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区域药食两用中药资源调查
2019-07-01黄秀珍邹秀红
黄秀珍 邹秀红
摘要:目的 调查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2009-2018年,采用实地调查、图片拍摄、标本采集制作,结合文献调查等,对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结果 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有33科63属75种,其中野生种类21科33属34种,栽培种类20科33属41种;有20种植物可做蔬菜食用,15种植物的果实是当地出产的水果。这些中药原植物可提供95味中药,包括清热药15味、理气药13味、补益药13味、解表药9味、止血药7味、化痰止咳平喘药7味等;药用部位以果实类药材最多26味,其次是茎或根茎类药材21味。结论 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资源丰富,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药食两用;中药;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5-0001-07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5.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yp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n Quanzhou;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Methods From 2009 to 2018, the resourc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n Quanzhou reg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photo shooting,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search. Results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in Quanzhou region, there were 33 families, 63 genera and 75 species of original plant speci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of which 21 families, 33 genera and 34 species were wild plant species. Cultivated plant species were 20 families, 33 genera and 41 species. 20 plants could be used as vegetables, and the fruits of 15 plants were known as local fruit. The original plants of TCM mentioned above could provide 95 kind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of which 15 were for heat clearing, 13 for qi-rectifying, 13 for tonifying, 9 for exterior resolving, 7 for blood stanching and 7 for phlegm-transforming cough-suppressing pant-calming. 26 fructification medicines and 21 stem or rhizome medicines were most commonly used in medicinal parts. Conclusion Quanzhou region is rich in resourc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which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on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2013年,國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提出“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发掘当地野生和具有种植价值的药食两用中药材,对促进地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的经济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为相关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 泉州自然地理概况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北纬24°25′~30°56′,东经117°36′~119°05′,地跨中南亚热带,境内以山地及丘陵占为主,其余为台地及平原。泉州地处低纬度,又濒临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1]。其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适合植物生长,区域内野生和种植的维管束植物达213科2298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当地野生和种植的中药材原植物生长极为有利,区域内分布有丰富的可食用中草药种类。
2 研究方法
2009-2018年,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对泉州区域内的中草药种类进行资源调查,以相机拍摄植物图像,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药材信息整理等方式,积累了许多区域内的中草药资料及大量中草药标本。2015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由泉州市政协牵头组织的《新编泉州本草》一书的编写工作,为该书籍提供了大量泉州区域内生长的中草药图片和文字资料。在以上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我们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一部)为依据,参考《中国中草药图典》[3-4]等相关资料,对区域内可食用的中药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归纳总结药食两用中药的种类,并对其药用功效和食用价值等进行较详细的研究与记载。
3 结果
3.1 种类及分布状况
本调查显示,泉州区域内有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33科63属75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26科45属52种、单子叶植物5科16属21种。其中野生种类21科33属34种,栽培种类20科33属41种。见表1。
上述表格中所用的中药名是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中的中药材的名称命名,根据其原植物来源,列出植物的科名、种名与拉丁名等,并罗列了各药材的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表格中的中药归类主要参考《中国中草药图典》[3-4]。各药材的食用价值则根据当地对上述植物的食用习惯进行归类总结。
4 分析
4.1 药用类
由表1和表2可知,本次调查的泉州区域内33科63属75种植物可提供95味中药,其中马尾松3味、银杏2味、桑树4味、莲6味、梅2味、大豆3味、桃树2味、橘4味、紫苏3味、枸杞2味、姜3味;赤豆和赤小豆的种子都是赤小豆,大头典竹和淡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都是竹茹,薤白和藠头的鳞茎是薤白;其余58种植物各提供1味中药。在95味中药中,清热药最多,有15味;其次理气药13味、补益药13味、解表药9味、止血药7味、化痰止咳平喘药7味、收涩药6味、祛风湿药6味、利水渗湿药4味、温里药3味、活血化瘀药4味、芳香化湿药2味、消食药2味、涌吐药1味、安神药1味、驱虫药1味、外用药1味。
从药用部位来看,以果实类最多(26味),其余依次为茎或根茎类(21味)、种子类(20味)、花类(10味)、全草类及地上部分(9味)、叶类(7味)、根类(2味)。
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卫办食品函〔2014〕975号)所公布的101个品种(除8个藻类和动物类外,有93个品种)中占54个品种,占58.06%。
4.2 食用类
表1和表2显示,本次调查的泉州区域内33科63属75种植物中,有20种可作蔬菜食用,18种可作茶用于饮用,其中有9种是凉茶;有15种植物的果实是当地出产的水果;有7种野菜和4种野果、有7种植物可作调味品、有5种植物可作为粮食类作物。
在水果和野果类植物中有5种植物的果实可做果脯食用。绝大多数种类其食用部位也是药用部位,但有些种类食用部位和药用部位不同,如山鸡椒、芥菜、萝卜、桃、枇杷、荔枝、柿、枸杞子、栀子、大头典竹、淡竹、韭菜等。食用部位也以果实为主,有26种(34.67%);其次是以全株、地上茎叶或叶为食的,有16种(21.33%),以茎、根状茎或鳞茎等为食有16种(21.33%),食用种子的有9种(12.00%),以花或花序为食的有7种(9.33%),食用根的种类有2种(2.67%)。
4.3 资源利用状况
本次调查的泉州区域内33科63属75种植物,在当地仍作为蔬菜、水果、野菜、野果、茶、凉茶、调味品或粮食等食材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些种类在当地民间有特有的食用或加工方法,如芥菜,永春的许多农家自种的芥菜除鲜食外,还通过多道工序做成腌制的咸菜,由于气味芳香、风味独特,而且用适当的方法还可存放多年,因此成为当地不少家庭必备的一道有特色的食品,许多华侨还带到东南亚各地;此外,也可把芥菜晒干制成菜干,不仅方便贮藏和运输,还可用于煮汤或煮咸饭,味道也很好。当地的农家饭馆往往把芥菜干饭当成农家菜的一道主食。
安溪、永春和德化的许多农家都种梅,将梅成熟后的果实腌制成乌梅干,在夏季泡成乌梅汤用于消暑解渴。永春的湖洋、东关等地每到临近春节,村民们会将采下的佛手和香橼切成细丝,用糖水浸泡多日,然后曬干,制成佛手丝和香橼丝,用于馈赠亲友或春节用于招待乡亲。南安和泉州等地许多家庭会把余甘子的果实与柑橘皮一起腌制,平时泡上一壶茶,品茗吃腌制余甘子,别有一番风味。这些食材一年四季可采收,成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虽然上述33科63属75种植物可提供95味中药,但泉州民间对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并未充分利用。只有一些常见品种,包括鱼腥草、肿节风、马齿苋、夏枯草、香薷、筋骨草、淡竹叶、白茅根、芦根、石斛等作为鲜药在当地使用。如单用余甘子鲜果水煎服,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渴等;复方如用鲜鱼腥草、鲜葫芦茶(金剑草,或鲜飞扬),冰糖适量,水煎服,治疗肺炎和肺痈;用西瓜皮、冬瓜皮、鲜白茅根、玉米须、赤小豆,水煎服治肾炎水肿等。
5 建议
泉州区域内药食两用中药原植物33科63属75种,其中34种来源野生、41种为人工栽培。由于野生资源被无序滥采,一些常见品种如夏枯草、薄荷、枸杞子、忍冬、野菊、多花黄精、姜黄等在野外已很难见到。因此,应建立相应的种质资源保护区域,并尽可能用栽培品代替野生种类,以满足区域内民众对食用和药用的需求。至于区域内分布广泛、野生数量较多而目前尚未被大量利用的种类,如草珊瑚、马齿苋、野葛、白茅等,则可通过普及中草药知识,让民众充分认识并有节制地做到物尽其用。
对人工栽培品,目前区域内所栽种的种类都用作食材,药用方面基本未得到利用,如萝卜根用作蔬菜,但萝卜种子(莱菔子)并未当药用;桃的果实作为水果食用,但桃仁和桃枝并未得到利用;橘和柚的果皮被丢弃等;另外,栽种的月季、玫瑰、菊花及百合等也未加以利用,资源浪费很大。因此,有必要对民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了解药食两用植物的多面性,使其充分发挥药食两用中药材在民间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秀珍,邹秀红.福建泉州地区治疗肝病的野生中草药种类调查[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1-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杜同仿,黄兆胜.中国中草药图典:上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
[4] 杜同仿,黄兆胜.中国中草药图典: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
(收稿日期:2018-04-30)
(修回日期:2019-01-07;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