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婚恋观调查及应对策略
2019-06-27徐飘汪品文赵晓鸽崔丽婷董悦王君
徐飘 汪品文 赵晓鸽 崔丽婷 董悦 王君
摘 要:通过对大连大学2018级新生婚恋观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9.5%的学生不反对大学期间谈恋爱,63.0%的学生不反对或赞成婚前同居,且没有地域、专业和性别的统计学差异;88.5%的学生反对婚外情,对性心理障碍的知晓率为10.8%,对我国婚姻法内容知晓率为6.2%。提出净化社会大环境、呈现健康文雅银屏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性教育、良好的家庭熏陶是形成健康婚恋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 婚恋观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c)-0216-02
随着国门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境外、域内交往、交流更加便捷,沟通方式和机会的增多,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取向。大学新生正青春年少,对爱情充满幻想和憧憬,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师长对谈恋爱限制、异性交往机会的增多,极可能在大学期间进入恋爱状态。为了了解新生的婚恋态度,我们采用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以便对校园教育和学生管理给予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1 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结合新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自行设计问卷,由专业教师集中学生讲解调查目的和内容,并当场发放问卷。要求不记名如实填写问卷。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调查对象为大连大学2018级新入学大学生,其中理工科学生占53.0%,文史法占20.5%,音体美占26.5%。年龄分布:98.0%在19~20岁;地域分布:城市32.4 %,县或镇等68.6%;性别分布:男生42.63%,女生57.47%。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有效问卷864份,有效率95.6%。统计学检验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2.1 对恋爱的态度
在“对大学期间谈恋爱的态度”中,54.9%的学生赞成,44.4%不反对,表明几乎全部新生不排斥大学期间恋爱。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中,26.6%的学生赞成“恋爱是恋爱,结婚是结婚”,48.9%不反对这种态度,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认为恋爱与结婚不必有必然联系的态度。
2.2 对恋爱对象的选项情况
对恋爱条件的选项,问卷设计了人格品质、人才品质、颜值、财力和地域5个选项,要求学生排序。结果显示:人格品质排第一,经济财力排第四,地域排在最后。男生选颜值排第二、人才排第三;女生选人才选排第二,颜值排第三,表现出性别差异。这可能受传统的择偶观念的影响,女生不像男生那样重颜值,男生也不像女生那样重才情,与王小婷[1]报告一致。尽管新中国成立后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进入职场,但经过近70年实践,男性重颜值的观念和女性重才情的意识没有变化。选项中的“地域”排在最后,分析可能新生更重视对方是否是自己的“心仪”,更重视彼此的“感觉”,并没有对恋爱发展为婚姻的远景做长远考虑,对能否“修成正果”缺少关注,与上述“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的调查结果相符。
2.3 对婚恋知识的需求度和传播形式的调查
70.4%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系统完整的性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安排专业教师,开设专门的“恋爱、婚姻与家庭”课程,对新生进行系統的知识传授和案例分享,尤其是案例分享,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很快内化到意识中,使学生在大学始期接受正规的性教育和引导,以避免网络、出版物甚至街头小报传单等引诱和误导。调查还显示,学生认可课堂传授、专题讲座和个别咨询的性知识传播形式,排序为:大课堂讲授为首选、专题讲座第二、个别咨询第三。
2.4 对婚前同居的态度
52.8%新生不反对婚前同居,10.2%赞成婚前同居,即多半新生能接受婚前同居的事实。这提示我们对新生的性教育必须趁早;我们进一步对该项内容进行了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城市、县镇)和不同专业(理工、文史法、音体美)的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地域、性别和专业的差异。初步分析可能与新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还浅、各种信息传播之快对其产生同步化影响、子女的家庭抚养和教育方式在性别上的区别度越来越小有关。
2.5 对婚外情的态度
对社会上的婚外情等的不良现象,88.5%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这提示我们绝大多数新生的情感定位是正确的,学校应该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正面引导,尽管少数学生(4.0%)表示能接受婚外情,也警示我们性教育必须严肃对待,以免带来后患。
2.6 对性道德环境的满意度
问卷中对“不满意的性道德环境”的调查,学生的排序为:社会大环境排第一,影视网络等文艺作品排第二。说明尽管新生从校门到校门,似乎没有和社会直接接触,但社会大环境还是带给了他们很多不健康的性信息,银屏时代则直接展现性暗示和性暴露。学生的态度表明,他们更需要要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和高尚文雅的银屏作品。
2.7 对性心理障碍的了解
性的多元化越来越不隐蔽甚至公开,“出柜”一词时常在网络上出现。截止到2017年底已有21个国家出台了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法规,表现出对性心理少众人群的宽容。我们的调查显示,89.1%%的新生不了解这部分内容,课程中应当适量补充,毕竟很多国家已经对同性恋立法,尽管我国仍然保持沉默态度,但是全球化的交流和沟通只能是越来越普及和快捷,刻意的掩盖不能阻止可能的发生,教育不能临时抱佛脚,应体现其前瞻性,学生需要对性心理障碍有基本的认知。
2.8 对婚姻法的知晓
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婚姻法是对两性关系中的责任、义务、权益等的保护和约束法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94.8%)仅仅知道婚姻法一词,对其具体内容从来没有学习和研究过。我们只有了解婚姻法的目的和内容,才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恋爱思维和行为,才能对恋爱动机和情爱结果有所前瞻,婚姻法使我们在恋爱时多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和慎重的行为,学校教育应该填补这项空白。
3 应对策略
3.1 净化社会大环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自由”,规范了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处的基本要求,其落实尤其应体现在与青年学生触碰的层面和途径中,比如电视、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有关部门不能紧紧跟着市场和效益走,而是应该加大审查力度,避免引起误导和异化。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也应该有所展现。在习总书记领导班子“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形势下,几乎每个倒戈官员都有婚外情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还有,社会上一些服务场所,如一些歌厅和旅馆,色情服务充斥。再有,扫黄打非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无不表现出社会大环境对两性关系混乱的宽容甚至放之任之的态度,这些现象对正处在婚恋观形成期的学生有极坏的影响。
(2)对一些公众人物的树立和约束。青年学生是最大追星群体,尤其是文体明星,学生容易模仿、追随其言词、行为和三观。对公众人物,不能仅评价其“业绩”,也要看其“操守”,对哪些人、哪些事能上热搜,必须有所监管,某些“德不配位”的明星不应再继续霸屏,要考虑封杀、取消代言等,以减少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搞好学校教育
(1)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有利条件,利用课堂教育的封闭性和有效性,开设有关恋爱、婚姻和家庭的专门课程,教育内容要考虑性别不同、专业特点和知识背景的差异;比如男女生分班教学,文理科区别教学,音体美单独教学,避免非空谈泛谈、形式主义,课程结束后必须考核,以体现教育的规范性、严肃性、有效性。
(2)高等学校还应该利用校园文化节和各种社团活动、工作室,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婚恋观,使学生在刚进入校园时就对婚恋情感有理性的认知,不能只跟着感觉走,更不能在恋爱中游戏人生。比如学校开展“名人进校园”活动,邀请知名人士来校演讲,发挥名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给学生正能量引领。笔者学校曾经邀请著名作家和心理学家毕淑敏、德艺双馨歌唱家阎维文、平民外交官李肇星等名人到学校演讲,演讲内容都涉及到两性交往和人文素养,深受學生欢迎,效果空前之好。
(3)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有专业教师,学生遇到困惑时可以随时走进咨询室,及时得到宣泄、疏导、指导和救助,不让困惑郁于内心太久,尽快平复其心绪,避免极端情绪和行为。
3.3 利用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最早直接接触的两性环境。垂范作用永远大于理论的灌输,长期的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子女婚恋观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境外不良思潮的进入使我国传统婚恋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在信息和交往全球化越来越普及的新时期下,家长要与时俱进,更要以身作则,自觉履行忠诚、责任和义务的基本婚恋要求,言传加身教,给子女以榜样的示范作用。
4 结语
人类社会一定是向文明发展的,文明的本质是和谐相处、健康繁衍。情爱是本能行为,婚恋是社会行为,在两者之间合理构建意识形态、规范行为操守也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政府和社会各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条件、尽职尽责;高等学校更是责无旁贷,在婚恋教育和实践工作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新生,其婚恋态度直接影响了在校4~5年期间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情爱观、婚姻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王小婷.当代大学生婚恋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1):285-287.
[2] 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新华网,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