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点灯妙趣多
2019-06-30钱强文
钱强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
自从掌握了火(古人点火有多不容易?详见2018年11月号)之后,人类就同黑暗说了拜拜。瞧,军营里燃起的“千帐灯”,估计连天都快照亮了吧?
不过,光有火还不行,因为这东西“火气”大,不好掌握,稍不注意,除了黑暗,连帐子、房子它都能一起“驱散”了。这个时候,就必须想办法让火既能带来光明,又能乖乖听话。于是,油灯应运而生。
油和灯芯的相遇
远古时期,也不知是谁无意中发现,给火把涂上一层动物油脂后,它就能烧得更久更亮。后来出现的油灯,其实就是火把的变形和缩小版。
油灯,咱们在古装影视剧中见得可不少,因为它们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成型,并且一直沿用到电灯普及之前,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或特定场所还能见到。
人们将麻、灯芯草等植物的纤维捻成灯芯,然后浸入可以燃烧的灯油中,便有了油灯最基本的形象。当点燃露在油层之外的灯芯后,油灯就可以驱散黑暗了。一开始,灯油以动物油脂为主。魏晋南北朝后,随着植物榨油技术的提升,人们又开始用更易得、更便宜也更易燃烧的植物油。
不过,看似简单的油灯,却有两个颇为“怪异”的地方。首先,作为燃料的灯油,为什么不会被灯芯上的火焰点燃甲其次,浸入油中的灯芯,为什么比普通的灯芯更耐烧?
这两个“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灯油的秘密
首先是油的问题。咱们都知道,只有当温度达到或高于燃点,可燃物才能燃烧。
灯油可是地地道道的可燃物,不过燃点颇高,灯芯火焰的温度远达不到。因此,灯油虽然以火为邻,也能安然无恙。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类似灯油这样的可燃性液体除了燃点,还有闪点。
可燃性液体表面或多或少会有一层因挥发产生的蒸气。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之后形成的可燃物,在遇到温度足够的火源后,就会燃烧起来。由于混合可燃物数量有限,这种燃烧往往一闪即灭,因此被称为“闪燃”现象,引发这种现象的温度就是“闪点”。闪点通常比燃点要低,甚至低得多。
灯油不是易挥发的油,表面的蒸气少得可怜,所以发生闪燃的概率也就很小。但类似酒精和汽油这样的易挥发液体,发生闪燃的概率就要高得多,咱们在使用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
灯芯的“超能力”
灯芯是用干燥的植物纤维制成的。这种材质通常遇火就着,一会儿就给烧没了。但是,当灯芯浸入灯油之后,却如同获得了超能力一般,变得特别耐烧。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灯芯穿着一件由灯油制成的“防火服”——
灯芯的纤维特别细,灯油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通过纤维中微小的管道源源不断地向顶端漫延,直到将灯芯全部浸润。当火焰接触灯芯时,先是将灯芯表面的灯油汽化,然后点燃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可燃物,并形成火焰。这个时候,在燃点较高的灯油的保护下,灯芯其实根本就没有燃烧。
当然,虽然灯油不断地在往灯芯的顶端漫延补充,但终究赶不上燃烧的速度。当顶端的灯油全部汽化耗尽之后,灯芯也就逃脱不了燃烧的命运了。所以灯芯总是从顶端开始变黑,再慢慢变短并消失。
油往哪兒放
有了油和灯芯的相遇,接下来该用什么器皿来盛放它们呢?人们找来找去,一种名叫“豆”的器皿脱颖而出。
豆本是用来装食物的,外形类似高脚盘子。豆的造型,完全符合人们对灯具的基本需求——既有能装油和灯芯的容器,又有方便移动的把手。于是,人们就在豆的基础上稍加修改,用陶土烧制出了最初的高脚灯具。
从字形上,我们也能看出灯与豆的关系。在繁体字“燈”中,右边的“登”指的就是豆(古人将陶制的豆称为“登”)。
高灯下亮
在生活中,古人发现将油灯放高些,能增加光照的范围。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高”上面想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加高灯架,比如连枝灯。
连枝灯,就是长得像树枝一样的灯架,一般放在地上,类似今天的落地灯。连枝灯的中间是一根长杆,顶端放置一盏主灯;主杆周围又伸出若干分支,分别放置一盏小灯。这种设计,不但让灯变高,还能增加照明的强度,可谓一箭双雕。
不仅有“落地灯”,古人还发明出吊灯。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东汉人形铜吊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东汉人形铜吊灯由灯盘、捧灯铜人和可脱卸悬链三个部分组成。捧灯铜人可是内有乾坤。它其实是一个中空的储油箱。点灯之后,灯盘中用动物油脂制成的烛膏会开始熔化,由此产生的多余的灯油会流入铜人体内,而不是满溢出来。铜人的肚子上还有一扇小门,专门用来释放多余的油脂。是不是既好看又实用呢?
油烟哪里逃
以动物油脂作为燃料,最大的困扰恐怕就是油烟了。古人总不可能给每盏灯都加装一个抽油烟机吧甲当然,办法总是有的。
古人的办法是,在灯上加一个管道,将油烟引导入装水的容器中。油烟溶入水中之后,就不会四处乱跑啦。大名鼎鼎的长信宫灯,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那个造型精美的宫人,其实就是装水的容器,提灯的右手则是油烟行走的管道。
除了管住油烟,类似长信宫灯这样的“保洁灯”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设计。它们的灯装在一个可以转动、留有开口的灯罩里。这样一来,既能挡住风,又能通过调节开口来控制灯光照射的角度,一举多得。
做一盏“省油的灯”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不是省油的灯”来形容人歪脑筋多,不好对付。别说,省油的灯还真的存在。
灯油被加热后容易蒸发,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唐宋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名叫“夹瓷盏”的油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夾瓷盏由陶瓷制成,中间有一个夹层,只在侧面留有一个加水的小孔。在夹层中加水后,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水受热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瞧,为了让一盏小小的油灯更加周到地为生活服务,古人们可真是没少想办法。科技,就是这样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