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金并轨对公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2019-07-01王一鸣王芳付景涛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绩效工资养老金

王一鸣 王芳 付景涛

摘 要: 运用职业认同理论分析了并轨对公立高校教师自我形象感知、工作动机、未来预期和职业价值观一致性的消极影响,并设计了对策,认为推行高水平绩效工资,提高激励的强度、公平性和开放性,是公立高校顺利度过养老金并轨适应期的关键。

关键词: 养老金;公立高校教师;绩效工资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42

1 问题的提出

为建设国际一流高校和国际一流学科,推动公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人事制度是公立高校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关口”。 作为人事管理体制的核心,养老金双轨制不仅饱受社会公众的诟病,而且抑制了公立高校人事制度的弹性。新一届政府果断推行了养老金并轨。2015年1月14日,随着《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发布,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废除养老金双轨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对于这项改革,不同社会群体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解读和评价。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另一种认为并轨会引发财政供养人口的不满,甚至会出现离职潮。

来自《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50万高校教师,其中,绝大部分在公立高校工作,他们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力量,激发这个规模庞大的知识员工队伍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职业认同是影响公立高校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养老金并轨给公立高校教师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可能会给他们的职业认同带来消极影响。检索相关数据库发现,目前几乎没有文献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为此,论文将基于职业认同理论分析养老金并轨给公立高校教师带来的影响,并设计对策,希望有助于公立高校顺利度过养老金并轨适应期。

2 职业认同理论

职业认同理论(Professional identity)认为,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对个体和组织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养老金并轨涉及绩效工资、代际公平、工作流动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公立高校教师这个庞大群体的职业认同,有必要运用职业认同理论分析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并设计对策。论文思路和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3 养老金并轨对公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消极影响

养老金并轨对公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是以下列因素为中介发生的,包括自我形象感知、工作动机、未来预期、职业价值观一致性认知。

3.1 对自我形象感知的消极影响

自我形象感知(Perception on self-image)包括勝任力、完成职业角色规定的重要任务、高效率团队的归属感。公立高校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和进入门槛高的职业群体,具有比较高的工作能力。养老金并轨做到了“一元化”,同时也给公立高校教师的自我形象感知带来了消极影响。首先,养老金待遇大众化会让他们感觉到独特胜任力的削弱,不再认为自己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降低自我评价水平。其次,胜任力感知和自我评价的降低会进一步抑制公立高校教师完成职业角色规定的重要任务的信心和意愿,例如,不再积极申请高水平项目,不再大胆尝试复杂的实验和测试。最后,胜任力感知水平的降低以及完成职业角色规定的重要任务的内在动机的削弱,会导致公立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并没有归属于高效率团队,进而降低自己的绩效预期,悲观的绩效预期会抑制积极工作动机。

3.2 对工作动机的消极影响

公立高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或者特色是,资历浅而且职称低的年轻教师普遍有着更高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创造、应用和传播知识,创新是教师的核心使命。提高基础工资的直接后果是抑制了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相对提高了创新能力弱的教师的价值,降低了创新能力强的教师的价值,逆向激励会产生社会惰性效应,削弱公立高校教师的工作动机。养老金并轨政策的思路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按照一元思维调整财政供养人员的薪酬体系,将公立高校教师视同为党政机关公职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公立高校教师的使命不同于公务员,绩效工资水平的降低使得绩效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认为绩效与回报之间的关联强度被降低了,会缩减绩效投入。

3.3 对未来预期的消极影响

退休后可以领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养老金,是公立高校教师工作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但是养老金并轨给公立高校教师的未来预期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这个问题还进一步与公立高校独有的代际公平问题交织在一起。 对于改革前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而言,虽然他们得到了向改革前退休的“老人”的养老金水平看齐的政策承诺,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消除其悲观预期,原因是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并不稳定,涉及社保基金的贪腐案件和地方政府存在养老金缺口的新闻报道强化了他们的疑虑。对于改革后工作、改革后退休的“新人”而言,他们的未来预期比“中人”更为悲观,因为在做实个人养老金账户之后,他们接受的养老金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商业保险,他们注定无法凭借缴纳的养老保险向“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水平看齐。

3.4 对职业价值观一致性的消极影响

早期的职业嵌入理论认为,职业嵌入代表的是将员工保留在当前职业的力量,包括联接、匹配和牺牲三个维度。其中,匹配是指员工对职业内在相容性和外在舒适性的感知,当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工作方式、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要求一致时,会产生高水平的职业内匹配。公立高校教师主要是运用知识开展工作,对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具有比较高的自主性,因此,这个职业群体对职业价值观一致性的感知对其工作产出有着显著影响。同时,养老金并轨将给公立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一致性带来冲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养老金水平的一体化,将不可避免地相对降低公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退休待遇,削弱他们对知识、技能、能力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感知,使他们认为难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职业生涯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同时,团队合作与知识共享是公立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传统的养老金政策可以给公立高校教师提供相对安全和充裕的退休保障,容易促进团队合作与知识共享,但是随着养老金并轨,公立高校教师需要自行购买额外的商业养老保险,这将弱化他们开展团队合作与分享知识的动机。

4 公立高校推行高水平绩效工资的策略和预期效果

高水平绩效工资兼具激励和保障功能,能够实现公立高校和教师目标的激励相容,有助于强化公立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嵌入的缓冲机制,可以帮助公立高校适应养老金并轨。

4.1 推行高水平绩效工资的策略

绩效工资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激励效价”构成的统一体。首先是高水平绩效工资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体现的是公立高校及其教师的卓越追求,关键是原创性和影响力,例如,学术论文的引用率、专著的影响力、奖励等级、社会服务声誉,等等。其次是高水平绩效工资的绩效评价。高水平绩效具有个性化和原创性等特点,需要采用同行评价,强调专业性和程序公平,目的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公信力。最后是高水平绩效工资的激励效价。激励效价的来源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可以通过校友、基金会、企业和私人捐赠等渠道设立高水平绩效奖励基金,避开财经纪律对公立高校发放津补贴的约束,强化社会声誉的激励作用。在现实中,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借助社会资金设立了研究岗位和奖励基金,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例如,长江证券在北京大学设立的“经济学讲座教授”,复旦大学设立的管理学奖励基金会。

4.2 推行高水平绩效工资的预期效果

推行高水平绩效工资的预期效果由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构成。直接作用是提高激励强度,为公立高校教师提供第二份养老金,促进代际公平;间接作用是强化公立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高水平绩效工资具有比较大的激励强度,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鉴于“新人”的科研水平比较高,因此,可以变相地为公立高校教師,尤其是“新人”提供养老金代际公平补偿,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本质是利用当期效价换取远期保障。由于“新人”的原创性科研能力强,因此,获得高水平绩效工资的概率大,可以促进代际公平。其次,公立高校教师取得高水平绩效可以提升职业声誉,不仅可以得到同事和同行的认可,而且可以获得高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职业声誉获得资本化收益,在工作机会和身价等方面体现自己的价值,由此可以强化职业认同。

5 研究结论

养老金并轨改革有两处缺陷:一是逻辑不通,根据公立高校教师与公务员的财政供养身份的一致性推行“一刀切”式改革,没有区分公立高校与党政机关的属性和战略使命,导致技术理性不足;二是不够系统,没有设计配套激励机制,没有充分重视强化公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缓冲机制问题。论文围绕公立高校如何适应养老金并轨带来的挑战,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核心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指出了养老金并轨改革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接着运用职业认同理论分析了养老金并轨带来给公立高校教师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最后阐述了高水平绩效工资的实施策略和预期效果。

养老金并轨的直接作用包括,弱化了绩效工资的激励强度、恶化了养老金代际公平、改善了教师的流动条件;深层次作用包括,不利于强化公立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人才生态对公立高校吸引、保留和开发公立高校教师具有显著影响,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养老金并轨在总量和结构上给公立高校教师带来了冲击,为强化公立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缓冲机制,公立高校需要推行高水平绩效工资,提高激励的强度、公平性和开放性,从而顺利度过养老金并轨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R·科尔著,冯国平,郝文磊译.大学之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9.

[2]施丹,段笑晗,陈典.职业嵌入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8):54-62.

[3]刘元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2):5-7.

猜你喜欢

绩效工资养老金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试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建立绩效工资协商共决机制的必要性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化方式分析及阐述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养老金也可“弹性”领取
养老金并轨之门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