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探究
2019-06-29薛莉
薛莉
摘 要: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成长,是保证幼儿园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时,不仅要加强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沟通,进而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也要革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密切家庭幼儿园间的联系。此外,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师还应该组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而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方法
就当前的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情况来看,有不少的问题存在,其中以部分教师对幼儿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幼儿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意识薄弱以及教师的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作为指导最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目前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加强互动沟通、革新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以期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
一、加强互动沟通,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想要做好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識,就需要教师多和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的发现幼儿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做到与幼儿保持良好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可以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可以反映给教师。
例如,教师在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心态,与幼儿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及时的了解班级的情况,并及时的针对班级管理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展开管理工作。一方面,教师在制定一些班级管理制度时,可以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征求一下幼儿的意见和要求,并根据幼儿的建议再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和幼儿进行一些普通的谈话来了解班级的情况,并就班级的情况组织幼儿就班级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一起来讨论该如何进行处理。此外,教师在进行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对幼儿进行鼓励式的教育,让幼儿可以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可以更加自觉的去遵守班级制度,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二、革新教学内容,密切家庭幼儿园间的联系
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手段不再局限于家长座谈会和家访这两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聊天工具就可以实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时,不仅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密切联系家长,优化家长资源,同时还要适时的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而充分提升幼儿园的班级管理能力,实现家校的共同教育。
例如,教师在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利用微信或则QQ等手段创建幼儿家长群,借此来方便教师和幼儿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不仅可以就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在家长群里给家长发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教育方法供家长参考和借鉴,进而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在网上搜集并下载一些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的幼儿益智视频,并且把这些视频分享给幼儿,让幼儿在观影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不定时的组织幼儿和家长举办一些加强幼儿和家长之间互动性的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加入活动当中。如此一来,既密切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又推动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幼儿来园前的所有经历都与生活实际相关,他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也都从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推理而来,在幼儿园加强教育和生活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因为,为了保证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需要教师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进而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教育内容和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一次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当中,由教师带领着幼儿到幼儿园周边的社区,去看望那些孤寡老人,并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借助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既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准则,也践行了立德树人的理念。
学前教育是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根据当前的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合理的制定各种班级管理措施和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家长,让家长和幼儿积极的配合教师的工作,参与到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进而实现家园之间的共同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亚囡. 谈注重家园合作以提高学前教育的有效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11-113.
[2]张少华. 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