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缅族传统丧葬习俗看缅族的伦理思想

2019-07-01路洁清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

摘要:缅甸深受佛教影响,传统伦理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丧葬习俗是社会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的传统丧葬习俗着手,探析缅族的伦理思想,并分析其起因和影响。

关键词:缅族;传统丧葬习俗;伦理思想

一、缅族的传统丧葬习俗

缅族的葬礼很隆重,传统的葬俗是火葬,也行土葬。家中有人过世,事主会报告给亲属,并将尸体安放于房屋中央的灵台上,然后发丧告知庙里和尚、邻居、朋友来帮忙料理后事。缅甸人一贯热心公益,往往是一家有事全村相助。丧家管饭,不需支付工钱。人死后,丧家会请乐队在尸前吹奏丧曲,直至出殡。丧家也会请和尚来家中居住,以防鬼怪来侵害家人。死者家人会为其沐浴,更换干净整洁的衣服。根据缅族的习惯,家人去世需停尸三日或五日、七日才出殡,以供远道而来的亲人对死者告别。出殡前要请和尚来超度逝者。出殡时,死者若不是一家之主,那么要从窗口出棺,死者为家长则从楼梯口出棺。尸体也不能从房屋前经过。出殡队伍不能从村寨、大院的东门通过。送葬队伍也不能朝东行进。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东方是神圣的、吉祥的,同时也是佛祖所在方位,如此就避免了犯冲。葬礼布施时,死者亲属中的长者要洒水分福,所有送葬者等下葬好后才会离开。之后,死者家属要为死者做功德,在其去世当天、为其送葬当日、头七之日、满月之际、逢周年之时要斋僧行善,他们认为虽然死者已经不在了,但是为死者积功德能使其能早日升入极乐世界。

二、反映的伦理思想

(一)乐于助人

缅族人之间往来密切,相互关心,有着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其民族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缅族人对父母职责的5条要求里就包含有“帮助亲友”这一条,像这样把帮助他人归纳到职责中去,可见这一品质在缅族人心中的重要性。在遇到丧事的时候,亲友、邻居都会自发的去到事主家里帮忙,有的还会自带食物和钱财来资助丧家。出殡时,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子要帮忙把棺材抬到墓地去。为死者做功德的时候,亲戚邻居也会继续帮忙做事,为事主竭尽所能的提供各类资助。

(二)轮回转世观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它既是一个伴随人生始终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引人无限思考的哲学问题。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往往反映了人们对于人生变化无常所持的价值观。缅族人在死亡问题上一方面是对亲人逝去表示哀伤和牵挂,另一方面又希望逝者在轮回转世中早日到达涅槃的理想境界,表现出强烈的轮回转世观念。所以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人们会为逝者洗澡、涂抹黄香楝粉,为其穿上新衣,把死者生前拥有的贵重物品置于其遗体旁。入殓前在死者口中放入硬币,当作是给死者投往另一世的超度费。下葬结束后还要为死者做功德,逢头七、周年祭时要斋僧行善,钱财充裕的人家除了会请僧人来家里念经,还会在寺庙或是家里布施斋饭,招待过往路人,以为去世之人积攒功德。下葬后,死者家人不会做任何标志,未来也不需要知道被埋在了哪里,他们认为这样能够使得死者的灵魂得以无牵挂的去往下一世。

(三)万物有灵观

缅族人在亲人去世时,如果行土葬就要在出殡前先去挖墓坑。挖坑前用茶包、槟榔祭土地并念咒语,请求土地神赐予一个位置。待安葬结束后要离开墓地之时,还必须要在墓地里折一些树枝带回家,供奉给家神,等到头七布施斋饭、分福之后才把树枝拿到远处或是墓地去扔掉。缅族群众是忠实的佛教徒,同时也是多神信仰者。拜佛、持戒、行善为的是能进入天国,而拜神更多的是为了祛除病痛和灾难。如果说佛教指引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的话,那么神灵崇拜就是在指导着其生活的细节,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缅族人精神生活的全部。

三、成因

(一)乐于助人思想的成因

缅族喜欢聚居,他们深谙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邻里关系处理得很好。当有人过世时,乡邻们不用主人请求都能自发前去帮忙料理丧事,甚至还会带上自家有的东西,给予事主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忙。当代缅甸的伦理思想是基于小乘佛教的“业”和“功德”观念而形成的。小乘佛教强调业报,强调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后果,而业分为向善和向恶两端,善业即功德,是佛教伦理的基础和归宿。人们都希望今世积德行善,以禁欲修行以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达到灵魂的彻底解脱。因此,缅族人把行善看得很重,对于行善人们不遗余力。助人是一种善,因此他们十分乐于助人,为能帮助别人而深感欣慰。

(二)轮回转世观的成因

缅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中存在着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但是由于生产力长时期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导致了其在文化传统上保留了自身个性的同时,也趋于认同和接纳外来文化的倾向。缅族人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一些佛教伦理观念对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有着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不能充分保障的时候,他们只能寄以佛教精神的慰藉。轮回转世观念使得人们安于天命,恪守本分,当然也是统治者需求的,故而在政治上统治阶层是大力弘扬的。

(三)万物有灵观的成因

缅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其先民跟其他民族的先民一样,由于畏惧自然,便对自然现象加以神化,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受神灵的支配,这种古老而朴素的神灵崇拜具体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他们居住的周围环境。缅族人相信任何自然物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树有树神,河有河神,房子有保护神,就连厕所也有保护神,所以他们尊重一切自然事物,有事一定会先请示神灵,得到允许了才会去做。

四、影响

世界各地、各民族对待死亡有着不同的态度,丧葬习俗也各有其民族文化特色,风俗习惯恰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互相帮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缅族人认为帮助了别人,既予人方便,又能为自己积功德,所以人们从来不吝啬去帮助别人,对于陌生人也是如此。这种向善的行为准则来源于佛教。在佛教盛行的缅族社会里,佛教伦理贯穿其生命始终,人们对转世轮回观念深信不疑。缅族人的丧葬习俗和对待死亡的态度充分揭示出其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行善积德、注重精神需求的真实本质,也直接地体现出其关乎生死问题的达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钟智翔,尹湘玲.缅甸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寸雪涛,赵欢.缅甸传统习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缅)貌钦民(德怒漂).内心丰富多彩的缅甸人[M].仰光:雅必文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路洁清(1990-)女,广西人,助教,学士,研究方向:缅甸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