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 提升小学德育含金量①
2019-06-30李天元吕俊喜周霞
李天元 吕俊喜 周霞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小学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过程中资讯丰富、传播迅速、形式多样、内容喜闻乐见等优势,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以说教为主、简单生硬的传统方式,化挑战为机遇,成为学校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我校依托课题研究,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视听兼备,让德育资源“活”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的应用,为学校拓展德育资源、丰富资源样态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1. 集腋成裘,整合碎片化德育资源
现代社会,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对我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启发。如何将生活中碎片化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呢?我校为此创生了德育“微课堂”,即利用每周二、周五上午的课前五分钟时间,在教室中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动画视频,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常规教育。
为测试“微课堂”的实施效果,学校在各年级选取一个实验班,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的选取和利用。例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学校通过《我是文明小天使》《我是环保小卫士》等系列动画视频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养成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不随地扔纸屑等好习惯。中年级学生通过观看《诚信在我心中》《还祖国一片蓝天》等动画视频,提升了诚信、环保等意识;高年级学生通过观看英雄楷模事迹等,增强了爱国情感,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等。“微课堂”的德育资源还会定期优化整合,最终形成我校的德育资源库。
2. 发现创生,积累多层面德育资源
榜样带动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校鼓励教师时刻用发现的眼睛关注每一个孩子,用心记录他们在举手投足间展示出的文明素养。于是,校里校外学生主动扶起路边被大风吹倒的分类垃圾桶、自觉铲除路边的小广告等行为,会被教师用手机拍摄下来,并上传到学校公众号,通过“微課堂”进行传播,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心田。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德育作品的创作,如充分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推荐或演绎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小品,教师协助搜集素材、亲自指导,家长配合提供道具,最后通过“微课堂”进行传播。
3. 硬件配合,拓展多维度德育资源
为使学校的德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达到视听结合、协同共振的效果,我校还在每个教室里配备了一台智慧听学机。利用这个播放设备,学校可以结合每月的教育主题或每周的德育主题有选择地在后台进行内容推送,对学生进行无形的熏陶。如四月的科学月,学校就选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等,在固定时间在全校集中推送。教师也可以在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后,根据教学和德育等工作的安排,定时进行学科知识、德育故事等内容的推送,为拓展德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二、知行合一,让德育教学“动”起来
在德育工作中,激发学生的德育认知是基础,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是关键,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最终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1. 学科渗透,促进智育德育并举
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为此,学校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出各学科开展德育渗透的有效模式。例如:语文学科团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分别探索出在识字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各种课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做法。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完课文《神笔马良》后,要求学生进行故事的续写。又如:数学教师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了包含“情景创设→演示展示→动手操作→帮助训练→德育渗透”的教学新模式;英语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基于“五指教学法”(RPCPP),采取“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课三讲三反思三改进”的策略来打造高效课堂,渗透德育因素等。
2. 社团引导,提升道德审美体验
为满足不同年段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分别开设了班本和校本社团课程,既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性学习搭建了平台,也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途径。如低年级开设了“趣读绘本”班本课程,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中,逐渐懂得什么是尊重、宽容、合作、感恩等;中年级开设“古诗词经典诵读”课程,孩子们在对古诗词的诵读欣赏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过传统美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年级开展“观影悟道”社团活动,孩子们通过观看《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电影,学会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等。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孩子们不仅充分张扬了个性,还获得了美妙的艺术享受和愉悦的道德审美体验。
3. 活动助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我校结合重大节日契机,依托网络组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例如:每逢清明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祭英烈”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对英烈的缅怀中提升对祖国建设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学校会让学生上网收集各种节日由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等信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每年国庆节,学校还会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向国旗寄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信息互联,让家校沟通“顺”起来
开展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有效支持和配合。为此,我校除了开好例行的家长会外,还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实现信息的互动共享,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1. 依托众享圈,系统传送家教策略
学校利用移动客户端建立了众享圈平台,每天向家长发送一条家庭教育短信,内容涉及学生成长及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问题,如怎样与孩子相处,如何让孩子爱上劳动,如何避免孩子挑食等,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策略。
2. 用足微信公众号,畅达民意表达渠道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其主要功能往往是传递学校活动信息。我们充分利用公众号的分类推送功能,在平台上设置了校园动态、教学相长、德育在线等板块,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同时还架设起家校沟通的新桥梁。学校还在公众号上设立了“校长信箱”功能,鼓励家长踊跃发表自己对学校教育和子女发展的各种想法。如对孩子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想法及建议等,极大地提升了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家校合作水平。
3. 强化微信群德育功能,提升家校沟通质量
我校学生家长大多是80后,基本熟悉日常的网络技术操作和运用。因此,学校鼓励各班级建立微信群,以此作为班级内信息沟通的桥梁,并进一步规范了微信群管理,强化了微信群的德育功能。借助班级微信群,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子女教育问题,老师也可以在群里随时解答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各种困惑,分享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种图片和视频,并向家长推送学习方法、家庭教育策略等方面的文章,有力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编辑 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电化教育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新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JKGHDHZX-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