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乡,行记

2019-06-27张晶

金山 2019年6期
关键词:昌宁普洱茶古树

张晶

由 于工作关系,多次去过茶厂、茶园。因 了对于茶文化的特别钟情,也多次去过茶馆、茶社,在专业茶师的指导下,品茶、鉴茶、赏茶。甚至,在脱了“茶盲”之后,也装模作样地搞了个以茶为载体的聊天节目——校长茶约。

“茶行”,是在春天成行的。因而,也就有了诗意的全部要素:春天、春光、春意、春心、春色……这次“茶行”是在昌宁文化局朋友的精心安排下完成的,更因为文化局朋友就是昌宁漭水镇人士,因而,朋友对于茶、对于山、对于水的理解、感悟和体会,比之常人,要真切而纯真、畅达而诚恳。

“自古滇紅出昌宁”“千年茶乡”,这两句话,无论有没有广告的意图,都告诉我们:昌宁才是云南茶乡的源头,也才是时下人们说的滇红茶的正宗原产地。

无古茶,不昌宁

朋友姓张,本家,一路开车陪同,一路对于古茶树、古茶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他说,从人文的脉络看,昌宁的故事都记载在历史里了。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里,不难找到昌宁茶的记载:“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唐时,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现在发现大量野生茶的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昌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作为贡品。明代的《云南图经志书》也记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记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比比皆是。

朋友说,从环境的生态看,昌宁的海拔高度正是出产优质茶的最好地理位置。昌宁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端、澜沧江的中游地段。常年湿润温泽的气候,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加之,昌宁海拔相对较高,太阳光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茶树不易遭受虫害,使得茶树,这种在内地一般要30年更新的灌木,长在了昌宁,就成为参天大树,历经千年而愈发茂盛。

无茶王,不漭水

我们此次“茶行”的目的地是明确的,那就是有着茶王茶树的漭水。漭水属于澜沧江的支流。在这个昌宁母亲河的两岸,生长着距今千年的茶树上万株。最令人称道的当属1600余年的古茶树,当地人称之为茶王。

这棵古茶树,能在当地称之为茶王,不是随随便便说说的,更不是广告炒作,而是有着权威专家的鉴定意见。

证据表明,昌宁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境内野生茶树、古茶树、古茶园分布较多。野生茶树群落、野生茶树以及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还是未来茶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是极为珍贵、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茶文化资源。

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著名茶叶专家陈宗懋院士领衔组成专家组,对昌宁古茶树树龄、古茶树群落年限以及分类、茶叶品质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从茶树的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昌宁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这一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茶树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的研究结果证实:漭水黄家寨大叶茶、温泉联席源头茶、河尾茶等古茶树均是优质资源。主要特点是茶多酚高、儿茶素含量高等,制茶品质优。鉴定结果还表明,昌宁利用茶叶历史悠久。为此,陈宗懋院士激动地欣然命笔,为昌宁题词:“千年茶乡——昌宁”。

从此,这棵古茶王树,也就赫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为普茶的骨灰级粉迷所钟情。

无古茶,不远行

话就要说得远一点了。

2012年3月,去云南调研时,适逢一个云南的同行爱好普洱茶,或者干脆说,他就是一个普洱茶的超级茶迷。那次的云南之行,在我的博客里也曾经记载,其中的一个题目说“一日三茶,让我难以入眠”。朋友说喝普洱茶上瘾。他告诉我,我们通常看到的,在普洱茶的标签上,有什么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茶,那就是传说中六大茶山了,而这些茶山,多数在西双版纳地区。而这六大茶山,在他们专业人士看来,是江外的六大茶山。这里的所谓江,是指澜沧江。而江内还有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后来,我买了关于普洱茶的很多书籍,从生普到熟普,从老班章到冰岛,从台地茶到古树茶,我读得津津有味,似乎整个人被普洱茶汤从上到下浇了一个通透。

我的思绪正在飞扬,耳边响起了朋友的话:“我们这次不仅要亲眼看看千年古茶树,更重要的是去看古茶树王。古茶树王周围也有很多千年古茶树。”听说马上就可以看到古茶树王,我更加兴奋。一直在心里憧憬着的愿望,很快就会实现,心里居然有些悸动:兴奋、紧张、期盼,犹如梦里一般。

车子在弯曲颠簸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终于来到了茶树王的旁边。茶王树的主人热情迎接。他家除了这株古茶王树之外,还有七棵千年古茶树。在我们下车的地方就挨排生长着四棵古茶树,而他家屋后,还有两棵。

说实话,眼前的古茶树,其貌不扬:树高约有四五米,树身一个人完全可以搂抱过来,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生长了二十年的香樟树差不多大小。当然,与香樟树不同的是,古茶树更像个无人管理的灌木:枝杈横斜,随意生长。朋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他解释说:“茶树需要多枝,芽头才能多发。我们一般不随意修剪。况且,这些过去都是野茶树,让他们自然生长,才更符合他们成长的特性。”

说话间隙,我们顺着阶梯,下坡走了200来米,就来到了茶王树下。

此前茶王的主人,已经按照朋友的安排,在茶树王下,给我们摆好了茶桌、茶盘、茶杯。

眼前的茶树王,以前只在传说里,现在得以亲眼目睹,犹如梦幻一般。近在咫尺的古树王,树干高挺约20米,树幅8米,基部干径1.1米,枝冠外伸,茶叶青翠欲滴。最粗大的那个主枝,需要两三个人手拉手合抱。真乃王者风范,当之无愧地荣登昌宁十大古茶王之首。茶王树的根部,用石头围合成台基,主人说,这是对古树的保护措施。在围合台基的石头上,“茶王”两个大红字,在风吹日晒中,已经显得有些暗淡。树的外围,也安装了防护栏,以防牲畜祸害。

主人拿出宜兴的紫砂壶,热情地为我们泡茶。他说,他泡的茶,是“千古一爱”的红茶,不是茶王树上的茶,也就是用我们刚刚在上面看到的那棵树所产的两年前的茶叶精制的红茶。他说,茶王已经包给人家四年了,还有八年时间。按照约定,这棵树的茶,即便作为树的主人,也不能截留。这是做人、做生意的诚信。

主人把第一遍的洗茶水倒出,接着倒的第二壶茶,才是可以喝的茶。只见汤色浅红而澄亮,顷刻,在功能杯子里打着旋涡的茶汤,被分别倒入我们每人的紫砂茶杯里。热温的古树红茶,一入口,就不同:温和、滑润、回味略甘,没有通常红茶二泡品出的酸涩味。而三泡、四泡的感觉更好。第五泡,该是古茶已经完全苏醒的状态了,所以,五泡茶,一入口,就细微的糯厚、纯香、醇甘,一如澄明透彻的心扉,浑身充满了自由、自在、逍遥的通透感……

无文化,不茶经

昌宁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没有故事,怎么能成就美誉海内外的茶文化呢。

据说,昌宁人喝茶的传统与千年古茶树相生相伴,独特的品茶方式伴随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延续至今。老辈昌宁人都爱喝一种叫“小罐茶”的茶。这种小罐茶可不是时下流行的以圈富人钱为噱头的“小罐茶”。在这里,“小罐茶”特指昌宁的一个民俗——茶艺文化。“小罐茶”,俗称“雷响茶”。

原来,昌宁的山区多雨,一年到头潮湿泥泞,家家户户的屋里,都備有火塘。上了年纪的老人,哪怕是现在的阳春天里,也是炉火旺达。每天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火塘边,从火塘边的筐里,取一小把上好的糯米,放入一只土陶茶罐中,架在火塘上烘烤。烘烤的过程中,要不时摇晃颠簸几下。等到糯米烤得微黄,再顺手撮上适量的自家土法晒制的干茶,添加进去一并与预先烘烤的糯米混合。这样,糯米香和茶香就融合成独到的米香茶香味。少顷,老人提起大炊壶,把刚烧涨的开水注入茶罐。只见,小茶罐里的热气腾空而起,与此同时,耳边传来了热水和热茶罐汇合生成蒸汽所发出的“爆炸声”。故而,当地老乡称之为“雷响茶”。用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茶水,浓香四溢,茶味浓烈,属于浓度极高的茶。在当地,第一泡“小罐茶”,只有家里的尊长和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得到。喝“小罐茶”的讲究折射出茶与昌宁人的关系。以此来说,昌宁人的礼仪,多数都能找到与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文化成为润泽昌宁的精神力量,千古流传。

茶文化的古老,还见诸于一个更加古老的茶马古道中的一条——“走夷方路”。这条载满文明与辛酸的路,以及集市和驿站,成就了昌宁,成就了昌宁的红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经昌宁时,就有这样记载:“初四日早雾而晴,是日为本甸街子,余往来稠人中……”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早在五百年前,现在的昌宁县城所在地右甸就有一个繁荣的集市,而这繁荣的背后,茶叶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就如同茶王古树的主人,他家当年分得了这么多的古茶树,可是,他自己家不做茶,而是卖鲜叶给会做茶的邻居,比如有一部分,就卖给一路陪同我们的这个朋友家。古树的主人能做到随时把鲜叶提供给客户,即便夜里要,他也会骑行个把小时的山路;他更保证鲜叶的品质,绝对不会把百年茶树的茶叶,掺入千年古树来混搭。

这次“茶行”,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理解:茶是经济,是生活,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一代又一代昌宁人生生不息、念念不辍的诚信品质,让海内外的茶迷们所钟情所期待。

猜你喜欢

昌宁普洱茶古树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推进昌宁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昌宁一中:党建领航 共创辉煌
古树炼成记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普洱茶怎么泡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古树绿荫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