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火箭专家学科学

2019-07-01陈莹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6期
关键词:钱学森人脸火箭

如果有机会可以和国内火箭设计的一线专家学习,你想学点什么?就在2019年的3月份,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独特的科技创新课程,而课程的老师竟然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设计一线及科普领域的专家们!

作为首个以钱学森命名的学校,钱学森学校创办之初就与航空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次开创的科创课程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由火箭设计师当导师的系列课程,当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遇上满怀科学热情的青少年,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一起往下看吧!

FPV无人机实践活动

李铎、郝现伟、吕顿、任天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FPV无人机实践活动课程。无人机作为在国内外都大有人气的活动项目,在钱学森学校的同学中也是选报的热门课程。无人机的组装与操作虽然实践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却包含着许多的专业知识,操作、零件管理、结构、电路、焊接、编程等,每一方面都大有学问,同学们学习时理论与实践都不能落下。通过这门课程,同学们可以亲自动手组装、调试、遥控无人机,未来还有机会参加各种相关竞赛!

月球探秘科普

对于对月球探索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李秋云、郑东升老师带来的月球探秘科普选修课将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李秋云老师长期致力于航天VR项目研发,曾参与研制“火箭虚拟发射场体验吧”等项目。而郑东升老师研制的“东高地科技馆模拟发射系统”,已为数千名青少年航天爱好者提供了火箭模拟发射体验。这门课程将告诉同学们嫦娥四号从发射、入轨、降落到勘测的相关知识,并教会同学们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同时向大家普及与月球相关的科学知识。

电子工程技术入门与实践

导师周天熠、张大铭、孔尚萍、王洪砾、郭冲为同学们开设了电子工程技术入门与实践课。别看名字看起来深奥,同学们在学会了电子工程基本常识和C语言基础后,就可以跟着老师自己搭电路,制单片机,最后亲自尝试做机器人,这将有助于同学们以后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这样的课程完全没有前例可参照,老师们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习体验而绞尽脑汁。为了避免课程枯燥,老师们特地将课程设计为动手、理论与思考穿插进行,使课堂节奏灵活起来,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小卫星弹射筒制作

在小卫星弹射筒制作课上,同学们将跟随李欣、杨自鹏、刘宇哲老师学习小卫星弹射筒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并亲手完成小卫星弹射筒的制作。“小卫星弹射筒”指的是一种卫星分离装置,当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后,需要以弹簧为动力将卫星弹射出去,然后脱离火箭的末级进入卫星轨道,“弹射筒”实际上就是最后这一步骤所用的装置。这一步看似简单,却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李欣老师说:“制作小卫星弹射筒涉及到原理学习、设计、绘图、加工、制作等流程,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部件设计出厂过程。”而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体验到真正的工程实施的过程。

基于数学建模的3D打印

來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导师们与校方合影

王易南、钱航、王琭珉、刘彬四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基于数学建模的3D打印课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同学们还需要了解怎样将这些知识利用起来,并使用数学软件绘制数学图形,体验3D打印的原理和全过程。王易南老师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对同学们的专业发展起到点拨作用,让同学们更加明晰自己的志趣所在。他说:“如果学生通过我们的课程,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有兴趣,愿意投入精力,他可能就能明确后半生往哪个方向走。”

人脸图像智能分析与识别系统

选报人脸图像智能分析与识别系统课程的同学们,将跟随陈浩、马玉坤、张博戎、张逢哲几位老师了解和学习人脸识别技术。陈浩老师是一名火箭测量系统设计师,他在图像测量技术等领域获得过多项研究成果奖及技术改进奖。还有马玉坤老师也多次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图像相关研究的科技论文。在人脸识别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讲授这门课程,主要是希望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人脸识别技术,以及人脸特征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并可以亲自将实际采集的人脸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最终完成人脸信息的正确识别与显示。

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走上讲台,这实际上对科研人员和学校双方都是一个挑战。精通科研的专家们需要不断摸索教学授课、与青少年们相处的方法,而学生们也要面对课本上所没有的崭新知识。所幸经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钱学森学校的多次协商与研究,终于开创出一条科研单位与学校合作的新途径,这也是科普的一条新思路。这一系列崭新的科创课程拉近了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向同学们还原了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相信这些宝贵的经历可以为希望在科学领域深入探索的同学们增添一份助力!

(责任编辑/陈莹  美术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钱学森人脸火箭
钱学森
有特点的人脸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三国漫——人脸解锁
透视奇妙的火箭
钱学森
超酷的火箭
马面部与人脸相似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