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非遗”元素解读

2019-06-27邓舒文刘蓉

戏剧之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作品非遗

邓舒文 刘蓉

【摘 要】“非遗”文化项目汇聚了一方区域人民的生活审美与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展现着地域的风采、精神、经验或技艺。舞蹈艺术创作以非遗项目为内容,运用现代的艺术形式和舞蹈语言将其继承和发扬,从别样角度来唤醒区域文化活力,让非遗文化项目因现代的发展而走向异彩纷呈。

【关键词】非遗元素;舞蹈作品创作;作品《甜蜜蜜》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104-02

作品《甜蜜蜜》是内江师范学院以内江地区非遗项目蜜饯制作技艺为题材创作的舞蹈剧目,2017年首次亮相于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舞蹈类比赛,荣获一等奖。2018年受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的展演,荣获一等奖。

一、作品主题与立意

“舞蹈题材是指一部作品中具体表现的,经过舞蹈编导提炼、概括、加工并渗透着舞蹈编导个人情感的社会生活现象。”舞蹈《甜蜜蜜》是以盛产蔗糖、蜜饯而素有“甜城”誉称的内江为创作背景,创作者以当地非遗文化项目“内江蜜饯制作技艺”为编创题材,以此作为舞蹈语言及物化符号而来传递内江源远流长的制糖文化和甜蜜历史。该舞蹈作品最初的灵感原点是创作者出于对自我儿时的记忆挖掘这一动力,走访了甜城内江的民间制糖手艺人,从蜜饯的手工制作到成品品尝,似浏览又参与了内江人民过去的“甜蜜”历史。创作者怀揣对文化的崇敬而做出的艺术诠释,它经历无数次的编排、修改,仍需不断提升作品内在精神的传达力。舞蹈的价值包含对时代、生活、人物的缩影描绘,把内江人民过去生活中慢慢积累和创作的技术用舞蹈方式表现出来。弘扬内江地区非遗文化的内在价值与核心魅力,赞颂民间技艺传承人坚守文化的优秀品质,使地区特色以作品为载体与人民增进交流,提高艺术的鉴赏力。

二、舞蹈结构与内容形式

群舞作品《甜蜜蜜》为现实性题材,反映甜城内江的非遗文化项目,手工制糖技艺的发展。寓意内江人民将制糖技艺代代传承,将制糖文化世世弘扬的精神。体裁为当代男女群舞,道具使用竹编椅子、勺子,整部作品的主要部分分为开篇、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笔者将以上四部分的舞蹈内容进行详细的自我解读,从舞蹈结构谈到编排细节,分析创作者对制糖技艺提炼的生活元素向舞蹈剧目转化后的具体呈现。

《甜蜜蜜》以民间童谣画外音开篇:“十里青山甜城甜,秋吃搞酒刀把先,入冬榨蔗汁的先期试灶,细细磨来细细碾。一瓢糖汁稠如蜜,辘轳煎煮夜夜绵,要问糖怎比蜜甜,心甜梦甜糖才甜。”这是巧用内江地区至今流传的民谣,将制糖的工艺和甜入心底的秘诀蕴含其中,渲染开篇氛围。这部分的舞蹈:群体演员将道具竹凳呈半圆形状集中在舞台的左侧后方,表演聚精凝神听书状态,制糖民谣的画外音巧妙引出。舞蹈在向观众阐明作品表现关于制糖技艺这一主题的同时,引出了舞台右侧前方位置的双人舞,老者用手中的道具糖勺向孙女示范如何制糖的工艺,以及孙女尝试制糖却屡试未成的舞蹈内容,继而群体演员迅速离开竹椅集中至方块队形,肢体摆出高低不一的静态造型,呈现出因目睹调糖失败而失落、沮丧的情绪表演,这也象征着孙女内心波动的外化。

发展部分,随着音乐叮叮糖叫卖声的进入,所有演员被从舞台左侧出场的叮叮糖叫卖小伙所吸引,舞蹈气氛变得活跃。演员们满怀好奇地上前围观,开始变换着不同的队形线条、形状,使画面勾勒出日常生活里市民走街串巷的氛围。音乐开始融入了川剧小调的诙谐感,节奏突然渐强,所有演员坐在竹椅上表演一段主题动作,表演的状态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忽而跳上、窜下,忽而点头、踹脚,编导形象地抓住了内江人爱看热闹、谈笑纷纷、干脆果断的典型性格,加入演员夸张化的舞蹈肢体表演,使舞台的空间感、方位感更加丰满,舞姿形成了最大化的感染效果,将捕捉的角色形态刻画到“味”。

高潮部分,音乐节奏逐渐弱化,柔和、舒缓的曲调给舞蹈以情感转变的提示,由小伙和孙女两位男女双人舞演员开始展现“心甜梦甜糖才甜”的情感关系。群体演员脚下迈着圆场碎步轻盈地将竹椅移动至舞台中间的后方位置,摆放成卷心圆形状的图案,立刻站上竹椅与老者进行品赏蜜汁的互动表演,变为画面背景衬托着正在舞台前方表演的小伙和孙女,男女演员站在竹椅上完成了如“蜜”般缠绵交织的双人舞托举动作,共同将糖汁越熬越甜。内容上,也由劳动甜蜜上升为爱情甜蜜的心理情绪,群体演员开始呈流动队形围绕在四周与主演形成同一时间、空间里不同造型、图案的呈现,成为两人情感关系的照射镜,将氛围迅速推向高潮,作品此时折射出的既是情绪的涌动,更是各种情感的交织的喷发。

结尾部分,小伙和孙女从老者手中接过这把凝聚着千年制糖技艺象征的糖勺,音乐也由舒缓而渐变为诙谐欢快。群舞演员带上竹椅变化为半圆形状,将双人舞男女演员包裹在其中,成功地将观众的焦点聚集在小伙和孙女身上,为内容的发展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群体演员再次重复了“发展”段时坐在竹椅上完成的极具性格代表性的主题动作。编导在原动作基础上加入了不同力度的处理,舞蹈快、慢节奏的切分,二度空间、三度空间的分组对比,提升了舞蹈画面的层次感。小伙和孙女再次重复了熬糖、翻搅等能够突出舞蹈主题的制糖动作。音乐上收尾呼应,作品开端的曲调再次缓缓流出,所有群体演员也回归至作品开场时舞台左侧后方聚精会神的听书状,场上只留下老者、孙女、小伙三人。伴随着叮叮糖叫卖的画外音响起,老者接过两人同心递出的糖勺,面露笑意地品尝糖汁,在三人定点的静态造型中结束舞蹈。

三、非遗元素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以舞蹈展现民间工艺的精妙之处是舞蹈的又一特色,创作者依靠平日对制糖手艺人的细微观察,提炼出熬糖、翻搅、品尝等典型制糖动作和神态,加上创作者心智的参与,将其进行艺术的发展为《甜蜜蜜》中具有主题意味的舞蹈动作,达到再现“甜城”内江市井的劳动甜蜜、爱情甜蜜、生活甜蜜的场景。再次是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挖掘,以姿态鲜明的舞蹈而窥见整个“甜城”文化特征的缩影,通过富有内江特色的民俗舞蹈形式而逐一鲜活地展现出来。

该舞蹈以动作的写实手法而展现民间制糖工艺的特色,通过动作的鲜明外在表现,并进而触发内在的抒情内涵,从而以直观的艺术手法来展现“甜城”内江的制糖文化与市民幸福感的精神面貌,讴歌“甜城”为数不多的民间技艺人为传承文化而坚守的优秀品质。其中,力与美的对比手法表现是调动观众共鸣的特色之一,如中段刻畫市民性格的舞蹈,动作设计大气、有力度,舞台张力由内而外,从而调动观众审美,实现观众审美的共鸣,彰显内江人民生活的甜如蜜,对美好事物喜闻乐见的真性情。多与寡的层次对比是舞蹈在有限的空间中的特色展现技巧,作品构图屡次出现群舞和双人舞对称的图案,配上特定的灯光舞美,创造同时空不同心境的人物情绪,小伙和孙女站在竹椅上运用双人托举完成的舞蹈动作,抒发出时代青年对爱情甜如蜜的情感向往。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的手法是舞蹈又一特色,如第四段以强化老者、小伙、孙女三人在和乐融融的氛围中结尾,呈现舞蹈画面的首尾呼应,直观地阐明作品的思想,希望能唤醒更多观众的文化幸福感和自豪感,增强地区特色技艺的继承,为地方非遗文化创造耳目一新的机会,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

创作者希望编创《甜蜜蜜》这个作品来展现“甜城”内江为数不多的民间技艺人为传承文化而坚守的优秀品质,希望能唤醒更多城市人因民间工匠精神而产生的文化自信,激起人们关注和守护地区特色技艺的内驱力,让非遗文化不会因现代发展而消逝。

参考文献:

[1]张守和,李玲琰.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法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08):258.

[2]陈默.浅析舞蹈创作的步骤——小舞剧《荷花仙子》的创作体会[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 2004.

[3]伍建红.试论当代民族舞蹈创编中的“独特性”元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03) .

猜你喜欢

作品非遗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