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2019-07-01胡美玲叶航刘丽娟刘蕾
胡美玲 叶航 刘丽娟 刘蕾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教育模式,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协同育人机制较弱诸多问题。因此,笔者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运行平台和保障体系上提出构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有效对策,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14-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种新形势对在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因此,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培育创新创业种子,从而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当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00后,他们独立意识淡薄,依赖父母严重,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思想。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今大学生深深地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虽然他们的就业也经历了从“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阶段,因此,对创业认识理解不够深入。同时,由于他们一直对能够提供铁饭碗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情有独钟,宁可选择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也不愿意接受私营私业等,更是对创业望而止步。面对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工作压力和就业竞争形势,即使选择就业,也只是关注自身创业能力的问题,而对创新创业思想的有效启蒙缺乏一定的认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创业创新的源动力。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对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给予了深入的关注,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果。但是,这种课程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在长期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性,部分高校以及相应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功能发挥出来,而是将创新创业指导片面地理解为将创新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善地构建起来。其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平台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形式单一,主要以参加创新创业竞赛、部分有创业意向并付诸实际行动的学生加入到创业园开展实际工作为主,与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教学环节结合少之甚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创业素质、领导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未获得平稳可持续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上述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外,缺乏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虽然创新创业课教师队伍数量有所增加,但是,教师的数量与教程的需求仍不匹配。师资力量的匮乏,不仅影响到创新创业课教育的有效开展,而且将会阻碍开拓性人才的培养。其次,高校创新创业课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目前,高校虽然成立了创新创业课程教研室,但是专职教师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教师属于兼职状态,一般由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或者是专职辅导员、学工部门的老师来担任。这些老师未受过专业技能的训练,虽然为学生宣传国家相关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讲解经济发展形势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对创业方向和趋势的预判以及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指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诸多创业创新想法很难由理想变为现实。
(四)协同育人机制较弱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体是高校。一些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不是很多,即使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滞留在签订合作协议,接收高年级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种初步阶段,并没有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因此,对高校给予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并不是很多。
二、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对策分析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新理念和模式的引导下,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从理念上升华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避免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教授学生怎样开办公司等,而是要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坚持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造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克服困难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学生入学之初就植入到学生思想中,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新增教育,而是增值教育,其课程的定位、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等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决定着是否能为青年大学生注入创新创业的遗传代码,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潜能的人才。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同时,构建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梯次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每个在校的学生都要学习。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案例分析、热点分析、能力测试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和包括行业规则、国家地方法律法规、人才主导模式等相关方面的主要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实战训练课程。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并不能够培养出社会期望的创新创业人才,将翻转课堂的这种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不仅突破了创业基础课原来的理论式教学的枯燥的模式,而且对于高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创业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从政府、高校和教师个人出发,建设三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首先,政府要尽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队伍师生比例,从而进一步明确专兼职教师的合理配比。其次,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教育目标,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大力引进校外兼职教师”为理念,以“监督有主体、考核有细则”为标准,以“互通有无、建立一帮一、一帮多”为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外送内引的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除专职教师外,要从其他学科中挑选出骨干力量参加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以完善其学科背景。可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技术精英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真正做到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高校要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可留用,不合格的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深造学习留用或者淘汰。高校要通过建立一套公平的、系统的、合理的帮扶机制,用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校内外交流和培训,使教师在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课堂教堂方法。最后,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时刻关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风向和趋势时,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理论研究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搭建校企联动的实践运行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学校、企业、高校联动的实践运行平台。高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性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机会的同时,可以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参加省市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和企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实验场地、设备和低成本的便利化服务,帮助他们申获各级各类的创业资金和创业支持。对于大学生而言,就学期间能够较早较多地接触或者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不仅能够让所学专业学以致用,还有利于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而言,进行校企合作,既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创业质量。同时,由于大学生进行企业实习期间要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在某一方面而言对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充分利用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优化学校的专业、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优势,既提升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又因为大学生提前熟悉所在企业的工作流程,节约了企业培训的资本,人才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祥林,谢守成,刘宏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方芳.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思维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7(1).
[3]李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D].黑龙江大学,2018.
[4]刘淼捷.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模式及开发[J].现代交际,2017(20).
[5]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