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质同构论视角下江南园林的审美体验

2019-06-28张群崧黄磊昌李睿煊江洁

大观 2019年1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

张群崧 黄磊昌 李睿煊 江洁

摘 要:审美体验是现代人理解园林美的重要环节。江南园林作为明清时期精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物化代表,在江南园林中还原历史意境的审美体验越发困难。因此文章从异质同构角度出发,运用解析与实践结合的手法,结合心物场、主客同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阐述江南园林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异质同构;审美体验;江南园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1570701, 31270747)研究成果;辽宁省教育厅科研业务费立项项目(2016J009)研究成果;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JY003)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18YJA840006)研究成果;大连市社科联立项项目(2017dlskzd068)研究成果。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核心内容,代表理论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相对于以往的美学原理,异质同构的突破在于肯定了客体的表现性,即兼顾了主体的心理张力与客体的表现性。格式塔心理学教父考夫卡提出“心物场”和“同型论”,认为对美的体验不是单从视觉等角度,而是“知觉”。“异质同构”旨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江南园林的美在于意境美,“异质同构”理论更是与中国古代意境中的“情景交融”等观点不谋而合[1],这种思维方法对我们研究江南园林的审美体验有更好的启示。

一、审美体验之于江南园林

美即美感,美感是体验。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2]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美学家王夫之提出美感的瞬时永恒性,心目同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心目之所及”,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是“现在”。美具有时代性,时代性体现在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中,美是历史的范畴[3]。美感即审美体验自然融入于时代的精神气氛当中。江南私家园林兴盛于明清,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带有更加世俗的隐逸特点的艺术语意形式必定渗透到园林中,因此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体验江南园林的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南园林审美体验中的“心物场”。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级的每一部分各有自己的组织,环境又分为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识中的环境[4]。“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并受行为环境的调节。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4]。江南园林布局讲究欲扬先抑,当游人(自我)走近个园的宅门时,需从宅旁的“火巷”进入,迎面一株覆盖浓密的紫藤,往前左转经过复廊才是园门,再经过两侧石笋,进门被假山叠石的屏障挡住,无法直接达到正厅“宜雨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游园者知道假山后面的景色更美,绕过假山,进入“宜雨轩”的同时清除了心物场中的张力,此时游人得到审美愉悦,这也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的奥旷交替、奇趣别境的文人园林艺术追求。

元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与民间文学结合,明代中叶后江南地区商人社会地位提升,形成“士商渗透”“官商融合”“至优伶之贱,竞有乘轩赴演者”的社会现象[5]。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主人多是归隐官员和地方富贾,其共同特点是生活与文人文化融合,形成富足风雅的审美情调。随着昆曲的兴起,园林成为享乐的主要场所,《陈伽陵诗文词全集》中记载:“园不十亩,台榭六七处,先生与诸宾客分踞一胜,雀炉茗碗,楸枰丝竹,任客各选一艺以自乐。”[6]首先,游人在园林中精神完全放松,自我的场对于一切意向和目的来说是同质的,自我与场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品茗自乐的情趣完全融入到园林中,当丝竹奏起、舞姿曲律的动态划破平静时,“在此之前处于动力平衡中的一切方向,现在只有一个变得突出,就是你被吸引的方向”[4],这时在自我和昆曲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整个场产生了高度的张力。因为自我的行为调节的力产生于各种事物(昆曲),这便是“异质”,“异质”更受注意。当行为环境中“异质”的力的结构与自我的力的结构、地理环境的力的结构一致时,审美主体—心理场,才会达到平衡状态,此刻园林的审美体验完成。江南园林美与昆曲美本质上确实有力的结构的一致性。体验士族文人时期的江南园林,必定要在当时的“心物场”下,一切审美体验都是使存在于整个场内的应力得以削弱或消失的过程。因此体会当时文人生活和精神追求,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园林美。

江南园林审美体验中的“动态”。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7]。阿氏提出的“动”是指审美对象的运动状态。审美行为场是动态的审美关系,这里的“动”指的是审美主体的运动。

江南园林多较长的游览线可以使游园者以移动的视角欣赏园中美景。审美主体的运动与景物的相对静止使得审美体验的感受更加立体,体现出赏景过程中所有感官与园林的对话。格式塔心理學场论强调审美体验是处在心理物场中的行为,是动态的行为结构场,审美是由活动、行为、各个感官感受、时空关系形成的综合体,是以主观感受为核心的动态结构。嶙峋湖石、层叠假山、晶莹流水不同质感引导出触觉体验;翠竹、丁香、桂花、红梅四季轮转流露出的嗅觉体验;江南园林中涉及到味觉体验从 “通感”的手法而引起整个身心连觉,审美的层次随着时间和脚步的推移层层递进,此刻审美体验力弥漫在整个审美主体中[8]。

审美对象的运动性在时间的维度下更加明显,康德把时间称为“内感官的形式”[9]。如个园的石笋、湖石、黄石、宣石的四季景象,又如西湖晨旭的“葛岭朝暾”、晚霞的“雷锋夕照”都是在时间维度下的动态的景象变化,在审美过程中时间不断推进,体验也渐次变化。

留园的冠云峰,尺度高大,其状“如翔如舞,如伏如跧,秀逾灵璧,巧夺平泉”[10],皴法明快,线条飞俊,状态为静,形态犹动。任何物體的视觉形态,只要有倾斜的方向、楔形的轨迹、明暗相间形成对比的表面等视觉特征就会带给人一种正在运动的感觉。这种不对称的、倾斜的、曲折蜿蜒的艺术形式极具张力,而张力是视知觉首先体验到的,产生运动的知觉和张力的知觉相互加强,每一个孔洞和轮廓的倾斜与偏离的形成一种共鸣的动态因素,审美主体才能在不动的样式中感受到“运动”的冠云峰的力量。

二、江南园林中表现性的典型性

人们只是对那些具有表现性的物理活动本身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在知觉范围内对表现性的感受,对不具意义的视觉的外观形式的感受才能引起由视觉到心理的共鸣。表现性是知觉式样本身一种固有性质,表现性是视觉形象的一种最基本的性质[7]。

江南园林中昆曲表演利用水袖表现出线条般流畅的美与当时文人情绪因素之间相同的结构性质吻合,形成同构。再如网师园坐南朝北布局的看松读画轩窗外的罗汉松、白皮松、圆柏三株是自轩内而望的以古柏为主的天然图画。古柏是这幅画卷中最古最高大的树,主杆倾斜向上,不稳定感下的垂直重力的反作用力更显得古柏直入云霄。表现性除形式感外还有质感的因素,这种枯枝孤傲,挣扎虬劲,体现出一种情绪,也是文人所说的“品格”。古柏姿态朴拙向上,不拘一格,中侧枝垂挂树干上依然苍翠。它看上去是坚毅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坚毅的人,而是那种坚忍不拔的枝干的形状、方向和坚毅性本身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表现性。将古柏的结构与一个坚毅的人或刚强的心理结构进行比较,是在知觉到古柏的表现性之后进行的事,只有这样,审美过程中人才会产生共鸣。虽然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不同的质[11],可是这两者都由力的结构组成,当这种力的结构达成一致时,即体现为主客同构的异质同构。

网师园的园主宋宗元的著作《正经》,注重 “正心术”的奇谋奇智,提倡光明磊落的为人处世风尚,反映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在文化高压的年代,虬劲向上姿态或许最能表达当时汉族文人的压抑,从园林等其他途径抒发心中块垒的心境了。因此在体验园林美时知觉可以体会和把握的是“力的结构”。“力的结构”可以是孤傲的寒梅、玉立的荷花、挺拔的石笋、崎岖的怪石,通过把握力的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清高、超然、失意、凄婉的情绪或者心理“同构”发生作用,审美主体即掌握了“完形”,换句话说,是园林中表达出来的语意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经验”。那些江南园林中经常出现的假山、题跋、月影、风荷更是极具表现性的典型。

通过对“心物场”“动态”“表现性的典型性”的分析,可知从“异质同构”的角度解析审美体验过程中江南园林中物化的表现性、环境与审美主体心理的紧密联系。如何发现美,感受到美,与审美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审美方式的不同决定审美体验的不同。江南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因此对江南园林的审美维度要扩展到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当中。审美体验是一种非常复合的微妙的情感共鸣,时空交感下的江南园林审美体验既是对作为审美主体的精神的还原,更是对古典园林美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唐诗.格式塔“异质同构”与中国古代意境论[J].2013(3):152-153.

[2]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90.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5.

[4]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4.

[5]吴仁安.明代江南社会风尚初探[J].社会科学家,1987(2):39-46.

[6]赵蝶.昆曲与晚明清初士人审美心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08-618.

[8]刘成纪.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J].中州学报,2006(5):284-288.

[9]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0.

[10]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36.

[11]徐钰愉.格式塔心理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

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角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