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9-07-01吴宾姚蕾仇军
吴宾 姚蕾 仇军
摘 要:在理清体育素养核心概念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路径、效果与要求进行归纳分析,建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模式。该模式从对体育素养的概念把握出发,以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为统领,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载体,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导,以课外活动组织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辅助,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开展路径,并通过“以点带面”的培育形式,进而达到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
关 键 词:体育教学;体育素养;培育模式;大学生;天津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3-0121-07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re concept of sports attain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attainment cultivation, by applying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by taking Tianjin Technology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 author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paths, effects and requirem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attainment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ed a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attainment cultivation mode. Starting with grasping the concept of sports attainment, based on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attainment cultivation principles as the guidelines, based on specific sports events as the carriers, based o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as the primary task, and based 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sports team construction as the assistance, this mode uses diversified sports activity development paths, and passes the form of cultivation developing from local cultivation to general cultivation, and then achieves the goal to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 sports attainment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sports attainment;cultivation mode;university student;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首次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 [1]作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的课程目标以來,“体育素养”这一概念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现有关于体育素养和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其本质与内涵的分析、测评方式的探索以及国外相关研究的引介等理论研究层面[2-4]。在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将“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5]作为总体原则之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工作正式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关学生体育素养培育实践的研究也开始愈加被学界重视[6-7]。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讲话,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再次强调了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与任务。高校体育工作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而,研究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群体有着实际意义、对高校体育工作有着参考价值,也能对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体育素养培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本科专业60个,全日制在校学生27 000余名,教学质量较高,在我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育工作部作为该校的直属部门,主要负责全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课外活动、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测试以及体育场馆的经营服务等工作。场地设施方面,该校拥有具备承接国际赛事规格的大型体育馆1座、游泳馆1座,室内运动场1座,以及包括3个标准足球场、2个田径场在内的室外体育场,各类体育设施齐全、资源丰富;体育师资方面,该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53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27人,结构较为合理;学生体育活动方面,学校现有各类体育社团26个,并积极开展多项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竞赛成绩方面,该校曾多次荣获“天津市阳光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仅在2018年就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东北赛区第6名、“第七届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飞镖联赛”甲组男子901减分赛第1名等优异成绩,以及一系列天津市各项体育运动赛事冠军,在开展普通学生体育活动方面成绩突出。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选取天津工业大学的体育工作情况为典型案例,探讨其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路径与效果。实地调查期间,通过参与观察该校在体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内外竞赛等方面的具体工作;选取了天津工业大学的管理人员和一线体育教师12人和来自国内不同地域多所高校体育工作部门的一线教师9人作为访谈对象,主要访谈教师所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路径、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效果以及学生体育素养培育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等内容,将其作为构建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模式的现实依据。
1 体育素养的概念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
1.1 体育素养的概念
1990年,赖天德教授最早提出了“体育素养”这一概念,认为其体现了一个人的体育文化水平,“主要包含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娱乐和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9]。在国外,英国学者Whitehead于1993年首次提出“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认为其是“个体在一生中维持适当水平身体活动所需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10],该概念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与支持,并被我国学者译为“体育素养”一词。陈思同[11]在梳理并对比国内外学者提出体育素养的多项概念后,认为其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利于全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任海[12]则主张应将“Physical Literacy”一词译作“身体素养”予以应用,认为其着眼于身体活动与积极生活方式的契合关系,是在情感、认知和身体等相互关联的多种维度上激励动机、培养能力,促成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
目前,学界对“体育素养”一词界定尚未统一,但仍可归纳出众多学者对于该概念的共同认识:第一,体育素养是多种能力或素质构成的整体,至少包括知识、技能、意识、行为、情感和体质水平等要素;第二,体育素养贯穿于个体的全部生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人一生中进行身体活动所必需的体育知识、技能、意识、行为、情感和体质水平等各要素的综合。其中,体育知识是个体对体育运动相关内容的认识;体育技能是个体参与体育所需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体育意识是个体对体育的感觉、思维和判断的综合[13];体育行为是个体结合自身生活环境所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体育情感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意愿与爱好;而体质水平则是个体的健康状态、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
1.2 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
从体育素养的概念出发进行分析,在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为导向的高校体育工作中,应至少围绕下述3方面原则开展。第一,基础性。从体育素养的内涵来看,了解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拥有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技能,以及具备必要、稳定的体质水平以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素养得以形成与提高的基础。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应当重视对其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基本体育技能的发展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强调高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第二,全面性。体育素养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还包括对体育意识、体育情感和体育行为3方面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讲,如果对体育运动没有积极的参与意愿、不把参与运动作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具备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质,其体育素养也难以提高。因而,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应重视对其体育意识、情感和行为的培养,拓展更为多样、有效的教育路径,提升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性。第三,终身性。体育素养所含的各项要素都是基于个体终身生活而言的。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还应坚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发展而成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所形成的体育意识、情感与行为方式等素质,能够达到自我维持和更新的状态,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过程的方方面面,突出高校体育工作的终身性。
2 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路径的探寻
2.1 体育课程教学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主导路径
体育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環节,也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主导路径。天津工业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工作除了严格遵照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的规定,在课时保证、运动项目开展数量和班级规模等方面依据具体要求组织进行以外,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还有着一定的自主要求。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将运动专项技能的讲授与练习、身体素质的训练与测试、体育知识与保健方法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教学进程安排上,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将身体素质教学融入到每节体育课程之中,并择时集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三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比例基本为5∶3∶1;在教学评价中,将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测试、课堂运动参与情况、体育理论知识水平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四项内容的比例为4∶3∶2∶1。通过对天津工业大学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所进行的访谈表明,体育课程教学能够较为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第一,以运动项目技能教学为主线,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第二,将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技能教学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起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第三,组织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相关体育常识以及保健方法的学习,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也能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体育课程教学除了功能较为全面以外,也是一种相对传统且强制实施的形式,因而,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对体育课程较为重视,这也使得体育课程教学成为了高校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主导路径。“一个大学生,他可能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体育社团,平时也基本不参与体育运动,甚至不看体育节目、不聊体育话题……但他不可能没有上过体育课,因为如果体育课没有学分,他就不能正常毕业了。”在访谈中,一位主管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如实说到。但同时,访谈中也有教师谈到,“现在大学体育的课时太少,而我们在课堂上却既要教技术,又要测体质,还得讲健身方法、讲锻炼常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教学目标太多,所以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只能教一些基本内容,而像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高技战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也只能靠学生在课下自己把握了。”由此可见,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体育行为的长期保持方面,其效果的产生与显现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较高的参与频率,而现今大学体育课时相对较少、内容与目标繁多,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单单依靠体育课程教学的路径来开展,则会显得力不从心。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有着较为全面的效果,无论是从功能上讲还是从形式上讲,体育课程教学都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主导路径。但是,由于体育素养本身的综合性和对大学生体育素养进行培育工作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使得体育课程教学在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情感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而在形成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发展体育意识等方面的效果则需以其他方式进行配合与强化。
2.2 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路径
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课外活动形式,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尽相同的侧重效果。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共同构成了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路径。
1)学生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有着一定的培育效果,尤其体现在发展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情感、形成体育行为和增进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
天津工业大学现有体育学生社团26个,基本覆盖了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社团在学校团委的领导和体育工作部的指导下,以学生自治的管理方式存在,在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起到了良好的培育效果。以跆拳道社团为例,其面向全体学生招纳社团成员,长期拥有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100余人,通过把对跆拳道运动有着浓厚兴趣爱好和参与意愿的学生聚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和互动。社团中技术突出的成员将代表学校参加各项跆拳道赛事,在为社团和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们的体育情感。社团有着详细的活动计划,利用学校教学场地的空闲时段,每周进行两次固定的团体训练活动,并邀请体育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定期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卓有成效地提高了社团成员的跆拳道技术水平,也使学生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增进了体质健康水平。社团有着明确的管理制度,规定了对社团成员的基本要求和社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学生形成了有效的督促与激励,帮助学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体育行为方式。
2)校内外体育竞赛。
定期组织高校内的体育竞赛、参与校际间或地区间的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有着显著的培育效果,突出表现在发展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情感和促进体育意识等方面。
组织校内各项体育竞赛,不仅能够以赛代练、为学生提供提升体育技能的机会,而且还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个有效路径。除春秋两季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以外,天津工业大学每年都会在校内定期组织诸如“新生杯”篮球联赛、“工大杯”羽毛球比赛等等一系列专项体育赛事。特别是在2017年6月,天津工业大学首次举办了全校范围内的“飞镖比赛”。在当时,该运动项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但通过学校教师和社团成员的积极组织,参加该比赛的学生运动员在进行技术切磋、提高技艺的同时,也潇洒地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进了自身的体育情感;而观看比赛的学生也有一部分被该项目所吸引,开始投入到相应的活动与练习中去,拓展了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
参加校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效果则更为显著。天津工业大学足球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2017—2018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的比赛,最终获得了东北赛区第6名的成绩。在提及学生参与全国级别赛事的收获时,时任足球队教練员张老师说,“首先是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了比平时更好的技战术水平,无论是对机会的把握还是队员之间的配合,都比训练时更为出色。另外,就是虽然最终没能进入全国总决赛,但学生们都信心满满,均表示要将足球继续踢下去,回去准备明年的比赛。其实,这股子劲头是最难得的……”上述事例表明,一方面,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改进体育运动技能;另一方面,竞赛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对特定运动项目的感觉、思维与判断,对学生平时所积累的体育意识是一种综合运用和提升;同时,校内外竞赛更能激发学生对特定运动项目的兴趣,从外环境的层面促进其体育情感的发展。
3)体育特长培训班。
对于部分体育素养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来讲,仅参与一般的体育课程教学或体育社团活动,无法满足其对某项运动技能或自身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较高追求。因此,对该部分大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体育特长培训,则是满足其体育需求,进一步提高该群体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有力途径。
从2012年开始,天津工业大学就开设了篮球裁判员特长培训班,主要面向在篮球执裁方面有着一定兴趣的普通在校大学生。该特长培训以校内的国际级篮球裁判员乔龙升老师为顾问,邀请篮球专项教师为学生讲授篮球裁判的相关知识、技能,并组织学生在校内篮球联赛中进行实习。这项特长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仅在2017—2018学年,就有19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考取了篮球三级裁判员资格证,并积极活动于本校和联谊学校的各类篮球竞赛赛场上。通过参与该特长培训,学生不仅学习了篮球裁判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其对篮球运动项目的情感,形成了参与篮球执裁工作的行为,有效发展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情感、体育行为等方面的体育素养。
2018年7—9月天津工业大学共计开设了4期羽毛球、2期篮球、3期网球和1期足球的暑期体育特长培训班,共计培训大学生80余人,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以网球培训班为例,该项培训每期10次课程,每次课程时长2小时,由校内网球专项教师担任教练,主要教授给学生相对高阶的网球技、战术,诸如正手侧身攻技术、发球上网战术等,并组织学生按照训练计划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训练与练习,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在网球专项技战术、网球运动意识以及网球专项体能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有效发展了其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和体质水平等方面的体育素养。
4)学区体育文化交流。
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不应仅局限在校内。体育运动以其社会性和娱乐性,在高校所在地的居民社区中,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技术、体育情感,形成体育行为也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
天津工业大学所在地为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周围高校汇集、社区林立。在社区所开展的众多群众体育项目中,羽毛球是近年来普及程度较高的一项运动。天津工业大学以学生羽毛球社团为依托,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了3种与社区开展羽毛球文化交流的方式:其一,选派学生代表与社区代表进行羽毛球比赛;其二,选派学生参与社区内羽毛球竞赛服务与裁判工作;其三,选派学生对社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技术指导与训练。通过这种学区之间的羽毛球文化交流,天津工业大学与所在地社区之间形成了协调、融洽关系的同时,对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一,交流中的竞赛检验了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激励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体育技能;第二,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以体育运动为媒介的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形成与维持;第三,交流使得大学生能够将体育技能学以致用,对于培育大学生的体育情感也有着明显效果。
5)利用网络体育资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7月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6月,我国网民數量已达8.02亿,学生这一“职业”所占比例为24.8%,而在这庞大的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则是其主力军[14]。面对大学生的这种时代特征,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对相关网络资源加以利用,就成为了一种必要且有效的路径。
从2015年开始,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部开始着手建设《篮球》这一网络课程,内容包括篮球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演示、录制,同时在课程平台上提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空间。在试运营的过程中,网络课程便显现了其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方面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的诸多优势:第一,网络课程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和体育行为的形成;第二,网络课程以视频为主要展现形式,学生在某个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环节可以反复学习,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第三,网络课程能够提供较为宽阔的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学生交流与学习的渠道,更有利于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15]。
除了网络课程以外,当前网络空间中还存在着丰富的体育资源,例如运动场馆预定、运动经验分享、体育装备销售、体育话题讨论等,在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的条件下,就能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体育资源,进而对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起到较好的培育效果。
2.3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辅助路径
虽然当前在我国高校中,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其训练表现和竞赛成绩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和荣誉感,则对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有着显著效果。因而,其也是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一种有效辅助路径。
天津工业大学现有游泳、健美操、男子排球、田径、赛艇5个高水平运动队,在学生与教练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诸如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获得了1项冠军、1项亚军和4项季军,在“2018年京津冀第二届高校学生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中荣获5项冠军1项亚军等。这些高水平运动队在大赛中获奖的消息会在学校网站首页上滚动播放,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着显著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在校大学生起到强烈的激励和示范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之中,有利于大学生体育情感、体育行为等体育素养的提升。
3 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模式的建构
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教育任务既为高校体育工作指明了现阶段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以天津工业大学为典型案例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域多所高校一线体育教师的访谈,结合“体育素养”的概念及其在实践工作中的实施原则,本研究认为,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的高校体育工作,至少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3.1 以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为统领
体育素养本身是一个内涵相对复杂的综合体,高等体育教育也是个人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环,因此,在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的高校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既要坚持“基础性”原则,传授大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又要把握“全面性”原则,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构成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多个要素进行有效培育,同时还要注重“终身性”原则,使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的体育行为和习惯、练就的健康体质能够长期保持下去。从本次调研的天津工业大学开展校内体育活动的经验来看,正是由于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各项体育工作得以良性运行,才使得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得以明显提升,也为高校带来了持续、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应当明确体育素养的核心概念与内在要求,以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为统领,坚持基础性、全面性与终身性统一,进而更好地完成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任务。
3.2 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载体
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离不开具体运动项目的承载。一方面,学生是通过具体运动项目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只有让学生们真正接触并投入到具体运动项目的活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高校体育工作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不同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投入到不同运动项目中去,才能保证其体育素养得以更为全面的培育。从本次调研的情况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哪种路径,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都是与具体的运动项目相结合的。因此,在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的高校体育工作中,应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载体,教会学生一到两项甚至更多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使学生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与手段,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体育情感与行为,投入到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去。
3.3 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导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应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导。从功能上讲,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且是在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操作下完成的,其对大学生体育素养有着深刻、全面的影响,能够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形式上讲,体育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广泛受到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其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也往往起着最直接、最显著的作用。即便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多彩,体育课程教学的工作也始终被放在首位。而正是坚持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导地位,校内其他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其效果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从而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因此,在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的高校体育工作中,应将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主导路径。
3.4 以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开展路径为手段
从对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体育运动开展路径虽都能达到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但其各自特点并不相同,也即其对于大学生体育素养多个构成要素的培育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单一的体育运动开展路径难以高效率、全方位地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即便是作为高校体育工作中心环节的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形式的配合与支撑,其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应尽可能地调动校内外一切可用资源,拓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开展路径,并使各个路径之间形成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效果,共同达到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除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路径以外,还要重视高水平运动队对校园體育文化氛围的积极作用。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可以借鉴天津工业大学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有效路径,如学生社团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竞赛、学区体育文化交流、应用网络资源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据高校自身的现实条件、特定运动项目的开展特点、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现状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创新可行的开展路径。
3.5 以“以点带面”的培育形式为方法
体育素养的多要素构成要求高校综合运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开展路径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采用同时、全面推动多种体育运动路径共同开展的方式并不现实,这就要求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能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应当注意到,体育素养的多种构成要素之间有着内在关联与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某一要素的提升,会给其他要素的提升带来一定的积极效果。同时,各个体育运动开展路径也能够对多种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起到培育效果。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当综合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以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某一构成要素为“点”,通过对该要素的重点培育,以带动其他要素的提升,进而达到培育大学生整体体育素养“面”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应以某一路径的开展为“点”,通过对该路径进行卓有成效的建设与推广,来带动多样化开展路径“面”的推进。最终,达到运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开展路径,共同培育包含多种构成要素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整体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建构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模式,如图1所示。在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为导向的高校体育工作中,应围绕基础性、全面性和终身性的培育原则开展,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将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主导路径,将包含诸如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特长培训班、学区体育文化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在内的多样化课外活动组织作为重要路径,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作为辅助路径,采取以“以点带面”的培育形式为方法,共同达到培育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大学生体育素养目的。
图1 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模式
4 结论
体育素养是指人一生中进行身体活动所必需的体育知识、技能、意识、行为、情感和体质水平等各要素的综合。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不仅是高校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与任务,也是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天津工业大学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以其体育工作开展经验为基础所构建的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在以“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为导向的高校体育工作中,应从对体育素养的概念把握出发,以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原则为统领,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载体,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导,以课外活动组织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辅助,以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开展路径为手段,并通过“以点带面”的培育形式,进而达到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2002.
[2] 陈琦. 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 体育学刊,2002,9(6):12-14.
[3] 秦勇. 体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73-76.
[4] 赵雅萍,孙晋海. 加拿大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PLAY解读及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2):145-150.
[5]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 2016.
[6] 于永晖,高嵘. 体育素养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6):506-509.
[7] 伍波. 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缺失与重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4):126-128.
[8]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 [2018-11-20]. http://www.moe.gov.
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9] 夏峰. 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J]. 学校体育,1990(6):1.
[10] WHITEHEAD M. 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M]. London:Routledge,2010:39-41.
[11] 陈思同,刘阳,唐炎,等. 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 体育科学,2017,37(6):41-51.
[12] 任海. 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 体育科学,2018,38(3):3-11.
[13] 余智.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73-76.
[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8-08-20) [2018-11-12].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15] 吴宾,姚蕾,周龙. 多元一体:“互联网+”时代体育慕课的价值取向[J]. 体育文化导刊,2018(3):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