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变迁
2019-06-27张志平
张志平
如今,手机作为最常见的通讯工具,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应了那句老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折射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祖国的繁荣强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在30年前,恐怕您的脑海中还没有手机这个概念,更不会想到,它会如此之大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记得1989年,我还是20多岁的热血青年,怀揣报国梦想参军入伍,在素有“黄海前哨”之称的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驻军某部服役,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当时,写信是唯一的联络方式,用部队统一配发的信纸信封,写好后再由团部加盖三角形免费邮戳投递。
1992年年末,超期服役的我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待安置期间,被借调到公安分局政治处从事宣傳报道工作。那时,手机、互联网还没普及,传递稿件采取最原始的方式,用复写纸抄,平信寄。寻呼机刚出现,最初是数显,火柴盒大小。电话打来小屏幕上就会显示号码,还伴有嘀嘀的提示音,就这么个小东西,也算是个稀罕物。再后来出现了汉显寻呼机,许多人腰间挎一个,特精神也倍儿有面子。
1995年,结束了3年的借调生活,我回到接收单位,从最基层的经警队员做起,后期调入科室。期间娶妻生子,生活步入正轨。这时候,手机出现了,但持有的人很少。当时的手机叫“大哥大”,傻大憨粗像块砖头,能把人砸个跟头,可价格却不菲,一万多元一部,它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握着它往那一站,那身价派头,谁拥有它谁就是大款,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再后来,手机普及了,老百姓也能买得起了。我买的第一部手机是用了我三个月的工资,白色的机身,蔚蓝色的屏幕,铃声响起乐曲悠扬,令人心旷神怡。虽然只能通话和发送短信,但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份满足,那份惬意,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
如今,手机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了,我的手机已换了多部,还是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换代得太快了。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上网、购物、导航,应有尽有,买包方便面都能用微信支付,查个资料,上网一搜立即呈现,与外地上学的儿子通话,也不用写信打电话了,键子一摁轻松视频,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真是太方便了。
其实,手机的变迁只是祖国强盛、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各个行业、各条战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尤其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