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插鼻肠管管道位置判断方法在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比较分析
2019-07-01秦运顺
秦运顺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21)
鼻肠管置入术是指将鼻肠营养管经鼻腔置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应用于营养不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相较于传统肠外营养方式,其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可在短时间内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避免肠道菌群易位所造成的脓毒症等不良反应;近年来在临床上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为保障其临床治疗效果,提升鼻肠管置入位置的判断水平尤为重要[1-3]。本次研究重点关注不同方法对盲插鼻管管道位置的准确性,抽取9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相关内容进行汇总,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12月共收治有接受盲插鼻肠管的患者98例,采用听诊过回声的方式,同时联合液体回抽测定其pH值、回抽负压试验与回抽液形状观察等方式进行临床对比,判断胃肠管留置过程中患者肠道内管道达标状况,98例患者中,共有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龄65~86岁,平均(75.5±6.5)岁;所有患者经格拉斯评分调查,评分均在5~8分,平均(7.05±0.92)分;所有患者诊断有吸入性肺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出血恢复期、脑梗死、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挫裂伤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除先天性危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且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由本人或家属代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次选择材料包括CH14型鼻胃管、床边X线机、pH试纸及20mL注射器。由放射科医师协助其完成X线摄片。(1)胃中置管方法:置管前10min需为患者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给予静脉注射,指导其选择仰卧位,由护士将床头抬高30°并固定,将引导钢丝插入鼻胃管中,连接鼻胃管连接头与其末端,针对患者鼻尖至耳垂、剑突尖的距离进行测量,随后选定一侧鼻孔,缓缓置入管道,置入深入为10~15cm,促使鼻胃管到达咽喉部位,随后指导患者抬高头部,促使其下颌与胸骨贴近,增加喉部弧度,促使管道通过,持续推动管道,确保其进入胃中后,将胃液抽吸,确定置管位置[4-6]。(2)肠内置管方法:指导患者选择右侧卧位,抬高床头30°~50°,握紧鼻管,于距离患者鼻孔10~15cm处,通过上举管道末端,保持弯曲弧度为90°,同时需按压管道,促使其在鼻孔正中,并随呼吸运动,保持一停一进的推进节奏,停止时给予推力,缓慢推进至肠道内,控制力道,避免管道推出,推送至80~95cm处时,确定管道位置[7-8]。
1.3 观察指标
观察负压试验、回抽液性状、负压试验联合回抽液性状、负压试验联合pH、负压试验联合听诊、及单纯听诊和单独pH判断方法进行判断。听诊判定标准:由管道内进行快速注气,注入20mL,指定注气位置为患者剑突下、右腹及左上腹等处,并针对其声音强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负压试验判定标准:给予20mL注射器,针对管道末端钢丝及柄开口处进行连接,回抽过程中若见明显阻力,可给予50mL温水;随后进行回抽操作。选择20mL注射器将管道末端的引导钢丝与中部连接,执行回抽操作,判定其性状、颜色及浑浊状况。X线摄片需确保管道末端处于十二指肠中,pH值测定需按照科学标准与pH试纸检测回抽液[9-10]。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98例患者经X线腹部平片判定发现,共有15例(15.3%)患者未经幽门后再次置管,7例(7.1%)患者末端于十二指肠内接受调整,并送至空肠;对比各判断方法置管结果分析,X线腹部平片确定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负压试验联合回抽液性状判断方法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听诊判断方式的失误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详见表。
表 不同判断方法判定结果对比[n(%)]
3.讨论
经鼻肠管管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有效推广,针对格拉斯哥评分低、行机械通气或亚低温治疗、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患者效果显著,其借助手段包括胃镜、胃部心电图、腹部超声、X线等多种途径,可在未借助其他工具的情况下,将导管置入指定位置,具有简便、经济、易行的临床优势[11-12]。其听诊标准通过声音变化进行判断,以导管终端位置处于胃、小肠为判定标准;通过左上腹、右上腹和左下腹等听诊部位,对应胃腔、幽门和空肠上段等部位;pH测定法以胃液pH为0.9~1.5为标准,拍摄腹部X线平片以确定鼻肠管位置为金标准,虽摄片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但针对胃排空障碍者,置管后24h内执行X线确认的成功率差异较为明显[13-15]。本次发现,通过回抽负压联合回抽液观察方式,能够得到与X射线片较为相似的判定效果,其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