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信念的隐喻表征

2019-06-30于善萌高维

江苏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表征隐喻

于善萌 高维

【摘 要】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个体性、缄默性、发展性特征。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开放性特点的隐喻是教师教学信念的重要表征形式。教师教学信念的隐喻表征内容主要体现在关于课堂的认识、教师的认识和学生的认识等方面。通过隐喻,教师能够明晰、反思和更新自身的教学信念,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教学信念;隐喻;表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3-0022-04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师对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所认同或确信的观点或态度。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教师个体学习经历、教学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内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以缄默的形式存在。许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念缺少清晰的认识和必要的反思,这使其自身专业发展受阻,因此,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式使自身的教学信念外显化。隐喻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其不仅是教师教学信念的重要表征形式,而且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更新自身缄默性教学信念的重要方式。

一、教师教学信念的特征

在探讨作为教师教学信念表征的隐喻之前,有必要对教师教学信念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的来看,教师的教学信念有以下特征。

1.个体性。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个体性特征。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概念与思维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身体经验,而不是依靠超验、抽象的符号。[1]个体是通过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获得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最原始概念,并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抽象概念的。因此,抽象概念是基于主体的身体经验而形成的,身体经验是主体认识世界的起点。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探究教师教学信念的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教学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基于身体在学习、教学、生活中形成的主观感知和体验。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体体悟不同,因此,其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便具有差异性。教师的这些主观感受和个体体验为其个性化教学信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2.缄默性。从可表达的程度看,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缄默性。教师教学信念中存在教师没有意识到的和难以清晰表达的信念。缄默知识理论认为,虽然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感官或理性体验的直觉而获得的,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2]但它事实上支配着个体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为个体的认识活动提供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教师的教学信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个人教学感悟或经验、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等,其常常是无意识的,难以被教师清楚地认识和表达。因而,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缄默性特征。

3.发展性。从形成过程看,教师的教学信念具有发展性。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活动是主体内在思维活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教师教学信念也是教师主体认识和教学环境互动发展的结果。教师的教学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教师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且不断变化的。受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嵌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以重新反思和修正自己原有的教学信念体系,促进自身教学信念的发展与重构。

二、隐喻是教师教学信念的重要表征形式

首先,具有形象性特征的隐喻,有助于教师直观地表达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如何清晰地表达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普遍存在的难题。鉴于此,教师需要一种直观、有效的认知工具,使内隐的教学信念与言语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其本质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认识、理解和表达另一事物。如有语文教师使用“每一朵儿童之花都会绽放,只是花期不同”这个隐喻来形象化地表达教师要尊重和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3]借助隐喻,教师可以表达其教学信念。

其次,作为情知统一体的隐喻,不仅能够表征教师对教学的认知,而且承载着教师对教学和生活的情感。[4]隐喻根植于教师的个体经验,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来表达对教学的认识,同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有教师基于自己童年时期曾得到过自己老师“救助”的事,而使用“救助者”这一隐喻来表达她对教师角色的理解。[5]

最后,兼具开放性和多样性的隐喻,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多角度的认识。逻辑语言难以全面地阐释抽象复杂的教学世界的奥秘,而教师借助隐喻则能够较全面地表达其教學信念及其对教学复杂性的认识。如有教师使用“警察”“老母鸡”“演员”这三个隐喻来表达其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表现。[6]

三、教师教学信念的内容及其隐喻表征

教师教学信念的核心内容包括关于课堂的认识、关于教师的认识、关于学生的认识等。这些内容常常体现在教师使用的隐喻中。

1.关于课堂的认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课堂里应获得什么样的感受?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构成了关于课堂的认识。教师对于课堂的认识将会影响课堂的氛围、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间的关系等。教师对于课堂的认识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的话语中,而隐喻是教师表达对课堂的理解的重要形式。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用“天堂”来表达其对课堂的理解。在评价其他教师执教《鸟的天堂》这一课时,他说:如果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让课堂成为教师的天堂,那么教师应该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7]“天堂”这一隐喻表达了孙老师对美好课堂的理解。

2.关于教师的认识。

关于教师的认识主要是指教师关于自我的认识或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在干什么?我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希望起到什么作用?”[8]教师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教师的性格特点、学习经历、教学经验等有关。教师关于自我认识的叙事主要体现在其教学日志、日常言谈、书信、随笔等中,其中蕴含的隐喻是教师关于自我认识的表征形式之一。

如: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认为教师应像“农民”一样开展教学:像农民精选种子那样精选教学内容,教皈依学,从学生的视角,对冷冰冰的教材进行选择、加工、预热,以期引起学生火热的思考,制造令孩子们难忘的经历,让孩子们终身受用。我们应该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我们应像农民通过看天、摸土,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与适宜地进的时机。[9]“农民”隐喻表达了华老师对在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机智等方面教师作用的认识。

3.关于学生的认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对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地位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构成了教师关于学生的认识。教师关于学生的认识将会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师生间关系的建立等,进而影响学生发展。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回顾自身专业成长时,曾使用隐喻来形象化地表达其对学生的认识:多年来,我始终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一对朋友,把课堂生活当作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的温馨港湾。……孩子们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同时还带来了各自的情感世界。他们像一颗颗饱含生命希望的种子,是一个个充满情感和思想活力的生命。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信息的交流。[10]关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吴正宪老师使用了“朋友”隐喻和“种子”隐喻。她认为学生不仅是朋友,也是种子,饱含情感和生命活力。

四、隐喻在教师教学信念反思和转变中的作用

作为教师教学信念的表征,隐喻在教师教学信念反思和转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教学信念反思的“媒介”。

隐喻是教师对自身教学信念进行反思的“媒介”。教学信念常常隐含在影响教师行为的缄默认知图式之中,不易被察觉和反思。教师借助隐喻能够重构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由于隐喻具有认知性和情感性,在创作和使用教学隐喻的过程中,教师经历情感宣泄和认知冲突的过程,进而推动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教学的反思。一位语文教师的陈述就体现了隐喻是教师教学信念反思的“媒介”。他说:老师不是警察,也不是驯兽员。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伴随年轻生命成长的同时教育者自己也得到完善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花心思经营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不仅是学习上的),那么就一定要找到联结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这两点的那根线,我感觉即使是一条长了许多节点的曲线,也一定是美丽的。[11]从该教师的陈述中可知,他借助“警察”“驯兽员”“对话”“线”等隐喻实现了对自己的教学信念的反思,认识到教育教学要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作为一种反思工具,隐喻能够促使教师对其教学信念进行澄清和提炼。隐喻常常产生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叙事之中。这些隐喻是教师表达教学信念的载体,是教师进一步反思自身教学信念的“媒介”。

2.教师教学信念转变的“催化剂”。

隐喻的思维方式能够突破我们原有的认识局限,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形成新的认识。[12]基于隐喻,教师能够认识和反思原有的教学信念,进而助推其教学信念的转变。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就使用了“乒乓球式教学”隐喻和“踢足球式教学”隐喻来表征其教學信念的转变。她说:把课堂还给儿童之后,教师的角色定位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变自己习以为常的“乒乓球陪练”角色,即总是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单一同步的学习,为“足球教练”角色——引导学生相互传接球、组团共进、同伴学习。这一过程中,不断让自己往后退,把学生往前推;把自己的精彩藏起来,把学生的精彩亮出来。[13]窦老师通过“乒乓球陪练”和“足球教练”这两个隐喻对自身教学信念及行为进行了反思,进而推动自身教学信念从“乒乓球式教学”转向“踢足球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且不断变化发展的。隐喻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因而教师可以不断创作和使用新的隐喻以更新自己对教学的认知。新的隐喻给予教师重新思考和认识教学的视角,为教师剖析和更新自身教学信念提供了有效途径,进而能促进教师教学信念的转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220-234.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36-40.

[3]窦桂梅.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J].人民教育,2014(21):11-13.

[4]高维.论教学隐喻的特点[J].教育科学论坛,2010(8):11-12.

[5]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7.

[6]高维.教学隐喻与教师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12-15,70.

[7]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8]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19,72.

[9]华应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EB/OL].[2018-10-08].http://www.sohu.com/a/258162062_227364.

[10]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

[11]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141.

[12]高维.再论教学隐喻的内涵、特征与生存环境[J].教育科学研究,2015(6):23-28,44.

[13]窦桂梅.从“乒乓球式”转为“踢足球式”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8-12-12(7).

猜你喜欢

表征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