摘要】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 各50例。参考组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探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增加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组胺水平。结果 治疗前, 两组血浆组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5 d及1个月, 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分别为(2.1±0.5)、(1.6±0.2)nmol/L, 均低于参考组的(2.7±0.8)、(2.5±0.2)n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治疗痊愈3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治疗痊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其治疗效果显著,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慢性特發性荨麻疹;卡介菌多糖核酸;抗组胺药物;血浆组胺水平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65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是具有反复性和特发性的常见疾病。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由于机体出现了变态反应性疾病, 造成皮肤和黏膜等发生了炎症反应, 可见严重的充血和组织水肿, 该病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如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慢性, 若病情持续≥6周就会对其他的内脏器官产生影响。该病主要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 病因非常复杂, 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明确具体的病因, 一般认为诱发因素是由于肥大细胞释放了血管活性物质导致的[1]。当前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药物是抗组胺药, 这种药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停药后很容易引起复发, 所以远期治疗效果不佳。目前有研究认为, 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主要是通过缓解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所以必须采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本文选取1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价值、血浆组胺水平改善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皮肤科救治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1]:①根据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确诊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②排除器质性病变和严重精神疾病。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 各50例。参考组患者年龄11~22岁, 平均年龄(17.4±1.8)岁;病程5~17周, 平均病程(8.9±2.9)周。探究组患者年龄13~23岁, 平均年龄(18.5±1.8)岁, 病程5~18周, 平均病程(9.2±3.3)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门诊接受对症治疗措施, 参考组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给予依巴斯汀20 mg/次, 1次/d, 口服。治疗15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探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 卡介菌多糖核酸0.35 mg/次, 1次/2 d肌内注射。治疗15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组胺水平。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荨麻疹症状

消失, 瘙痒、风团消失;有效:荨麻疹症状减轻, 瘙痒、风团部分消失, 需继续治疗;无效:瘙痒、风团无缓解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胺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浆组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及1个月, 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分别为(2.1±0.5)、(1.6±0.2)nmol/L, 均低于参考组的(2.7±0.8)、(2.5±0.2)n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探究组治疗痊愈3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治疗痊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血管等处出现了水肿以及渗透的反应, 可以发生在每个年龄阶段, 没有时间年龄上的特异性[2]。荨麻疹可分为变态反应性及非变态反应性两种类型, 分类的依据是发病的原因, 如果为变态反应, 那么提示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生了失调;如果为非变态反应, 那么提示具体的肥大细胞发生了异常。一旦发病患者的皮肤就会明显感觉瘙痒和红肿, 必须进行及时治疗, 否则将慢性疾病常年不愈, 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寻找一种安全有效、长期作用效果好的药物治疗方案。

传统治疗荨麻疹的方式是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糖皮质激素, 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皮肤色素沉淀等并发症, 而如果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 可以导致感染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通过免疫注射奥马珠单抗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由于药物价格较贵, 没有足够的临床实验数据支持该药物的作用效果, 所以在临床上的推广度不高。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抗组胺药物为依巴斯汀药物, 具有显著的抗组胺效果, 属于受体拮抗剂, 能够医治多种变态反应。当依巴斯汀进入人体后却能够迅速结合组织H1受体[3], 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降低发生变态反应部位的组胺浓度, 同时可以有效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活性, 所以能够起到很好的抗荨麻疹作用。另外, 依巴斯汀的使用安全性较高, 因为该物质很难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 所以能够明显减少不良反應发生率。但是依巴斯汀也只能短暂控制荨麻疹的病情, 不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 这就需要寻求另一种药物的协助作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从卡介菌中获得的提取物, 其组成成分包括多糖和核酸等, 这些成分都具有免疫活性, 能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综合调节, 参与到人体的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中, 可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4], 从而减少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有利于控制机体发生变态反应。临床上主要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 相比其他的免疫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而言, 卡介菌多糖核酸的临床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 而且该药物的购买价格非常便宜, 因此在患者中的可接受度较高。临床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需要坚持使用≥15 d,因为该药物的效果起效时间较长, 所以不建议过早的停药。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以及卡介菌多糖核酸能够起到协同抗组胺作用, 可以显著降低变态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浆组胺水平, 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 而且还可以长时间使用[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血浆组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及1个月, 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分别为(2.1±0.5)、(1.6±0.2)nmol/L, 均低于参考组的(2.7±0.8)、(2.5±0.2)n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治疗痊愈3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治疗痊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其治疗效果显著,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黄翠评.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0):142-143.

[2] 李春梅.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4):89-90.

[3] 陈伟.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29(30):77-78.

[4] 肖国军, 苗长富.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儿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29(22):77-78.

[5] 候其刚. 单独应用抗组胺药与联合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比较.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7, 19(7):74-76.

[收稿日期: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