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创作论坛:坚持专业 尊重创作规律
2019-06-28祝媛莉
祝媛莉
6月12日上午,第25届上海电视节又迎来一场重磅论坛。以“时代的脉搏 现实的镜像”为主题的电视剧创作论坛举行,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刘家成、傅东育,编剧赵冬苓以及演员王劲松,现身说法,就演员专业性、类型化创作、市场过度依赖经验主义等一些当前电视剧领域的创作问题坦诚交流,并呼吁行业要坚持专业性,遵循创作规律,尊重艺术作品。
从近期几部热剧《因法之名》《都挺好》《芝麻胡同》《破冰行动》的5位主创人员身上,也可以一窥影视剧作成功的奥秘——对创作葆有自信,对影视文化作品赋予责任担当和使命感,秉承艺术工作者的赤子情怀。
一部好剧的创作方法论
编剧赵冬苓现场透露,在人物塑造方面,她一贯遵循的创作方法就是“主要人物典型化,次要人物类型化”,创作中要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塑造主要人物,从各个侧面入手将人物形象写透;次要人物身上应该具有鲜明的标签特征,使其一出场就能够被大家认识。
赵冬苓调侃说自己对这一创作法则的实践还不透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往往不如次要人物出彩,比如《因法之名》中的陈氏父子,就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和喜欢。她解释说,男女主人公身上往往承载太多主流价值观表达的使命责任,进行人物创作时无形之中会自我设限,创作次要人物时反而放得更开。
演员王劲松在《破冰行动》中通过深刻精准的表演演活了塔寨村大毒枭一角,他饰演的“东叔”角色获得众多好评和拥趸。
对于如何诠释好这个角色,他表示,演员要花费大量时间打磨角色。“演员是一个自律的职业,如果不能像一枚图钉那样,把所有精力压在一个点上,肯定演不了好角色。”剧中,“东叔”的特别在于他生活在一个宗族,遵循宗法。为此,王劲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宗族历史,其存在并发展至今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性。在了解“东叔”这个人物生存的真实生活后,王劲松更好地把握了角色和其他人的关系,也演活了“东叔”表面小善、背后大恶的复杂人物形象。
刘家成表示,他遵循“扬弃”的创作方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作品偏温暖,主张惩恶扬善,“作品中善的东西多了,恶的东西自然少了,因此能够呈现更多温暖情怀。”
他表示,艺术创作者要跟上时代脚步,关注百姓心声。创作者应该深入生活,除了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还要真正了解观众需求。比如《情满四合院》中“傻柱”这个角色在以前的电视剧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当时的主角大多具有主角光环,与充满瑕疵的“傻柱”不符。
刘家成表示,过去观众对主角是崇拜式欣赏,如今变成沉浸式欣赏。观众希望具有更多评论、参与权。这种情况下,创作越来越个体化,作品往往通过个体展现群体、关注社会。“但个体需要有血有肉,要真实,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接受要传达的真善美。”刘家成说。
制片人侯鸿亮分享说,改编《大江大河》时,团队花费很长时间找创作方向,最终选择回归真实,将所有违背真实的戏剧矛盾舍弃。他坦言,也曾担心这种真实不能引发观众共鸣,结果显示坚持真实还是值得的。
侯鸿亮认为,现在很多电视剧的问题在于很难让人相信。“做现实题材的剧,就要想办法让人相信,因此,你要营造真实的氛围,人物、事件、情节、道具等所有投入都要围绕真实两个字打造。”
他表示,“行业的死敌就是经验主义——总想复制过去成功的经验。”比如,《破冰行动》火了,就有很多人跟风拍相似类型的剧。其实,创作者做剧更多是要找和自己以往作品不同的地方,或者和其他剧不同的地方。如果凭借经验主義总结之前电视剧的成功经验,是不会成功的。
艺术与技术互相成就
对于未来现实镜像的创作,傅东育表示,创作者首先要练好自身本领,讲好故事,做好类型化创作。
以《破冰行动》为例,平台方希望这部剧参照美剧风格进行拍摄。类型化风格确定之后,主创团队在摄影运动轨迹、剧情节奏、演员表演、音乐、剪辑技巧、服装、化妆等方面尽力对标美剧标准并且逐步靠拢,最终将想要表达的主题传递给观众。他表示,这一创作手法是影视行业人员应该有的手艺。
傅东育呼吁,影视行业门槛可以更高一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在这个行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还喊着要出精品,这是不可能的。”
刘家成导演透露,筹拍《情满四合院》时,曾遭遇市场压力,来自多方的声音告诉他,演员何冰“不漂亮”,他应该换一个更年轻帅气的演员出演“傻柱”。刘家成说,这些外界的意见很多就是出于经验主义的市场考量。所幸,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和眼光。事实证明,作为专业演员,何冰在表演方面具有扎实根基,他对人物的把握非常准确。最终,《情满四合院》成功了,何冰也凭借“傻柱”一角摘得第24届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
侯鸿亮介绍拍摄电视剧《大江大河》时,正午阳光导演团队首次启用了“变形宽银幕镜头”,将画面比例从原本的16∶9变成了2.66∶1。这种新技术的使用是电视剧创作的一次大胆创新,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侯鸿亮表示,由于采用这一新技术使得这部剧整体投入增加了1000多万元。从制片人角度来看,不菲的花费给他带来一定压力,考虑到呈现效果,他还是支持《大江大河》的尝试创新,鼓励导演的技术追求。
在侯鸿亮看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影视创作者要不断去触碰电视技术的最高标准。他认为,有时候这些技术追求未必都是对的,但在影视创作中,所有环节都标准化才是最可怕的。
王劲松表示,演员在人物表演的处理上,应该注意普遍性和个性化展示。他认为,演员应该具有几方面必要素养:第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演员不要总想着换行业,不要去改剧本。因为剧本是由专业编剧创作的,演员吃不了这碗饭。第二,不要把所有工作放到现场做。他表示,有些演员会在拍摄现场给导演递条子提一些创作意见,如果是小细节影响不大,如果改动很大就会影响其他演员事前大量准备工作。第三,要有主动性。主动性越差,个性化越体现不了。
“在这个行业,演员如果不想昙花一现,想以这个职业为骄傲,就要吃一些苦,花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要有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这是演员必须承担的责任担当。”王劲松说。
赵冬苓表示,文本创作也讲究技术。她举例说,这些年她创作的几部作品都面临很大困难,其中一个现实问题是作品如何过审。这个难题在她创作《因法之名》时尤为明显。她透露,创作时她找到的方法就是塑造一个有瑕疵的人物被冤枉,而非好人受冤。
同时她强调,创作这类题材初心很重要。到底为什么写这个题材?这是和每个编剧、制片人志向有关的问题。她建议创作者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创作时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