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星 “毒事”频发 不止于压力

2019-06-28振宇

检察风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吸毒者亚文化毒品

振宇

明星涉毒似乎成为演艺圈一种屡禁不止的怪象。

人们在感叹演艺圈的混乱、乌烟瘴气时,同样持着一个疑问:演艺圈真的需要毒品才能释放压力、寻找灵感吗?这些明星为什么会成“瘾君子”?今天我们就从心理专业的角度来探析一番。

深陷毒品亚文化

从外部环境来说,娱乐圈存在着一个“毒品亚文化”环境。所谓亚文化,是为某些群体和某一地域的群体所认同的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一般,亚文化是文化多元与繁荣的表现,但是也有部分亚文化是文化领域中的恶性毒瘤,比如“毒品亚文化”。

毒品亚文化,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时期,大量的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随之在所有西方国家出现,并产生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并存的亚文化形式。这种亚文化包括一定的社会风尚成分,或者说,吸毒不再仅仅满足自己的毒瘾,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一个用来划分是不是“同类”、是否具有共同审美和生活趣味的标准。

伴随着这种毒品渗透其中的享乐文化影响的扩大,空虚的人迫切寻求解脱、刺激,欲宣泄情绪,而毒品助长了这些人进入幻觉世界的主观性体验。“彰显个性、追求快乐、象征身份”成为被亚文化圈赋予毒品的积极特征,毒品被当作流行文化、前卫文化以供娱乐。吸毒也被赋予符号寓意,在吸食毒品人的眼中,吸食毒品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吸毒明星认为,我能够掌握别人不能掌握到的资源,或者我能够做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显然此时“吸毒”成了身份的勋章,至于吸的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亚文化圈的存在为吸毒群体提供外部环境支撑和内在心理信念支撑。圈子通过内部的文化压力将个体与正常世界隔离,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心理服从性。吸毒,似乎成为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导演张元曾坦言:最初接触毒品是受圈里朋友的影响。一些刚出道的明星,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融入圈子而冒险涉毒,最终正常的社会链被打破,陷入亚文化圈里无法自拔。当进入圈子后,个体为减少内心冲突所带来的不适感,以群体内部认同的观念调整自身,产生从众行为。丧失个体自觉性,最终失去自我理性判断和独立选择,嵌入群体内部,形成一个坚实的“心理群体”。这也可以说是外部文化环境的“易感性”吧。

失足于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被称作“亚当与夏娃效应”,意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要得到手。比如你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就越容易勾起别人的好奇。人都会有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比起摆在眼前的事实,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秘密会更有诱惑力。如今,毒品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违禁物品,但吸毒人数却逐年增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禁果效应”。另外,某些吸毒者或者媒体报道时会提及吸毒时的快感,让一些人对此产生好奇和期待。低端好奇心理的产生更多源于无聊,即对自己已成型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在单调的生活中会产生空虚、乏味和麻木,迫切想寻找新鲜刺激。歌手满文军在妻子的生日宴会开起了“摇头派对”。其妻李俐在审讯中交代,长期相夫教子的生活让她觉得很平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摇头丸让她很兴奋,使她和满文军走上这条不归路。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本我、自我、超我)中,“本我”代表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本能,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超我”是道德化的我,作为人格中的管制者,遵循理想原则,限制本我。“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寻求平衡,遵循现实原则,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虽然普通人也会遇到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但是普通人面对压力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以用情绪宣泄、倾诉等,而对于“明星”这个特殊的身份,当然是不允许随意的情绪宣泄的。明星成名后,他内心需要割裂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私人部分,另一个是公众部分。但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来说,很难把这两部分的界限划分清楚。每天生活在“放大镜”之下, 明星的“本我”显然被束缚的比普通人多得多。吃饭走路需要注意个人形象,跟谁一起走、一起吃也不能随性,如果稍不注意,各种绯闻就会一齐来找麻烦。这样一来,就导致明星通过长期压抑自己的“本我”需求来适应现实环境和大众需求,所以他们更加容易出现挫败感和焦躁情绪,即使成功了也会感到莫名的失落。无奈又无助下更容易接受“吸毒”这种方式用来逃避压力,对一些吸毒明星来说,吸进去的不只是快感,还有一直苦苦追寻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而像毒品这样的物质依赖是一种极强的防御机制,这种控制性的防御机制通过遁入身体,就会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依赖。同时,毒品所产生的欣快感、巅峰体验会对明星们的吸毒行为进行强化,进而形成毒品依赖。

“不以为毒”的认知偏差

心理学上的情感和认知,常常被用来解释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因。从个体认知角度上来理解,明星们对毒品的认知偏差就是“不以为毒”,这也是明星涉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明星们收入非常高,毒品一般也价格昂贵,所以娱乐圈也是毒贩最关注的领域,很多新型毒品也是针对这个群体而产生并不断的改进。于是,关于新型毒品能减肥、激发创作灵感的謠传在娱乐圈是占据一席之地的。“创作型明星”在面对创作困境时,要借由毒品产生的幻觉来激发创作灵感。导演张元吸毒被抓后审讯,表示第一次吸毒后,自己感觉非常好,思维畅通了,创作提高了,于是慢慢地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编剧宁财神称,他拿毒品当药,是想治疗长期写作疲劳激发的神经性呕吐。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能通过毒品得以缓解,效果立竿见影。

将毒品的致幻作用所产生的创造性幻觉当成灵感,将毒品包装成激发灵感来源的良药,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毒品中的化学物质就是通过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启动大脑的奖赏机制,令人获得愉悦美好甚至飘飘欲仙的快感,并且因为感受愉悦,大脑会认为这种物质是好的,那么人就会一次又一次吸食毒品来获得满足。然而致幻类毒品所产生的幻觉并非是稳定的。当这个系统因为刺激过度之后,当毒品冲破血脑屏障,分泌过多的能产生快乐和兴奋的多巴胺因子,会导致大脑中化学物质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使人逐渐变得反应迟钝,智力衰退。另一方面,毒品的确能减轻体重,但它是以消耗生命为前提的,长期吸食毒品会使面容枯槁、形容憔悴、精神错乱。科学家曾经用小白鼠做过一个实验,把小白鼠的大脑接上电极,然后在它的笼子里装一个踏板,小白鼠踩一下踏板,电极就会刺激它大脑中的奖励通路,产生愉悦的感觉,结果就是小白鼠一直踩踏板,最终在极度的快感中死去。

其实,从失去和得到两个维度来看,有些情况下,一些人会更在意获得的,或者说即时满足,从而忽略了自己失去的那部分。对于吸毒者而言,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对毒品的依赖会让自己付出怎样的代价,但因为更迷恋即时满足的心理体验,他们还是会奋不顾身地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

易成瘾人格因素

易成瘾人格理论认为:毒瘾和网瘾、性瘾、烟瘾等一样,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这些物品,而是与我们自身人格特质有关。国外心理数据表明,海洛因吸食者,在吸毒之前存在某种人格缺陷,容易简单从快乐原则出发希望借毒品满足欲望,此类人格被称为海洛因人格,即缺乏自我控制、享乐主义,情绪常处抑郁状态,违反常规。就成瘾人格的人来说,毒品只是促使成瘾发生的触发器罢了。对谁成瘾与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所以不同的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依赖品。易成瘾人格和普通人第一次接触毒品后对其的抵抗力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会立刻无条件缴械投降,普通人是会有逐渐上瘾的过程的。如果那些吸毒明星恰好有易成瘾人格的话,从戒毒所出来后要先去看心理医生,先从心理层面解决成瘾的心理问题,再从生理上戒除毒瘾才有可能不复发。

言及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明星吸毒者,可能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吸毒就好像一种疾病,要找到它的病因,喂药退烧,才能有效。当然,希望不仅仅是明星能严于律己,远离毒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远离这些危害自己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安全的毒品。用一句说烂了的老话就是:人人都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猜你喜欢

吸毒者亚文化毒品
销毁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火烧毒品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