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证研究
2019-06-27王真
王真
摘 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融合智能移动终端、混合学习和英语习得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框架,并通过多次行动研究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七维混合学习策略:成果导向、学案助学、微课自学、情境导学、小组合作、BYOD辅学、以评促学。同时,通过实证检验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总体来说,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和学习策略具有一定成效。
关键词:移动终端;英语学习;混合式学习;设计;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0-0010-06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引发移动终端基因突变。[1]Pad、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以其便携性和实时接入性迅速进入课堂,让教与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普通的物理课堂环境,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构成非正式的移动学习环境。[2]对于英语学习而言,注重的是交流,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联系。移动终端在性能上恰好迎合语言习得的需要,在扩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交互、提高学习效率、[3]情境模拟、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4]与此同时,混合学习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5]在近五年的《地平线报告》中被多次提及,[6]并被预测为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7]当前的学生是伴随移动通信与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那么在英语课程中如何引导他们将移动终端变成语言学习的利器?如何借助移动语言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发展促进英语教学,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二、同类研究述评
1.国内外研究概述
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能为学习者创造新型学习方式,[8]提高学习参与度,[9]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10]协作学习[11],并在支持语言学习方面具有巨大潜能,很多移动语言项目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和日本的德岛大学都开展了利用移动终端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词汇、阅读、听力和口语教学,用移动技术连接课堂内外进行混合式学习,取得较好成效。[12] Shih R.C.通过利用基于视频博客与传统口语训练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让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口语学习效果更佳。[13]Hwang 和Chen 的研究表明,基础阶段的学生通过利用移动设备与同伴练习口语的混合学习后,其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14] 这些项目在进行混合教学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学习方式。混合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的混合,也包括授课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工具、评价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混合。[15]
国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也作了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基于诺亚舟手持移动网络学习系统开发的英语学习资源——掌上思维英语,整合移动技术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程少云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移动终端云班课的SPOC大学英语教学可让线上线下学习无缝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成绩[16]。周晨蕊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移动社交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尤其在提高句子数量的表达上具有显著效果。[17]李艳平通过对比试验,对利用播客技术辅助听力的混合教学新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教学中应用播客技术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有所帮助。[18]
2.研究述评与启示
综上所述,相关学者在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英语教学上已开展了较为多样化的实践研究,既注重移动语言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也关注移动技术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后的效果验证。但在教学实践应用落地方面,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流程架构,对于移动技术辅助下语言技能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也较少涉及,特别是实践中出现的系列问题:①面对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如何确保移动终端的有效使用?②如何有效组织英语课堂活动?③如何保证混合式英语学习的质量?这些都是移动终端在混合式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的瓶颈。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及学习策略的研究,并验证其效果。
三、相关理论依据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发展起来的主流语言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知与行的交互”,[19]强调语言学习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主动性;意义的建构过程不是语言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20]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不断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情境认知和实践创新条件,倡导以问题为核心的驱动学习,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支持学习者自主协作学习的语言环境。
移动终端以实时、高效的交互性、便携性和高性能等特点,從传统的信息传递工具转变为学习者知识建构工具,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能够接触英语相关知识,扩充其思维并改善其心智模式,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最终促进知识内化,进行意义建构。移动终端为情境认识学习理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理论可细化为5个方面的假设,即习得-学习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习得-学习差异假设认为学习者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系统:无意识的语言习得与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同时强调语言的掌握大多数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更为重要。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比他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略高的第二语言输入,同时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其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习得就自然产生。[21]因此,英语课堂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大幅度地接触“可理解性的第二语言”,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
另一方面,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学习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程度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败的关键。强烈的动机、自信心以及低焦虑能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21]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课堂借助移动终端,以互动学习平台为依托,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将学习动机提至最高点;同伴的支持、尊重与鼓励,也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屏障,增强自信心,在低焦虑的情景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四、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
对于混合式学习设计,相关学者已做了较多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ersin & Associates培训机构的创办人Josh Bersin认为混合学习包括四个阶段:①识别学习需求;②按照学习者特点定制学习计划和策略;③根据混合学习的实施,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④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和测量结果。[22]
黄荣怀等以建构主义和梅里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框架”,包括前端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对象、学习环境的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课程考核及活动组织评价)三个阶段。[23]
本研究结合已有成果,参考胡小勇等面向SPOC的混合学习流程框架[24]及移动终端的特点,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1.前期准备
(1)学习者分析
分析学生进入英语课程前的基本情况(包括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信息素养、对混合学习的态度等),并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开展合作学习。
(2)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强调其应用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并结合课程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对混合学习的内容进行线上、线下及深度的划分。
(3)学习环境分析
学习环境分析是该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包括基础设施和互动学习平台两方面。基础设施以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系统设施为主。移动终端中最常用的是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高达100%,且配置也完全能胜任移动学习的相关操作;网络系统设施包括多媒体课室的配置和校园网的全面覆盖。对于互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建设,当前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学习平台日趋成熟稳定,如UMU、云班课、雨课堂等,这些平台基本都支持在线讲授、课堂组织互动(签到、抽签、投票、测试、讨论及提问等)、构建混合式学习项目、成果展示、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大数据学习分析等多种功能,为教师进行混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教师在课前确认互动教学平台并创建课程及开发建设相应学习资源,学生则应提前熟悉平台操作,做好一切课前准备。
2.活动设计
(1)线上活动设计
线上活动主要围绕互动学习平台进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发现、开发和监督。可细化为:①发布公告:包括告知新内容的重点、教学目标和发布学习任务单、制定讨论主题等;②在线答疑,发掘学习难点:针对学生在线测试和提问的情况,探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更好地制定线下辅导内容;③拓展资源:提前制作微课,提供与单元主题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在课前可无限次地在文化语境中感受新知,激活学习兴趣,增加语言输入,减少焦虑心理,同时设置交互环节,检验学生学习情况;④点评作业:包括对学生的语音作业、视频作业等进行点评及展示;⑤监督与分析:主要对互动平台的论坛进行监督维护,并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化、个性化指导。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微课自学、主题讨论、在线测试、难点提问、小组协作和作品提交。线上活动中,学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便捷登录互动学习平台参与学习与讨论,真正实现泛在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加同伴间的语言互动,最终完成作品提交,平台也会根据学生在线参与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学生颁发数字徽章。
(2)线下活动设计
线下活动设计主要以任务设置为导向,围绕课堂学习进行。教师的任务是:①讲授语言知识:针对线上的学习困惑,对语言难点进行面授,包括讲解语法、句式等;②布置任务:根据单元的主题设置学习任务,包括情境表演、小组辩论、新闻采访、主题汇报、剧本撰写、分享阅读、文章接龍等方式,目的是创设语言情境,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促使学生生成学习成果;③组织讨论:通过设置相关主题,组织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入平台进行讨论,学生发言可进行大屏幕公布,学生之间也可相互点赞,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增加互动性;④教学点拨: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个别辅导;⑤成果点评:对学生的作品,教师进行适度点评赋分;⑥随堂学习:通过教师的面授,对线上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⑦平台测验: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参与平台设置的测验或游戏,目的是增加课堂学习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测验的结果,教师可进行大屏幕公布,促进学生的自律性;⑧小组协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学生在合作中探索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口语交际、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之后进行情境演练和成果展示。
3.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评价主体呈多元化,包括教师、平台、同伴、学习者自身。对于语言课程,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表现,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60%)和总结性评价(40%)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以单元成果展示、在线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课堂情境演练、测验、数字徽章、小组合作情况课堂观察以及平台大数据学习分析为评分依据;总结性评价则以课程结束后综合考试为主。
4.混合学习策略
在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流程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行动研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结合英语学习的特点,参考胡小勇等面向SPOC的混合学习策略[24],最终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七维混合学习策略:成果导向、学案助学、微课自学、情境导学、小组合作、BYOD辅学、以评促学,见图2。
策略解释:①学案助学:将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分解并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单,在课前及时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对应执行。②小组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命运捆绑、荣辱与共,分工合作、互助学习。③微课自学:教师将教学内容、难点,以微课形式上传至平台,让学生在有“导航”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④情境导学: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定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激发学生在各种语境中进行交际演练。⑤BYOD辅学: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移动语言学习,并进入课堂。⑥以评促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包括数字徽章、在线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课堂情境演练、测验、小组合作情况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⑦成果导向:以教学目标为设计起点,进行以成果为导向的任务分层设计,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关注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
1.研究设计
为验证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选取H学校一个班4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16周的英语教学实践。该班所有学生都配备手机,校园网全面覆盖,确保混合式教学的正常实施。同时,选取UMU作为互动学习平台,它支持做课程(UMU微课、视频微课、图文微课、文章微课、文档微课等)、做互动(问卷、提问、讨论、考试、签到、拍照上墙、抽奖、游戏等)、做直播、创建学习社群、学习管理(课程管理、彼此协作、学习进度、反馈迭代)等功能。
由于学生是混合式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实施效果一般由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来体现[25,26],它能较为深入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知及体验情况,[27]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深度访谈来验证本次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成效。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参考Wu.J.H等[28]和杨芳等人[27]针对混合式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满意度问卷,采用五级量表,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学习成效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共12个题项。量表为:非常满意5、比较满意4、一般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在问卷填写前,向学生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随机抽取5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深入了解学生对该模式的评价。访谈的内容是对问卷四个维度题目的引申。访谈前向学生声明本次访谈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提供有效数据。同时,我们以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内容,将其转换为文本材料,并对其所涉及的维度进行分析和归类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16周课程结束时向学生发放问卷,实收有效问卷43份。运用SPSS17.0,采用统计学的单样本T检验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值为3,代表中立态度“一般”,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通过对此次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四个维度的逐一检验,其中“教学内容容易接受”(M = 3.95);“增加师生沟通”(M = 3.79)以及“教学互动有利于知识互补”(M = 3.89)三个题项的均值大于3,其余9个题项的均值都大于4。经过单样本T检验,12个题项的均值都与检验值“3”有显著差异(p < 0.05),说明整体上学生对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满意度较高,此次教学整体效果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习策略具有一定成效。其中教学模式(M ≥ 4.13)和学习成效(M ≥ 4.12)两个维度学生各项满意度都很高。
教学模式体现在“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和“拓展英语语言知识”三个方面。其中“拓展英语语言知识”均值最高(M = 4.41),说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在丰富语言文化知识上有较高认可度,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学习英语能较大程度拓展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学习成效中,“语言交流能力”均值是4.2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均值是4.12。說明学生认为该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较之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模式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化(M = 4.32)。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随机抽取5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提纲如下:①认为手机等移动终端对英语学习是否有帮助?②阐述自己对本次英语混合式学习的感受和体验。③是否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记录,根据访谈语料所涉及主题进行归类分析,可提炼概括如下3个方面:
(1)教学模式新颖,上课兴趣大
教学模式新颖是所有被访谈学生都提到的,他们表示混合式英语课堂可以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去参与签到、回答问题、点评、测验、讨论、作品上墙等活动,形式多样,相比以前枯燥、简单地用PPT等多媒体上课有趣得多,尤其用手机参与讨论,性格内敛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很好,上课轻松愉快,学生都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模式上课。
(2)小组合作成效大,同伴互动多
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是该教学模式的特色,组员成绩相互挂钩、命运捆绑,迫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团结,促进组员互相监督和学习。团队间的竞争抢答也把课堂活跃度推到最高点,让学习更有活力和激情,在激发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习得语言;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增多,增加了语言的输出与输入频率,同伴间的友谊也随之加深。
(3)学习自主性高,移动终端的应用拓宽语言学习的途径
互动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学习分析、命运捆绑的小组合作和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尤其是数字徽章的使用,使很多学生会自觉增加互动学习平台的在线时间和活动参与,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频率激增;而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让学习更加泛在化,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进行学习,不仅丰富了语言学习的资源,也让课堂活动更加多样化。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移动终端、混合学习和英语习得的特点,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设计和实证研究,形成以下结论:①构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流程框架,既充分发挥移动终端适用语言学习的优势,又通过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将线上和线下学习合理衔接,最终将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落地,可操作性强。②通过多次行动研究不断修正,最终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七维混合学习策略:成果导向、学案助学、微课自学、情境导学、小组合作、BYOD辅学、以评促学。多维度学习策略相结合以解决混合式教学中的系列问题:命运捆绑式的小组合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学案助学相结合,以确保移动终端在学习过程中的合理使用;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借助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活动,以便更好地组织英语课堂;综合成果导向、情境导学、微课自学、小组合作、以评促学,最终确保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③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学习成效四个维度分析,整体上看,学生对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满意度较高,教学整体效果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习策略具有一定成效。
对于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学习的后续研究,笔者有以下建议:①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操作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研究设置不同的学习活动、开展时机及线上线上所占比例,完善整个英语混合式教学体系。②研究并细化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完善整个评价体系。③考虑学生的群体差异,研究该模式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的影响,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更深、更广的范围,丰富和完善英语混合式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部电信研究院.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年)[R].北京:2014.
[2]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3]李思萦,高原.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6(4):73-81.
[4]张洁.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听说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21-31.
[6]NMC Horizon Report >2017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 http://www.nmc.org/publication/nmc-horizon-report-2017-higher-education-edition.
[7]中国教育报.《地平线报告》创始人:什么才是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EB/OL]. http://www.edu.cn/info/focus/gd/201509/t20150922_1319287.shtml#rd/.
[8]Boticki I., Baksa J.,Seow P.et al.Usage of a mobile social learning platform with virtual badges in a primary school[J].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6:120-136.
[9]Lu J.,Meng S.,Tam V.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via mobile technology in a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14,51(3):166-184.
[10]Gerger K.1:1tablet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the Manhattan Beach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A case study[J].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2014.
[11]DT Churchill.Teacher's use of iPads in higher education[J].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14,51(3):214-225.
[12]张洁,王以宁.移动技术促进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72-77.
[13]Shih R.C.Blended Learning Using Video-Based Blogs: Public Speaking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0,26(6):883-897.
[14]Hwang W.Y.,Chen H.S.L. Users' Familiar Situational Contexts Facilitate the Practice of EFL in Elementary School with Mobile Devices[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3,26(2):101-125.
[15]胡小勇,朱龙,冯智慧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6(6):12-19.
[16]程少云,杨芳.基于移动终端云班课+SPOC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5):183-188+214.
[17]周晨蕊,孙众,沈海娇.基于移动社交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8):87-94.
[18]李艳平.利用播客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一项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68-72.
[19]马龙云.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英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2(8):45-46.
[20]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98.
[21]Krashen.S.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Education[M].Torrance, CA: Laredo, 1991:1-7.
[22]Curtis J B. The World is Open: How Web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9.
[23]黃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24]胡小勇,伍文臣,饶敏.面向私播课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8):70-77.
[25]Spanjers I.A.,Konings K.D.,Leppink J.et al. The promised land of blended learning: Quizzes as a moderator[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5(15):59-74.
[26]Rahman N.A.A.,Hussein N.,Aluwi A.H.Satisfaction on blened learning in a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uion: What factors matter?[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11):768-775.
[27]杨芳,魏兴,张文霞.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7(1):21-28.
[28]Wu J.H., Tennyson R.D.,Hsia T.L.A stud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e-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5(1):155-164.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