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开展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现
2019-06-29李奀林
李奀林
摘 要:随着泛在通信和各种新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物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成为物联网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在物联网时代开展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满足物联网产业和发展对创新产业型人才和创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当前物联网发展现状调研着手,通过分析现有物联网创新型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培养标准、培养方法四个方面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改革和发展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物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模式。
关键词: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背景与需求
在5G、区块链、知识图谱、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物联网时代,根据当前物联网发展速度,在2020年,物联网产值在全球将达到万亿美元的级别,我国的物联网的总体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因此,我们应该在物联网时代开展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满足物联网产业和发展对创新产业型人才和创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的突破正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展开。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除了垂直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满足的需求水平,其中水平的发展趋势,如互联网,远程设备管理,安全性和多个行业涵盖的东西,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的横向平台和产品的其他共同需求。
可连接到云端的所有智能化设备,都属于我联网的范畴,因此它的端到端的技术创新是我们创新的重点,端到端的创新包含云端、智能物端、软件、安全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在物联网测产业特征背景下,未来满足物联网时代的需求,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将分为三个方向:硬件技术人才、软件技术人才、行业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从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开始着手,针对目前物联网行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安排合适的课程体系。在对现有物联网行业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企业专家、高校教学人员进行研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相结合,高校重点组织学习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如互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动化原理等。
2.当前物联网行业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缺少创新人才,针对此各大高校可实行由“双师型”教师制度,聘请在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到物联网相关大型企业中进行挂职培训、学习,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展开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将企业中教学水平较高的、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专业人才,聘请为企业兼职教师。
3.针对物联网专业工程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开展实训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后,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因此,需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嵌入式”培养模式,加大建设物联网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三、人才培养机制
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以创新理论教学为总线,以实践工程为中心,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的系统式培育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加强对人才能力的多元化培养,重点加强其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的尖端知识探究等方面的创造能力。
高校教学方面,应根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科研水准及创新能力为目标,分析当前产业的产业态势,以师生协同的方式为学生制定完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方案需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对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突出学科的理论逻辑框架,使学生获得完善系统的培养。
在构建新型培育体系的同时,构建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教学资源方面有巨大的优势,而拥有理论成果的学生也是企业所急需的。采取校企联动培养的方式,可以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
四、人才培养的标准
物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首要注重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是确保通向创新的重要条件。
2.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的源泉。
3.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设计和实现实验的能力,实践才是检验创新可行性的直接标准,优秀的想法也要落实到实现才是创新的意义所在。
4.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韧性,创新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坚持是大多数人通往成功的必要保障。
5.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个人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最好要较熟练掌握英语,这样才能保障对于国际最新论文成果的吸收,保障对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
6.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终生学习意识,着重加强对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要求。在日常学习中灌输创新意识,时刻保持创新思维。
五、人才培养的方法
1.以“多层次、高专业性”的方式培养人才
在培养课程方面,学院必须坚持学生是课程的主要载体,重新聚焦行业,调查分析物联网行业的毕业市场需求,抛弃一些落后于时代的课程,在调研市场后能够整合核心知识,对教学分层次、分模块。同时要招收行业的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培养,做到培养的人才具有高专业性。
2.校企共建,为鼓励深造提供平台
由于物联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学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利用各高校的现有资源和力量外,学院也可以和企业共建,共同打造物联网实践平台。
3.鼓励创新
学院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为了鼓励创新,学院也应该举办相关的竞赛,如C语言设计竞赛、电子电路设计竞赛等,同时提供相关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指导。
六、总结
本文围绕着在物联网时代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主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模式、机制、标准、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随着5G、区块链、知识图谱、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早已进入日新月异的物联网时代。但是,大多数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仍然十分浅薄,还不能满足智能社会的要求。因此,开展物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探讨十分必要。
对于目前各高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問题如:专业划归院系不合理、核心专业课程质量不高、具有深厚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师资缺乏;教学过程没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轨等。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应明确教学内容,将各自的特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肩负着解决物联网人才匮乏的重任,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相关标准,确保我国在物联网行业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曾秀莲.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 31) : 7 -18.
[2]朱静宜.“互联网 + ”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7( 12) : 51 - 53.
[3]Saha H N,Mandal A,Sinha A. Recent Trends in theInternet of Things [C]∥ 2017 IEEE 7th Annual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Workshop and Conference,2017: 1 - 4 .
[4] Majeed A. Internet of Things ( Io T) : A verificationframework [C]∥2017 IEEE 7th Annual Computing andCommunication Workshop and Conference,2017: 1 - 3.
[5]徐海霞,颜雪琴.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18( 2) : 92 - 93.
[6] Farha Ali.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the Internet ofThings Courses [C]∥ Proceedings of the 49th AcmTechnical Symposium ,2018: 378 -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