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研究
2019-07-01杨萍萍
杨萍萍
摘要:近些年来,高校对学生资助项目不断进行完善,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都有所增加,帮助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但随之而来的是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等问题,资助育人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在双创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何构建起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本简要分析了受资助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校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的建议,阐述了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时代 高校资助 感恩回馈 长期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54-02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竞争的最重要部分是人才之争,优秀人才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现“人才兴国”目标的重要力量。贫困学生资助项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它为贫困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接受到公平的教育,提高了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高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就要求高校在双创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感恩回馈机制,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原因
(1)心理原因。高校中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与其心理活动有关,这种心理原因源自于贫困生往往以自身贫富情况与他人进行对比,这种比较会使其产生贫富差距的自卑感。因此,感恩意识教育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唯有通过这种感恩教育模式才能受教育者识恩、知恩、感恩。使学生学会感恩另一层面就是学会尊重他人,这对其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如今对于高校的贫困生全面开展此种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2)制度原因。调查显示,高校内并没有专门对学生开展感恩意识教育的课程与制度。目前诸多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之后,会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并在大会上进行宣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在走过场,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转变这种制度化的感恩机制势在必行。
二、建立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的建议
(1)丰富感恩教育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普遍未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将国内外优秀的感恩教育资源融入其中,丰富感恩教育内容。高校感恩教育的内容和观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可以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念,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2)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对高校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育,还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教育,这样将感恩教育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当代高校的感恩教育要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思想道德教育是难以通过理论学习有所提高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体验,将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真实场景给自身带来的震撼,还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
(3)营造感恩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感恩纳入学校的校训当中,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还要营造出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懂得感恩的风气之中。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向他们传达感恩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开展感恩主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恩小事,也可以是历史中的感恩典范。还可以利用一些反面案例对学生展开教育,让他们知道感恩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征文活动,进行海报宣传等。这样将感恩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4)培养感恩回馈意识。对于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以及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的建立来说,其并不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投入、研究、改变才能将其完成做好。而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完善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教育,使其成为一种完整的感恩过程,也就是感恩回馈。为了完成其建设,高校以及教师群体就要培养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为了让高校受资助贫困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在进行感恩回馈意识培养的时候,可以联系当地的真人真事,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回馈意识在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的头脑深处根深蒂固。这样学生才能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感恩回馈意识并进行个性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感恩回馈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选择的事件以及人物都要依据现实情况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的感恩回馈意识。
(5)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高校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教师引导、促进、助学生提高能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師与学生应该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学习,提升他们的洞察力、分析力和思考能力,这样的感恩教育才是实用的。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良好的表率作用。
三、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期机制的意义
在双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未来的社会发展一定需要的是人品与相关学识和技能都过关的精英人才,而感恩意识就是良好的人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且,究其根本来说,感恩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在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它还会变为人的良好品质,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感恩情感,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实践人性中的善良和爱。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8,7(12):1949-1954.
[2]杜虹.我国高校家庭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8.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