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用典
2019-07-01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凡詩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无论引用历史故事,还是引用名言名句,使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诗句。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例如杜甫《前出塞》中的“功名图麒麟”就是引用汉宣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图像画于麒麟阁的典故。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的,即反其意而用之,是反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引用了《史记》里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询问鬼神的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无人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借典故的字面意思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的,是借用。例如《滕王阁序》中“接孟氏之芳邻”,它不是说“择邻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用“巫山云雨”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更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正确理解了诗人用典的目的,也就理解了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表达思想感情。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生化蝶”的典故,表达美好却又虚缈的梦境。“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蜀地君主杜宇死后魂化杜鹃的典故,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沧海月明珠有泪”引用南海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蓝田日暖玉生烟”,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历史本身具有的古朴久远之美使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空间视像的层面上,而是纵向做时间上透视性的回顾,想到从前与诗歌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这样一来,眼前的美景便触发出许多相关影像,时间、空间遂打成一片,我们所获得的感受也就更深刻、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