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娟:让黑土地长出“金豆豆”
2019-06-28牛翘楚
文/牛翘楚
——在一个有希望的地方有一群有希望的人,共同做一件有希望的事,达到一个有希望的目标。
大兴安岭位于祖国的最北边,东连绵延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境内林莽苍苍,山峦叠嶂,雄浑八万里的疆域,一片粗犷。吴凌娟经常看着这片神奇又瑰丽的土地出神:“大兴安岭养育了我,培养了我也成就了我,有生之年我愿一直在这里,为种薯产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如以往30年一样,吴凌娟一大早就和同事们赶到了农地,看着刚刨出来的土豆长势良好,预计马上就能收获,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今年的种薯长得挺好,疮痂病挺轻的。”吴凌娟拿起一颗土豆,一边轻轻抚摸一边说道:“你看,这边有几个芽眼,这边一个芽眼都没有,我们到时候剥茎尖就选这样的植株。”
土豆可以说是国民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可是看似普通的小土豆身上却有着许多的大学问,想种好,着实不容易。
乍一看,地里的这些土豆与市场上的土豆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用途可非同一般。“通过田间选株,选出优良的薯块,再进行热处理,然后呢进行茎尖剥离,诱导出一个试管苗,这个苗就叫脱毒苗。”
土豆学名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通过切块种植,在逐年种植过程中种薯容易受病害影响而感染病毒导致严重减产。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茎尖剥离、诱导培养、病毒检测等手段脱除这些病毒,让种薯达到最佳状态。
在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提到马铃薯研究就不能不提吴凌娟,她和马铃薯打交道已经30多年了。大学毕业后,吴凌娟就和爱人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原地区蔬菜研究所)。刚到研究所一看,这里只有一趟平房,那时候她的心里落差非常大:“我们是怀着一腔热血来的这里,想要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可是啥都没有,可怎么干呢?”
上世纪80年代末,基层科研单位条件都很艰苦,在偏远的大兴安岭农科所,不仅办公环境简陋,做科研所必备的仪器、设备更是匮乏,仅靠纸和笔怎么能研究出科学成果呢?幸运的是吴凌娟获得了科研攻关的机会。“黑龙江省‘九五’攻关马铃薯脱毒种薯开发利用,实际对于我们来说触动非常大,那时候我们没有资金,他给了我们50万元经费,犹如雪中送炭。”有了项目和经费,吴凌娟购置了设备,组建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工作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她又开始通过杂交,选育新品种。吴凌娟拿起一颗绿色的培育植株说,“这个就是克山的兴佳(马铃薯品种),它的生长势非常强,这个品种已经在全国各地十多个省市进行推广了。”加格达奇的经销商们都说,吴凌娟培育出来的种薯客户都非常认可。“这些种薯,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口感还好,我们能卖得上价,赚得到钱。”
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需要8年~10年漫长又反复的实验,但是付出这么多,还未必能确保实验成果,还非常考验研究者的毅力。
大兴安岭地区系新华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质带,地处高寒地区,对马铃薯的种植有着更高的要求。经过多年大量试验研究,吴凌娟通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和病毒检测等技术,研究出了一套适宜大兴安岭区域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同时建立和完善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技术体系,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产业化繁育,开创了冷凉型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在吴凌娟的带领下,地区农林科学院研究的马铃薯茎尖脱毒、脱毒苗工厂化循环切繁、原种高效繁育等技术,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地区累计生产出脱毒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生产量为1500万千克,脱毒种薯共增收5.1亿千克。“中大一号”“早大白”“尤金”“中薯5号”和“费乌瑞它”等种薯畅销到了全国21个省份,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从1996年开始,吴凌娟就承担省委、国家多项重点项目。她于2013年—2014年承担了地区科研项目《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完成了对本地区现有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并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完成116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实现了本地区马铃薯分子生物学研究零的突破。2015年,通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兴佳2号”通过黑龙江省审定,由于其产量高,抗逆、抗病性强,现已在本区域和南方二作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65万亩,累计增产32.5万吨,为当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7年,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兴佳3号”通过黑龙江省审定。
参加工作以来,吴凌娟先后发表研究性论文10余篇,开展技术培训10余次,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累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2001年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获得全省职工创新标兵称号。
由于全身心扑在了马铃薯繁育上,吴凌娟尝尝要去单位加班,面对亲朋的不理解,她只是笑笑调侃自己是在和马铃薯“谈恋爱”。
团队成员赵光磊说:“我打心眼儿里知道,吴凌娟热爱我们这个马铃薯产业,决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我来单位八年多了,每一次的春播秋收,她从来没有缺席过,一直都在田间地头。”
除了带领团队专心做科研以外,吴凌娟还在工作领域发挥着带头作用。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863”项目以及省科委“九五”和“十五”攻关项目等10多个国家、省级、地级项目。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工作能力,让吴凌娟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优秀奖1项、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三等丰收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2项和地区科技进步奖多项。
吴凌娟所带的团队始终秉承“把先进技术应用到生产,让科研成果惠及到农户”的理念,不仅为多家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还为所在区域的多家农场和农户提供经常性技术咨询服务和田间技术指导,着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近年来,他们先后为所在区域马铃薯生产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50余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15年,我国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马铃薯列为小麦、水稻和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这极大地鼓舞了吴凌娟和同事们。“种薯选育没有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吴凌娟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研究出一个最好的马铃薯品种,即使还要再来30年,我也一定要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