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中西融合”的表现
2019-07-01黄思峥
黄思峥
摘要:郎世宁,一位来自欧洲的画家,在宫廷作画五十余载,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融合技法甚至“神似”与“形似”方面的差异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郎世宁生平和前后期的艺术风格变化,仔细分析郎世宁的作品,总结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中西融合”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四个方面的表现。
关键词:郎世宁;中西融合;国画
一、郎世宁生平以及前后期艺术特色
郎世宁,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在这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中,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青年时期他在卡洛·科纳拉学院接受正统的美术教育,其间郎世宁受到他老师的影响成为了一名基督徒,从而开始了与绘画和传教相融的一生。
成年后《马可·波罗游记》的兴起导致了“东方热”,大批欧洲人前往中国“淘金”。而郎世宁作为一名修道士,也对这个国度充满好奇,希望前往传教。
到达中国后遇到了他侍奉的第一位皇帝——康熙,他对西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清廷的艺术品味给了郎世宁一个展示他的艺术才能的机会。然而在进入宫廷的初期,他的绘画技巧并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在康熙末期,郎世宁为了自己的传教事业,开始对自己的绘画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
他把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与中国工笔绘画特点相融合,开始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减弱光感。使用西方的焦点透视。借助西方的解剖知识,表现事物的体积感和质感。隐约的色调冷暖明暗对比与勾线等中西手法融合运用,自此郎世宁绘画的题材和构图己经开始向中式靠近。
二、郎世宁工笔人物画中“中西融合”的表现
(一)题材——祥瑞物象
郎世宁有关人物画的题材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性绘画,另一部分是人物的肖像画。郎世宁除了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历史事件,还为天子和妃嫔绘制肖像。
除此之外,郎世宁的人物绘画中也开始出现一些具有祥瑞含义的物像,如《弘历采芝图》,是乾隆帝弘历在尚未登基时身着漢服的肖像,画中他右手拿着玉如意,在中国,如意寓味着吉祥如意,在这幅画中还有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寓意。左手扶在梅花鹿的背上,“鹿”与“福禄寿”的“禄”同音,因象征着长寿和高官厚禄,受到当时文人的欢迎。
(二)造型——结构准确
西方绘画的科学严谨和写实造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给康熙年间的宫廷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个时期照相术还没有传入,而郎世宁的写实绘画就有着“留影”的功能。
乾隆时期,郎世宁绘制了《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登基的时候,画中的清帝意气风发,充满了帝王的威严,尊贵和自信。与宋《宋仁宗坐像轴》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人物脸部先以淡墨勾勒,然后以粉彩平涂,五官用墨线勾勒,眉毛和胡子也是先用线条表现,然后用淡墨分染。从画中仅露出的拇指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是用墨线勾勒关节,指甲细长,用白粉提出指甲上的高光。而在郎世宁的绘画中脸部的线条感减弱了,用颜料按照骨骼和肌肉的结构染出眼窝、鼻梁、颧骨和下巴的体积感,皮肤的质感也描绘的十分到位,鼻梁上还有一丝高光,眼睛神采熠熠,嘴角上扬。眉毛也是沿着结构用墨晕染,手的造型准确,一只手心向下,放在大腿之上,一只手捏朝珠,置于腹前,减弱了线条,只用色彩染出结构。指甲的形状也更加写实,呈现出健康饱满的光泽,指甲床、指甲沟、甲弧影都清晰可见。
(三)光影——明暗变化
乾隆皇帝虽然对西画的写实很是喜爱,但是欧洲人在作画时喜欢采取特定的光线,皇帝对此及为不喜。因此郎世宁参考国人的欣赏标准。画面光线一概采取正面光,防止由于侧面光而呈现出强烈的明暗对比,即所谓“阴阳脸”,使人物肖像五官都处在明亮的位置,减弱明暗对比。
以《乾隆戎装大阅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郎世宁采取的是正面光,运用的明显是西式的明暗塑造法,只不过把光的强度减弱了。画面中明暗交界线、暗面、亮面、高光刻画使得整个人物十分醒目,画中人物的五官非常的清楚,头部、肩部、腿部铠甲有明显的光感。头盔上的高光表现出坚硬的质感,身体上圆润的明暗交界线又表现了铠甲的柔软。虽然画中的人物是面朝左侧,但是通过表现光影使得前后关系表现很清晰。
(四)色彩——色彩语言
郎世宁在西方接受的是科学而又严谨的系统教育,在郎世宁进入清廷时,也把这种西式的色彩观传入中国。
还以《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图》为例,画面整体是暖色调,以黄色为主,表现出皇家的雍容华贵。画中人物面部的色彩与背景色相似,表现出了环境色对人物的影响,画面整体气氛和谐统一。他打破了传统工笔画中墨线对色彩的限制,弱化了线条感,渲染的笔墨也变得细腻平和,尽量减弱油画中颜料的堆叠感,运用色彩塑造形体的体积与质感。同时,郎世宁也学会了中式的色彩语言。在宫廷中,对色彩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以《平安春信图》为例,画中有两个站立的人,较高是雍正皇帝,身上穿着的黄色上衣,暗示出他长辈的身份,另一位稍矮的正是宝亲王,他身上的是淡紫色,虽不及黄色尊贵,但也暗示了他高贵的身份。
三、郎世宁对后世的影响和探究意义
郎世宁将西方的技法与中国的工笔画相融合,从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坚实的写实功底缜密的物象解剖结构和特有的颜色运用,他将东西方技法融于一体,既表现出中国的笔墨意趣,也注重物象立体感和光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现代,西方美术的技法和理念的引进,影响了了传统中国美术从古至今的格局和形势。工笔人物画的笔墨却在逐步弱化,传统的绘画已无法满足人们新的审美,工笔画有必要在多方面进行创新。而探究郎世宁的绘画有利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前进,使传统中国画得到完善和成长,我们要在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崇正.郎世宁和他的历史画、油画作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 (03).
[2]王婷婷.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趣味——月份牌风格、郎世宁风格与新年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1).
[3]肖静.清代中国人物画写生传统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聂崇正.试说郎世宁作品的五类状态[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 (05).
[5]聂崇正.清宫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和他的绘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杨伯达.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