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地区“特惠贷”落地存在哪些困境

2019-06-27范丽红

人民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特惠贫困地区信任

范丽红

【摘要】越是贫困地区的人们,越是不敢向银行贷款,因为他们本来底子就弱,担心这种风险自己难以承受,同时,对提供资金帮助的企业也有所怀疑。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政府想要帮助贫困地区,但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却对政府以“特惠贷”方式给予的帮助感到胆怯。

【关键词】贫困地区 “特惠贷” 政府 信任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实践悖论:“政府想给,贫困户不想要”

即便有了政策上的设计和制度上的保障,“特惠贷”的执行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特惠贷”在执行中遭遇了资金贷款率低的困境,政府想要帮助,但是贫困户不肯接受。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没有强烈的脱贫意识,想要贷款的愿望不够强烈。他们不愿意贷款的原因,一是对这种经营模式的担忧,不愿意承担风险;二是相应的合作社或者企业还没有获得贫困户的信任。

安于现状:贫困户贷款的动力不强。由于贫困户长期处在资金匮乏的环境中,就连生计都很难维持,他们想要摆脱这种困境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贫困户对脱贫的措施产生了恐惧,对于未来充满了悲观的想法,不敢再去冒险,也就失去了脱贫的动力。在这种收入很难保障的情况下,突发的意外很容易打破这种安于现状的平衡,比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再比如生病,或者是孩子的上学问题,都可能导致这种平衡被破坏,陷入到更加困难的情形中。所以,贫困户,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他们并没有将贷款当成是一种改变现状的机会,反而将贷款当成了影响现在安稳生活的负担。他们觉得宁可一辈子受穷,也禁不起一边承担着风险、一边寻求发展的考验。

市场风险:贫困地区的经济模式存在局限性,这就使得自主发展有了新的风险。贫困地区有两方面的劣势:一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量很少,缺乏经验和技术,能够选择的产业方向和项目很有限,在市场竞争中有很大的压力,小农经济在价格上肯定是不占优势的,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常态。二是技能方面的欠缺和语言不通的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人们因为常年生活在农村,很少与外界交流,再加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部分人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写字,在市场中很难立足,同时,即便他们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也会受到渠道的限制。所以,贷款扶贫的方法是很有可能失败的,贫困户担心的本金损失风险还是存在的。

信任缺乏:贫困户对企业还款能力的担忧。“特惠贷”需要的是多方之间互相信任。就政府与金融机构来说,政府要牵头“特惠贷”的集中贷款模式,金融机构要保证贴息的福利,政府与企业或者合作社之间要有契约信任。政府与贫困户之间要存在可靠的信任。由于贫困户没有能力为贷款做担保,而且贫困户对金融知识也不够了解,贫困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是无法直接建立联系的。贫困户的社会资源不足,贫困户与企业或者合作社也无法直接建立合作联系。所以,政府作为牵头人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既能够联系贫困户、又能够联系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中间人。虽然政府也承诺了贴息是政府直接补给银行的,但是银行扣款是有时效性的,政府扶贫工作要走流程,需要时间来审批,很有可能在银行扣款的时候没有审批好,那银行就只能找贫困户要这笔钱了。贫困户并不能理解这笔钱很快就会回到自己手上,只知道银行还是跟自己收了利息,本来相互之间的信任就很脆弱,这样一来,被收利息的贫困户感觉受到了政府的欺骗,从而把信息传达给了其他的贫困户,导致贷款的贫困户越来越少。

问题症结:深度贫困地区的地方性约束

内生动力欠缺:生计资本孱弱与贫困恶性循环。深度贫困地区的资本总量小、社会资源缺乏,以至于能够规避风险的渠道很少,所以,贫困户对于风险异常敏感。而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丰富产业的品种,创新变革,扩大生产,这是很容易失败的高风险变革;第二就是通过贷款这种方式进行投资或者扩大生产,这更是高风险。深度贫困地区的人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资金能力,也达不到贷款资格,由于极度缺乏自信而主动放棄贷款机会。相反,在富裕地区,资金链则是良性的循环。通过技术的改进,生产的扩大,创新思路的应用,产业收益越来越高,收入稳定增长。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收入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日常消费,剩余的部分都可以储蓄起来,储蓄的资金又可以发展新的投资,良性循环使他们的资产越来越多。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脱贫,就要从改变贫困户的想法和意识开始。

发展能力欠缺:农村空心化与市场对接困难。在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有劳动能力的人都选择离开本地,去外地打工,靠打工来赚钱,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的剩余人口都是劳动力较差的,劳动力结构不平衡。越是穷,人越是留不住,这样的恶性循环,又一次加剧了贫困程度,也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劳动能力的人外出打工,不仅延缓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制约了贷款的发放。想要落实金融贷款,非常困难。发展产业受到多方制约,比如信息化,技术化和经验等,经常在发展同一产业的时候大家蜂拥而上,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拓扩大。这样的大规模生产,不但有的时候不能获得收益,甚至会血本无归。虽然要发展当地特色,也要大规模生产,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就是一旦有意外发生,就难以收场,市场是有规则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赚到钱?贫困户看到了这样的事实,有的甚至说要和政府唱反调,才能赚到钱。这又加重了贫困户对政府的不信任。

社会信任欠缺:资金的流向超越地方社会。在脱贫方法上,政府采取了多方联结机制,采用了“特惠贷”的用款渠道,利用集中用款来帮助贫困户脱贫。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贫困户虽然贷到了资金,但是资金直接入股到了政府推荐的企业或者合作社账户上,贫困户本人并不知道企业是如何利用这笔资金的,也不知道资金是否用在了企业的产业发展上,因此,对政府的不信任还是没有消除。

要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要从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两方面来努力,这两方面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金融机构是提供资金的最佳渠道。“特惠贷”作为金融贷款的一种方式,给脱贫之路打开了通道,促进了扶贫的进程。然而,“特惠贷”并没有能够解决的困境是:贫困户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经受不住经营风险,对政府、企业没有足够的信任,不愿意实施这种计划。要想解决这种困境,首先,要保障贫困户的日常生活。通过教育的落实、医疗的保障等方面来加强生活安稳度。其次,要为贫困户创造发展经济的环境。保证贫困户的权益,完善市场机制等。最后,要提高贫困户对政府的信任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特惠贷”遭遇贫困户不信任的原因是它的资金流向了贫困户看不到的地方,贫困户不能实际参与。企业能否如期给贫困户分红,是贫困户最担忧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信任问题。要想让金融扶贫获得成功,信任是最主要的,让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生产,才是发展的原动力。把资金应用在贫困户可以看得见又熟悉的渠道,也可以提高贫困户的生产热情。因此,要站在贫困户的角度来实施扶贫行动,助其真正实现脱贫。

(作者为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地‘三权分置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CJY03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舒丽瑰:《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内卷化——以贵州S民族乡的金融扶贫状况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②郭利华、葛宇航等:《民族地区深度贫困问题的金融破解:政策与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③占治民、罗剑朝等:《差序政策信任:农地金融扶贫贷款“冷遇”经验解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④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西南金融》,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特惠贫困地区信任
比亚迪集团扶贫
电脑报自营店春季特惠
电脑报自营店新年特惠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电脑报自营店国庆特惠购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表示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