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载体,促进学生体能和技能融合发展
2019-06-27赵宏斌
赵宏斌
一、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纲要》为依据,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本着以教材为载体,发展体能的理念展开教学,按照以往的习惯,笔者会把关注点放在“准备姿势”“传球手型”“手指手腕动作”等技术方面的教学上,但是经过学习《纲要》后,笔者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利用排球,发展学生的快速移动、空间判断、上下肢协调等身体素质上。
(二)教材分析
排球属于开放性、知觉性运动技能,对个体的身体素质、执行能力等要求较高,是发展学生灵敏、快速移动、空间判断能力等身体素质的教材。
在《纲要》中,排球传球在整个水平四教学中共设计了32个课时,八年级设计了16个课时,体能维度设计了12个课时,运用维度设计了4个课时,本课是本单元的第11个课时,从单元内前几个课时中出现了“传高”“传远”“传直”等内容可以看出,仅是控制传球方向或者力量的单一目标,接下来设定兼顾方向和力量的内容才更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传准”,不仅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又为本单元的运用维度课时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校是杭州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学生有一定的排球基础。此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表现需求,另外,此年龄段是速度等素质发展较快的阶段,排球练习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重难点确定
通过学情与教材特点的分析,确定快速移动到位是排球传球动作完成的前提需求,因此将本课重点定为快速移动,难点为传球方向和力量的控制。
二、片段呈现及设计思路
(一)准备部分
1.慢跑+排球热身操
片段呈现: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进行了结合步伐练习的慢跑,并根据排球的动作结构与特点,与移动步伐相结合,进行自编排球操练习,在教师和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集体练习。
设计意图:“移动”在整个排球传球单元中处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贯穿整个学练中,笔者将原本枯燥的慢跑及热身操与排球移动技术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带着较高的热情投入到练习中,还在无形中复习、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步伐练习,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复习成环形”的观念,步伐练习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技术动作的掌握打下了基础。在持续的3分多钟的练习中,不仅起到了热身的作用,从运动量上来说还兼顾体能。同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慢跑及做操,在无形中发展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砸地接球
片段呈现:1名学生1个球1个标志桶,一手将球用力向地面砸后,快速移动到球的落点处,用传球手型拿住标志桶(标志桶支撑口朝上),并在额前接住砸地反弹起来的球,比一比单位时间内谁成功的次数多。
设计意图:此练习通过标志桶这个媒介,利用反手持标志桶的方法,练习者无形中巩固了之前课时学过的排球传球手型,由于练习方法的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接住球,学生不得不快速移动起来,为本节课的重点掌握打下伏笔,对本课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热身效果。
(二)基本部分
1.单一动作练习:传球打点
片段呈现:在地面上画一个宽为60cm、长为800cm的矩形,并在矩形内利用颜色变化分成远近两个区域,将4名学生分为1组站成纵队,第1名学生向地面砸球,然后快速移动至反弹球落点处,在额前完成1次传球,并按要求将球傳“高”、传“低”、“打直”(球落在矩形内)、“打准”(球落在矩形的远或者近的区域内),等待学生原地练习自传球,并评价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是否到位。
设计意图:“传准”是排球传球技术动作追求的效果,从能力发展来看,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空间判断能力,而提高学生传球力量及方向控制能力可以有效地达到“准”的目的,因此笔者通过练习“砸地自传高低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原地传高球或者低球,以提升学生的力量控制能力;通过“砸地自传打直”练习,要求学生尽可能将球的落点落在一条直线上,以提升学生方向控制的能力;通过“砸地自传打准”练习,要求学生将球传入直线上远近不同的区域内,以提升学生对力量及方向的控制能力。这样设计练习难度由易至难、学生所需能力由弱至强,符合教学及学生心理规律。
从身体素质发展来考虑,练习传球动作前,加入“砸地”这个动作,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判断球的落点,练习者必须全力“砸地”,发展了学生上肢爆发力,为之后排球发球等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改变静态的单个技术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在“找”球的状态下,练习传球技术,提高了练习强度。为了更好地“传高”“传直”“传准”,学生不得不通过快速移动至反弹球的落点处,以提高自己出球的效果,为本课重点的掌握打下了基础,充分利用排球发展学生的快速移动及灵敏素质。
从技术学习来看,利用地面上的矩形及图形内的远近区域,为学生每次传球后是否完成目标提供了显性判断,也为下一次传球在方向和力量上的调整做出了判断,而等待者则将注意力放在练习者在传球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的传球动作上,这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拘泥于技术学习,通过自评可以快速提升学生在传球时对方向和力量的控制能力,通过他评,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面对困难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通过评价,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球动作结构,对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2.组合练习:砸地+自垫+自传打点
片段呈现:在地面上画一个宽为60cm、长为800cm的矩形,并在区域内利用标志桶设置远近不同的4个目标,将4名学生分为1组站成纵队,第1名学生向地面砸球,球从地面弹起,并在落地前进行1次自垫球后,快速移动至反弹球落点处,在额前完成1次传球,并争取将球按要求传至远、较远、近、较近的4处标志桶处,4名学生依次进行练习,等待者原地练习自传球,并评价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是否到位。
设计意图:从能力发展来看,单一动作练习需要练习者将球传在1条直线上,并需要做到“大”和“小”力量的控制,即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而此练习方式需要练习者根据4个标志桶的位置,做到“较大”“大”“较小”“小”4个力量的控制才能完成任务,在能力的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条件限制性”和“任务驱动式”的练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练习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从技术学习考虑,“砸地”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移动起来,但与排球技术运用实际脱离较大,因此,在单一动作练习基础上加入“垫球”,这样的组合练习,增强了“垫球”技术与“传球”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单一技术动作练习的复习巩固。虽然加入“垫球”后,对垫球不是特别稳定的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但让学生在更接近比赛情境下进行练习,比单纯的重复练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利于之后学生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
從身体素质发展考虑,继续利用“砸地”这种练习方法,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并加入“垫球”动作,对于垫球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垫球后球的落点与砸地后球的落点一样具有不可判断性,为了达到更好的传球效果,让练习者多1次快速移动并找到球的落点,为本课重点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运动量方面,多一个动作的组合练习所达到的运动量比不加任何变化所达到的运动量要多得多,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3.比赛:打点比赛
片段呈现:在规定区域范围内,设置由多个标志桶组成的远近不同的区域,让不同组在同一个起点线但不同位置进行打准比赛,传入规定区域内1次拿走1个标志桶,第1名练习者将球捡回后,第2名练习者才可进行,单位时间内获得标志桶数量多的组为获胜组。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排球比赛中,传“准”的线路是根据场上需求由多条直线组成的,因此,笔者规定在比赛中可以“传”到附近组的区域内,传“准”线路由单一的1条直线变成多条直线,同时,由于规则规定传入区域后,需要拿走1个标志桶,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出现部分区域消失的情况,这样给练习者在方向及力量上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练习者的空间判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身体素质发展上看,在多次往返冲刺后,练习者难免会出现倦怠。利用比赛情境,练习者为了争夺胜利,一定会竭尽全力再次冲刺找到最后的反弹球落点,以提高传球的准确性。同时,由于是在单位时间内比多,练习者在传球结束后,势必再次用最快速度将球捡回,为队友争取更多的时间,再次发展了学生快速移动能力。
从技术学习的角度上考虑,这样的练习方式是组合练习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系统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比赛情境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系统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单纯的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向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转变,也为本课教学目标达成提供了依据,传球技术的运用更贴近比赛,为本单元的运用课时埋下伏笔。
4.体能练习:“移动传球跑”+“仰卧起坐传球”
片段呈现:2名学生为1组进行“移动传球跑”练习,1名学生进行“击地自传传远”练习,另1名学生要在球弹出界之前将球截住;2名学生为1组进行“仰卧起坐传球”练习,1名学生按住练习者并将球抛至练习者额前,练习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将球传回。
设计意图:让练习者必须运用传球技术完成,无形中复习巩固了传球技术,“移动传球跑”的练习中,练习者不想让辅助者追上球,须将球传直传远,辅助者则必须全力追球。“仰卧起坐传球”练习则需要2名学生在方向和力量上协调进行,这样才可以进行练习,2个体能练习方法都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快速移动和空间判断能力,并发展了学生的下肢力量及腰腹力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勇于争胜的品质。
(三)结束部分:拉伸操+提问总结
片段呈现:集体模仿教师利用排球进行拉伸练习,调整呼吸充分放松。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的肌肉和关节处于疲惫状态,拉伸是较好的放松方式之一,因为这时肌肉黏稠度最低,利于放松及预防受伤。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进一步巩固知识,为下阶段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