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数的冷与热:从“全民狂热”到“全军覆没”
2019-07-01
2019年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斩获银牌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尤其是比赛第3题满分7分,参赛的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仅有一人拿1分,其余悉为0分。而美国队获得了3块金牌,俄罗斯队拿到2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队各获得1块金牌。这个比赛结果,引发了一场舆论讨论。
得知中国选手这次未获金牌的消息后,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政策联系到一起。一些以“奥数大国”引为自豪的国人似乎接受不了,将之诟病为“全军覆没”“惨败”。“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这一话题也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对于陷入舆论焦点的中国奥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奥数依然很重要,应该从小培养和开发孩子的奥数潜能,等孩子成年了再培养就晚了。有人认为,取消奥数是对的,中国过去在奥林匹克竞赛上有很优秀的表现,但那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其实学生的兴趣和整体的素养并没有提高。也有人认为,奥数本身没有过错,过错在于功利的人生哲学。拿金牌也好,升学也罢,“全民奥数”最可怕的结果,就是从小灌输给孩子的不是兴趣,而是功利性逻辑。
多维解读
角度一:奥数教育不可一刀切
虽说参加奥数竞赛不一定能发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也不能一刀切地取消奥数。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走一样的学习成才之路。当然,放开奥数也不一定就能激励学生真正热爱数学,但一刀切地取消奥数,只会扼杀越来越多极具数学天赋的学生。可见,奥数教育不可一刀切,对奥数教育要正本清源,引导孩子们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从而让奥数真正激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热情,让奥数成为真正喜欢数学者的竞赛。
角度二:成绩下滑无关“禁奥令”
中国队此次数学竞赛遭遇失利需要反省和改进,但不能将成绩下滑跟取消奥数竞赛类升学加分项直接关联起来。其实,“禁奥令”不是不要奥数,而是遏制疯狂的“全民奥数”。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活动是一项远离功利、公平透明的智力角逐,它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不可能面向大众。但是,因升学择校竞争而火爆的“全民奥数”已经偏离了“奥数”竞赛的初衷,所以结束全民奥数是对的。那些把中國队成绩下滑跟取消奥数竞赛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是错误的。总之,把数学大赛失利的原因和之前取消奥数加分联系到一起是无稽之谈。
角度三:摆正奥数的位置
作为一项智力竞赛,奥数的目的是通过竞赛发现在数学方面有潜力的学生,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兴趣和关注。因此,我们既不能过度关注奥数,也不能对其抛而弃之,要摆正奥数的位置,在适应中小学生教育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赛,避免功利地追逐竞赛成绩。奥数存在的价值,是让有志趣者一展才华,而不是为了功利的获奖或者成为名校的敲门砖。至于少数几个学生有没有获奖,并不能代表中国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精准发现有天分和有兴趣的孩子,让适合竞赛的孩子去竞赛,让好苗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才是奥数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