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缺血性肠病临床特征及护理分析
2019-07-01王艳丽连滨静
王艳丽 连滨静
(广西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 广西 南宁 530003)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器质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1],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达63.4%[2],是临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本文回顾39例缺血性肠病病例,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诊治的39例缺血性肠病病例,均腹部超声、CT、电子结肠镜或手术确诊。
1.2 研究内容
①一般情况;②基础疾病;③临床表现;④辅助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电子结肠镜、B超、CT等检查;⑤治疗与预后;⑥护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性别比 男23例,女16例,男女比例:1.4:1.0。
2.1.2 发病年龄 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5.15±16.27岁,其中45岁以上32例,占82.1%。
2.2 基础疾病
本组病例中26例(26/39,66.7%)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风心病、房颤等相关基础疾病,既往无任何基础疾病史的患者13例(13/39,33.3%)。
本组病例中合并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多见。发病类型与基础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7例(7/8,87.5%)房颤患者发生的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1/8,12.5%)发生肠系膜下静脉栓塞,3例(3/3,100%)风心病患者发生的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2/2,100%)肝硬化患者发生的是肠系膜上静脉栓塞。
2.3 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严重时可出现坏死和腹膜炎症状。详见表。
表 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n=39)
2.4 治疗与转归
本组病例均行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内科保守治疗26例(26/39,66.7%),好转23例(23/26,88.5%),死亡1例(1/26,3.8%);13例手术治疗,10例(10/13,76.9%)行坏死肠段切除术,取栓术3例(3/13,23.1%),好转11例(11/13,84.6%),死亡2例(2/13,15.4%),总体好转36例(36/39,92.3%),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3.讨论
3.1 发病原因和发病年龄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炎症病变。好发于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颤、脑梗塞、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本组病例中合并高血压、房颤、脑梗塞、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有26例(66.7%),其中心脑血管多见,占20例(76.9)。
3.2 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易误诊、诊延误治疗。本组病例39例均主诉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说明腹痛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3.3 治疗与预后
本组2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23例,死亡1例。若出现缺血加重和严重腹膜炎,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本组总体好转36例,死亡3例,主要是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3.4 护理
3.4.1 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目的是早期发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主要评估:①患者是否为老年患者。②评估患者是否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肝硬化等既往史。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腹痛情况:是否剧烈疼痛,症状与体征不相符,使用药物效果不佳。
3.4.2 心理护理 要耐心安慰鼓励患者,向患者及家属细致讲解与本病的相关医学知识及治疗方法,使患者稳定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全力配合治疗。
3.4.3 腹痛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变化,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放射,观察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经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无缓解,仍有剧烈腹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应及时报告医生,早期发现肠坏死等情况,及时外科治疗。
3.4.4 便血护理 缺血性肠病患者由于腹泻、便血和发热,易发生脱水和水盐代谢混乱,注意观察患者周围循环情况及患者的神智、精神状态、尿量变化。本组便血患者16例,主要为鲜红血便和暗红色便。
4.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肠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老年病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长期服用激素药物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警惕有无该病发生;②护理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突发腹痛,尤其症状和体征不符时,伴腹泻、解血便、发热及腹膜刺激征等症状,应考虑到是否为缺血性肠病,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③严密观察病情,若出现绞榨梗阻或严重腹膜炎时,应积极外科协助诊治,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必要时及时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