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和CT影像学检查对肝脏疾病术前诊断及术后恢复的评估

2019-07-01祁生平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6期
关键词:门脉阳性率影像学

祁生平 杨 云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以及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肝脏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由于肝脏疾病起病较为隐匿,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因此导致确诊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造成了病情延误,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差强人意[2]。对肝脏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此类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以及延长生存时间最为有效的方式。传统对肝脏疾病只能依赖活体穿刺或术后病理进行证实,存在较为明显的禁忌证,同时患者的排斥行为较高,不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的疗效判定[3]。

随着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出现,以及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肝脏疾病患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迈向新的台阶[4]。为进一步了解CT与MRI在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价值,本研究对临床肝脏疾病患者MRI和CT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青海省中医院因肝脏疾病而接受CT及MRI影像学检查,并在治疗后接受CT及MRI复查的60例患者病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2±5.7)岁;病程2~21个月,平均病程(13.8±3.1)个月;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癌26例、肝脓肿15例、肝血管瘤9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以及炎性假瘤7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表现、穿刺活体组织病理以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疾病;②均为首次发病;③均未在其他医疗机构接受相关治疗。

(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脑肾以及血管疾病;②存在CT及MRI检查禁忌证;③严重免疫系统疾病;④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禁忌证;⑤妊娠以及哺乳期女性;⑥严重精神系统疾病而导致无法正常沟通交流;⑦抗拒、放弃或中途转院及退出。

1.3 仪器与材料

采用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Optima CT 680 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Achieva 1.5T型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荷兰Philips公司)。CT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MR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

1.4 检测方法

(1)CT检测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和64排螺旋CT以及配套的工作站软件完成对患者的扫描。患者常规仰卧位后对肝脏进行平扫,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10 mm、层距10 mm、矩阵512×512。经肘静脉将80~100 ml的300 mgI/ml浓度的碘海醇按照3.0~4.0 ml/s的速度进行高压注射,并分别在动脉期25 s后、静脉期60 s后和延迟期180 s后进行扫描。

(2)MRI检测方法。采用Achieva1.5 T型超导磁共振检测仪以及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扫描,患者在检查前先进行呼吸训练指导以最大程度保障图片质量。取常规仰卧位头先进,对全肝进行常规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的多面成像扫描,其中层厚3 mm、层间距0.3 mm、矩阵256×256,视野200 mm×200 mm。①矢状位T1WI:回波时间(echo time,TE)=40 ms、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400~450 ms;②矢状位T2WI:TE=100~120 ms、TR=3 000~3 050 ms;③轴位T2WI:TE=120 ms、TR=3 000 ms,对反转恢复序列STIR进行检测。之后对常规扫描的感兴趣区进行增强扫描,将25 ml钆喷酸葡胺按照2 ml/s的速率静脉注入,其中动脉期延迟20~25 s后、门静脉期延迟65~75 s后和延迟期240 s后进行增强扫描。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测方法的图像特征以及对肝脏内外病灶的个数和阳性率进行比较;并以术后病理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和MRI对术后疗效的评价结果。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或%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前先检验其正态性。两组间比较前先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在肝脏疾病影像学表现比较

(1)肝癌。MRI检查图像显示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且门脉期同样呈现强化,表现为相对高信号阴影;而CT检查图像显示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但门脉期呈现低密度表现。部分患者CT检查显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脉期呈现强化;此类患者的MRI检查结果相应的提示相同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动脉期,相对低信号表达的门脉期,其影像学特征见图1[5]。

图1 肝癌MRI及CT影像

(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MRI检查图像显示患者不仅门脉期表现为相对高信号,且动脉期也呈现明显强化;CT检查图像显示患者仅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却表现为等密度信号,其影像学特征见图2[6]。

图2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影像

(3)肝血管瘤。MRI检查图像显示患者门脉期表现为持续性强化,而动脉期表现为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CT检查图像显示患者门脉期表现为边缘结节状持续性强化,而动脉期却无明显强化,其影像学特征见图3[7]。

图3 肝血管瘤影像

(4)肝脓肿以及炎性假瘤。MRI检查图像显示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均表现为明显强化;但CT检查图像显示患者仅在门脉期表现为持续性强化,而动脉期仅包膜或分隔表现为轻度强化,其影像学特征见图4。

图4 肝脓肿及炎性假瘤影像

2.2 两种检查方法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检出数比较

60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CT检查肝内病灶(3.01±1.02)个,MRI检查肝内病灶(4.22±1.32)个,CT检查肝外病灶(2.34±1.15)个,MRI检查肝外病灶(3.78±1.26)个,MRI检查对肝内和肝外病灶的检出数均显著优于CT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8,t=6.539;P<0.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检出数比较(个,±s)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检出数比较(个,±s)

检测方法 例数 肝内病灶 肝外病灶CT 60 3.01±1.02 2.34±1.15 MRI 60 4.22±1.32 3.78±1.26 t值 5.628 6.539 P值 <0.001 <0.001

2.3 两种检查方法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阳性率比较

CT检查60例患者肝内和肝外病灶阳性率分别为71.67%和31.67%,MRI检查肝内和肝外病灶阳性率分别为91.67%和55.00%,MRI检查对肝内和肝外病灶的阳性率均显著优于CT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15,x2=6.652;P<0.010),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阳性率比较(%)

2.4 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脏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对60例病理诊断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术后进行CT和MRI复查,MRI和CT未检出患者分别为2例和19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61%和67.80%,MRI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741,P<0.05)。

3 讨论

虽然目前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前诊断、术后疗效判定对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术后恢复方案的制定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8]。如何利用更加安全、快捷以及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的检查方法对于肝脏疾病患者而言更为容易接受和信赖[9-10]。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CT和MRI检查技术,对肝脏疾病进行疗效判定,为临床此类技术的诊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基层医院开展类似检查提供指导建议。

CT和MRI技术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手段,其中CT技术除了能够对肝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之外,借助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对肝脏的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分别进行多次的薄层扫描,因此能够将病灶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的营养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11-12]。而MRI技术不仅具有CT技术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角度,而且其分辨率更高且用于立体成像功能,从而使得对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相互毗邻和位置关系进行直观展现和观察[13]。Kwon等[14]在开展相类似的研究中就提出,MRI技术在组织分辨率较CT技术更具优势,因此对肝脏疾病具有良好的判定和评估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在肝内、肝外病灶的检出数以及肝内、肝外病灶阳性率均显著优于CT检查,且CT和MRI对肝脏疾病的复查结果显示,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Chundru等[15]认为,这是由于MRI技术在乏血供肿瘤显示以及肝内等密度病灶上较CT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相对于CT检查,MRI对临床肝脏疾病患者的术前诊断,以及术后疗效评价均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猜你喜欢

门脉阳性率影像学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