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种”出致富路
2019-06-27胡立刚
胡立刚
生于1980年的黄生飞是来自越剧之乡浙江省绍兴市的外地媳妇。就是这个浙江媳妇,2015年成为上海市浦东区宣桥镇季桥村的第一个家庭农场主。她从106亩土地起步,经营的农场土地面积逐年增长,如今形成了450亩的规模。和上海其他经营有方的家庭农场一样,生飞家庭农场以种植水稻为主业,2017年卖了5万公斤大米,单这一项,经营额就超过了100万元。
“田是一样的田,小时候的米饭多香,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吃上?我相信,我想吃好米饭,别人一样想吃。我用心去种,用良心去种,我家的大米一定会得到认可。”黄生飞笑着回忆当年争做家庭农场主的往事。
黄生飞说自己没有什么特点,就是想法简单,想到了就去做。简单的想法里往往包含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活智慧。黄生飞1998年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从事服装加工,2006年去日本研修服装设计,3年之后回到浦东创办了服装厂。没有农业经营经验的黄生飞,因为对土地的眷恋,在2015年季桥村首推家庭农场模式时,她第一时间参与了竞争,面对村民首次流转出来的106亩“次地”和4位竞争对手,身为公交车驾驶员的丈夫和村党支部书记都没能说服她主動放弃。
有着简单想法的黄生飞赶上了一个需要简单务实、回归初心的农业新时代。2016年,上海市作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把卖稻谷转向卖大米作为重要抓手,以“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三农”特征的浦东,自然不会缺位。于是,不懂农业的黄生飞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种植优质水稻品种的正道,第二年就尝试种植上海本地优质稻品种“松早香”。2018年,生飞家庭农场的“松早香”品种种植规模达到250亩,其他的水稻田里则种上了包括上海国庆稻品种在内的4个优质品种。
尝试种植能够满足上海市民消费需求的水稻品种是正道,但能否在正道上结出理想的果实,就看能不能坚持绿色生产的行动了。黄生飞把几百公里之外家乡的鸽粪撒进了自家农场的稻田里,还尝试发展稻虾共生模式。就这样,生飞大米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饭桌上。
从学会种到学会卖,黄生飞只用了3年时间,除了选好品种坚持绿色生产外,她所秉持的“简单”的品牌态度,也功不可没。2017年,黄生飞做了一般家庭农场主想不到也不敢做的事。“我把自己的头像做进了生飞大米的LOGO里,买了我家大米,获得的是消费的喜悦,对我而言,换来的还有一年365天的监督,可不敢辜负那一双双信任的眼睛啊!”黄生飞信心满满地说。
市场不缺大米,市场缺的是好大米,更缺的是品质持之以恒的好大米。为了把生飞大米做成品质持之以恒的好大米,满足消费者“两叶青菜一杯汤,三两大米一口光”的心愿,进入农业产业第二年,黄生飞就拿自己的信誉为自家大米背书,换来监督的同时,还换来了村民们陆续把自家的田流转给她,更换来了主要依靠口碑营销的生飞大米一年卖出5万公斤的喜人成绩。
2019年初,黄生飞彻底离开服装行业了。因为水稻品种选得好,各方的关心指导又及时,这些年农场经营挺顺利。她知道只有用心才能种出品质持之以恒的好大米,才能让生飞大米品牌走得更远。 “我想延伸产品链,用好大米做好酒,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升生飞家庭农场的文化内涵,有了文化,农场才会源源不断产生附加值。”黄生飞说。
黄生飞自小接受绍兴酒文化的熏陶,自然知道酒文化的魅力。如果想法变成现实,对于生飞家庭农场无疑是一次提档升级。“好多懂酒的人尝了我的米酒都说好。用自家的好米,用心做成的酒,我想一定会赢得消费者的喜爱。”黄生飞所采用的酿酒工艺是家族代代相传的,用于过滤的金属网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口碑好了,市民们一定会闻香而来,那时候,家庭农场就可以对接第二产业、关联第三产业了。
生飞家庭农场目前主营的生飞大米,其正规的品牌传播平台是浦东新区每年一度的农博会。虽然2017年第一次参展就卖出几万公斤大米,但其销售主要还是靠消费者的口口相传。黄生飞想复制卖大米的模式,把大米酿成酒,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靠口碑做强米酒产品,为家庭农场注入文化,为未来“接二连三”的产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