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研究中的攻坚战

2019-07-01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于敏氢弹核武器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的研究是绝对保密的,要想从报纸或者杂志上找到关于氢弹一星半点资料完全不可能。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转折发生在1965年9月,一场创造历史的上海“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在这次持续3个多月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当年,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于敏感到惋惜。于敏却从未后悔。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了惨痛的記忆。他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17日)

素材解读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核研究事业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奇迹。这也离不开于敏的一份力量。步入氢弹理论研究领域,于敏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不言放弃使他笑到了最后,也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

适用话题

科研 奋战 坚守 报国

名言链接

1.我自幼对民族所受欺压有切肤之痛,为了祖国的安全,我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2.虽然我搞了一辈子的核武器,但我极力反对使用核武器。

猜你喜欢

于敏氢弹核武器
于敏与邓稼先的生死之交
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国产的土专家一号”
回答问题有“三不”
金正恩视察“可搭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
于敏的“暗语”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瑞典智库:全球现有1.63万件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