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9-07-01邓淩莉

神州·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战略

邓淩莉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现出现一种全新的形式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背景下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有数字技术、知识产权、传统文化遗失等许多影响数字化发展的风险。本文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的探索,更加创新的提出了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研发、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等战略,达到对数字化途径的优化,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快速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如何利用都已成为现在社会极为关注的话题,尤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因此就有许多研究者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去运用,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的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保护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都对保护和传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战略;传统文化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我国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当地文化的结晶,同时也可以将各民族情感连接在一起,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也可以充分的印证历史文化。保护并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全球文化的不断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导致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冲击。一些靠着口头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淡化,许多带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技艺也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大众眼前,大量带有优秀历史文化的实物和资料都遭到遗弃和流失,让其他人拿走随意滥用,或者当成金钱交易不断贩卖,还有许多人为了利益,过度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研究合理的方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并建立并监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及相关资料,这样也更方便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路径保护的风险

1.1数字化技术风险

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时,文化馆要对所有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并采集进行采取保护措施。但当前的技术并不支持文化馆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录入,也不能保证使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都得到正确的采集。同时各个地方的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技术并没有得到统一,使各个地方的数据库不能进行统一整合,难以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共享。在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储存后,民众并不能及时的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导致访问信息常常出现错误,长期以来也没有得到改善,而数字化技术是依托在新媒体网络机上或软件上的,当前信息发展迅速,导致软件更新换代速度快,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呈现出稳固的保护周期,随之而来的高额的维护费用,进而保护成本也就提高。

1.2知识产权风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中,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起来,但与此同时将难以保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当前文化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和利用时,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将会流失。同时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传统文化时,就会产生出一些矛盾,有的借用保护的名义来开发当地的经济,对录入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馆就对此进行开发和利用。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就造成了对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和现有的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优化的策略

2.1 加强科学技术研发

尤其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要投入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加强并完善,进而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库。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辅助和提炼出可以永远都传承和坚守的优秀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并可以创建出一个搜索图片和文化特征的搜索方法,进而可以达到大众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借用的目的。在选择出合适的数据库时,通过对数据库的有效开发,也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数字化领域的信息共享和更准确的搜索定位。最后建立出标准制度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化馆也要定期的对数据库进行检查并及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动及时更改。

2.2 加强知识产权意识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定法规规定,在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录入和收集时,要对一些关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进行严格的保密,防止数据外漏。同时也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宣传,在实施数字化过程时,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防止相关信息外漏,也可以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2.3加强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

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起到了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时代下,这类传统的主体保护方式对非遗的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的作用并不太突出。曾有研究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简单保存而归档,而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才归档,并且保护和传承绝不是固守的。因此,它们需要走进到群众中去,这样才会起到真正的保护意识。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利用

在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时,要平衡好怎样将利用和保护进行完美的统一,许多人都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变成商品在市场上流动,就要失去许多本质上的特色,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破坏。

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是通过带有其特色的物质的东西变现出来,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可以代表的物质载体,例如一些传统节日就有代表的节日饮食、纪念物和特色活动等等。对于这种带有民俗文化的节日就会有许多商家充分的利用,去卖带有节日特色的产品。同时也要将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宣传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可以共同促进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来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相反,当地的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达到二者互相发展的最佳状态。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就需要格外的注意消费人群以及管理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能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去破坏以及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原始的状态。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遵照原真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去保护和发展。

三、结论

综合上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路径是不可改变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数字化的路径更能方便人们去深度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的去发扬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有效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由于现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产生分歧、许多传统文化流失等多方面因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生影响,但随着日后的更加发达的技术,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意识加强,将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逐渐形成并完善,进而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獻:

[1]闰华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2]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风险与路径反思[J]文化遗产 2015 (3)

[3]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既论[C]中央民族人学出版社 2001

[4]邹启山.联合国救科文化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C]文化艺术山版社 2009

[5]宋仪艳.《民俗旅游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和谐共赢———以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为例》《旅游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年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学习与实践》2006 年第 11 期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