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书写的温柔力量
2019-06-28冯桂平
冯桂平
在我上中小学的时候,书本仍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所以当我借到一本《格林童话》时,家里停电,我便在火炉生火彻夜贪读。后来学校发了一本语文课外读物,我读的第一篇是邓一光的《狼行成双》。
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巨大震撼。一连好几天,我都处在一种莫名其妙的复杂情绪中,仿佛有一架沉睡在心底的古琴,被弹拨得抑扬顿挫、余音袅袅。我时而激动,时而惆怅,时而哀伤,被自己混沌而濃重的情绪奴役着不得解脱。
那个周末放学回家的路上,与我一起长大的一位同班女生要给我分享一个故事——《狼行成双》,学习成绩很好的她有着远胜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她精准描述出了自己获得的感动与原因:困井求生的悲壮,忠贞爱情的凄美,公狼的雄风飞扬,母狼的俏皮与坚韧……她说,这个故事彻底颠覆了狼在她心目中的印象,那不是狼,那是经过升华的崇高的生灵。
很多年后,当我可以随心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时,却再也找不回小时候的那种直捣灵魂深处的感触。不仅在文章的吸纳上,就连世俗人情上也是如此。小时候对身边人的生老病死有一种切肤的感觉,会因为亲人的逝去惆怅哀伤很久,也会因为新生命的降临兴奋的久久不能平息,长大了之后,对生死离别也就淡漠了。
人的心灵就像有甲动物的外壳,会随着身心的成长和岁月的打磨逐渐变硬,一旦变硬,难以更易。塑造一颗良心需要趁早。儿童文学应有一项基本功能,那就是趁着童心未硬,把光明、温暖、雨露和诸多向上的生机沁入童心,使他们获得丰饶、坚韧而又妖娆的生命密匙。
我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这个方向来努力,不论是现实、传奇还是想象力张扬的题材,不论主角是成人、儿童还是动物,其精神向度是一致的,始终想给向儿童的成长提供某种精神启示。
透过或平淡素常、或离奇诡谲的故事,让儿童从有趣的表象下体悟某种人性深处的温暖,朴素的纯真,恒久的善念以及生命内涵的奢华,帮助儿童学会在困境下负重前行,在寂寥中自我绽放,在平凡中拔节长高,在恶念的迷途中回归。即使成人去阅读这样的作品,也能重温那份阔别已久的感动,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
这样的儿童书写应当有其价值,也应当有其特殊的力量,影响孩子,甚至影响心已变硬、久违童梦的成人,将孩子和我们带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