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润泽心灵——浅谈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德育水平
2019-07-01黄怀龙
黄怀龙
摘要: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科都在渗透德育思想,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开展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讲授德育知识。于此同时,教学老师也应该根据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语文课程因为其人文内容丰富,包含着多种德育素材,老师也可以在讲授这些素材时通过自己的讲课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道德素质。
关键词:语文;德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要在讲课的时候传授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领会到学习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应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不仅能提语文素养,也能在老师的影响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么,如何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
语文课程中包含着浩瀚的人文内容,包含着先人智慧的结晶,语文课本的内容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很多内容都表现出极高的爱国感情,蕴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翻开语文课本,我们可以感觉到打开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大门。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天行健,君子當自强不息”;从忍受宫刑而作史记的司马迁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
这些至理名言中饱含着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启发着学生勉励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学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宝库,也是我们开展语文德育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对课本内容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引导,注重对文章中包含道德因素的部分的深刻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的光辉、感受人文的魅力,以促进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综合型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并不是孤立的整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教学老师在德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精神动力,激励着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策略
将德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在讲授语文课程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枯燥地说教,而是通过丰富的、生动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魅力、道德的光辉,引发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提高对语文素材的理解。讲德育融入到语文课程讲解之中,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美的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文章的美,再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创造美。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刻意地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营造审美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美,更能进一步体会内涵美、思想美,为创造美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素材都是经过悉心挑选的,其中很多作品都融入了作者毕生心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老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这就不仅要求老师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讲课动情;也需要课本素材内容丰富,感情饱满。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表达形式美与思想内容美,也有利于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提高对作品的解读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道德思想,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语文课程的奥秘,自己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道德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变教学方式,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讲解其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启发学生对道德美的追求,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重视古代作品的朗读,感受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先人将自己的心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些作品是筑成华夏文明的基石。这些作品薪火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是中华名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武器,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很多古代的作品包含的思想对现在还有重要的作用,它依旧可以为人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方案,依旧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准则。
这些作品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依托,也是构成中华文明的基石。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并且对其中的道德因子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处境,学习作者的高尚情操,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对古代作品进行朗读的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透视课本人物,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
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刻意地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挖掘能力,如透过对人物神情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老师也要在学生感到吃力的地方适当点拨,让学生在学会语言表达手法的同时,提高对道德的反思能力。
(三)感悟名言、典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名言和典故是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它是作者思想的积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对于学生立志、为人、处世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语文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知识可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
结语
语文课程是传授中华优秀文化的良好载体,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将德育融入到课程的讲解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生.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房文莉.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学,2016.
[3]颜筠.“化知为德”: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湖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