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营造探究
——以凤溪玫瑰教育研学基地为例

2019-06-27李洋郭晓阳

关键词:综合体田园玫瑰

李洋 郭晓阳

图1 、资金比例

郭晓阳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村振兴战略,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的反思。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完成从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在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也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将农村与城市摆在同等的地位,使发展更充分地立足于农村生态、工业和文化资源。发挥村民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工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农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繁荣是从单一的农业中跳出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成为一个富裕、盈利的产业,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依托当地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新时期的美丽乡村。

中央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习近平同志2003年在浙江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是“美丽乡村”的发端。2013年由农业部率先将其推向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形势下,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自此,我国新时代的“三农”发展架构已经基本形成。

二、田园综合体概念阐述与特征分析

(一)概念解读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2]

图2 、合作模式示意图

图3 、基地位置

(二)特征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按照土地现状不变,生态风貌不变,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三个不变”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享共生、资源内生、产融联合这“四项原则”,导入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当地特色这“五类产业”,挖掘当地资源,延伸公共服务,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保证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2]

三、实证案例——凤溪玫瑰项目

(一)发展缘起

美丽乡村建设的发端是在浙江省。在“田园综合体”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浙江省又被列为首批田园综合体发展试点之一。杭州桐庐县三鑫村响应中央政策号召,以当地的千亩玫瑰园为依托,与企业联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股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以此为试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提升第一产业。同时吸引投资,积极推进二、三产业的开发建设,探索三产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二)项目特色

1.农民入股、村企合作

三鑫村通过建立村企联合的发展机制,进行股份制合作。一方面流转集中土地,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协助村里修编了总体规划,建设农田喷滴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及环村绿道,并对入村口的形象节点进行了提升,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企业作为发起平台和投资主体,主导项目的开发。同时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依托农民合作社,将土地经营权授权开发公司使用,开发公司通过项目的开发运营获得的利润定期向农民分红。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营造也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反哺当地农户,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对贫困农户的重点帮扶,可以辅助精准扶贫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充分参与和受益,使投资者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投资者和农民的共同富裕。

截至2018年10月,三鑫村集中流转土地1058亩,高标准建成了玫瑰花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此外,通过股份合作,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100万元。初步实现了“三生”(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环境好,产业支撑集体强,乡风文明农民富的目标。[3](图1、图2)

2.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和有效手段。农业生产方面当地推广建设智慧农场,每个农场约有十亩地,结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旅游服务,每个智慧农场都是包含着一二三产业的小单元,每个农场聘请一位专门的管理员,以基本收入加绩效提成的方式,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农场之间也分为不同的主题,整个园区不同主题农场达50个,各具特色。同时农场也作为实践教育课堂使用。

智慧农场的建设与推广,使土地趋于集中,更有利于农业种植的规模化,科学化。每个农场相对独立,有利于进行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当地传统的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并且引导农户发展林农、林药、林菌等多种间作模式。当地政府大力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以外来投资为引导,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

3.发展特色产业、三产结合

当地依托千亩玫瑰园,结合旅游业建立当地特色产业,从玫瑰种植到后期加工,实现种类丰富的特色体验。游客可以亲临玫瑰种植园,欣赏千亩玫瑰的宜人风光,了解玫瑰的相关知识,参与体验玫瑰种植和加工过程。

图4 、基地一期内部效果

图5 、住宿区域内部

图6 、设计效果图

当地的智慧农场,种植蓝莓、大马士革玫瑰,出产水稻、红薯、玉米和各类蔬菜,作为当地的第一产业;玫瑰种植延伸出园艺活动,花朵可以生产果酱,花瓣可以生产精油等,这些后期加工作为第二产业;创意生活的营造与体验,休闲旅游,特色民宿,集成了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三产发展的基础上三鑫村还建设了石舍学校,带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4.引入人才、创新驱动产业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地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平台实现集约化模块化,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并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创新的首要条件是人才的引入,通过当地玫瑰产业的发展,许多外来人才被吸引回乡村,成为“新农人”。高素质人才的引入进一步支援了乡村建设。他们不断探索现代城市文明与自然村落相结合的生活体验,依托当地资源,引入了一系列诸如度假民宿、学习实践基地和老年疗养等项目。并且导入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体系,产生的新项目进一步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三)凤溪玫瑰教育研学基地设计

该项目的发展思路,是依托凤溪玫瑰,发展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育。选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南部三鑫村,基地南侧依山,西北侧与小源溪相邻,东北侧是柴雅线公路。地处三山夹谷、两溪交汇的小河谷平原。交通便捷,毗邻G25高速,距离即将建成的桐庐高铁站8公里,距杭州市区70公里。(图3)

1.玫瑰教育研学基地一期

一期项目,从外部看像三个巨型的温室,十分吸引眼球。功能分别作为接待中心、创意中心和美食中心,分别命名为爱壳、美壳和谷壳。

建筑内部的空间也十分新颖,建筑中央是一座盘旋而上的木质楼梯,连接着可供停留休憩的平台,正上方是圆形天窗,光线顺着弧形屋顶洒下,既美观又节能。爬藤植物沿着支撑平台和楼梯的木架缠绕生长,加上周围种植的花木,使人如同置身原始树林,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一期周围有零星几栋民俗,但未成规模,其建造依然延续了原始自然的风格。以木质材料为主,内部空间温馨而又舒适。(图4、图5)

2.玫瑰教育研学基地二期

二期定位主要是以研学为主,结合玫瑰的栽培、加工产业、酒店住宿,形成整体性的玫瑰主题体验区。具体布局是将创意中心(红色区域)与种植体验单元(绿色区域)结合,让游客体验玫瑰种植过程,之后了解玫瑰的后期加工,自己进行创意制作,包括制作玫瑰鲜花饼、玫瑰酒、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护手霜等项目。同时这些作为参观和研学的项目,也可以形成文创产业,通过品牌的营造,将产品对外销售。蓝色部分是教学部分,家长和孩子将有机会在这里了解关于田园耕作的趣味知识,是进行教学和亲子互动的主要场所。临近小源溪的部分是住宿部分(黄色区域),面向小源溪,有最佳的景观朝向,游客亦可以枕溪而眠。部分房间底层架空,更有利于自然通风。(图6、图7)

方案提取三鑫村古村落的形成肌理,以巷道为脉络串联整体建筑。街巷作为村落的主要交通结构,是人与人发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我们在组织建筑空间的同时,在形式上和设计上对巷加以强调,意在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不期而遇,实现更多的交往可能。“相遇”的概念同时也呼应了当地的玫瑰产业,作为浪漫象征的玫瑰,通过建筑内交错连接的巷道和穿插其间的景观节点,意在创造浪漫的邂逅。

同时巷道也是节能技术的依托。通过形成遮阳通风的窄通道、使用蓄冷墙,并借鉴“江南坎儿井”的概念,在巷道下引入水系,从而形成“冷巷”。建筑内形成热压差,促进建筑的自然通风,实现太阳能的被动利用。建筑屋顶设置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为建筑提供热水和电力,以实现太阳能的主动利用。同时建筑采用屋顶种植,建立雨水收集系统,进一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一系列技术的采用,符合当地所处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建筑材料上,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如夯土墙、杭灰石墙、抹泥墙等等,就地取材,保持当地特色。(图8、图9)

项目在功能上,将玫瑰及农产品的种植,玫瑰相关产品的深加工,结合实践教育、特色体验,实现三产融合,有机共生。形式和建造上尊重当地的地域性。

建筑节能策略的采用,期望能探索出适合当地的绿色可持续的建筑营造模式,从而提高村民的居住质量。

四、乡村振兴导向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策略

(一)发掘农家院落价值,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

图7 、基地功能分析

图8 、内部巷道效果图

图9 、村落内部巷道

农家院落是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结构要素,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适应长期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价值;体现农民日常生活模式、文化习俗得以传承的生活价值;体现房屋“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和农民生产与生活之间有机循环的生态价值。无论是乡村的产业兴旺,还是乡风文明,或生态宜居,这些发展立足于乡村院落才会事半功倍。

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农家院落或宅基地的基本情况,不能盲目地改建、拆除。应当结合当地风貌、建造材料、建造技术等进行建设。对于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要予以保留修缮。从而避免建筑层面的同质化,防止当地特色的流失。

(二)建设“文化+”的发展模式

文化的振兴对于乡村振兴尤为重要。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底蕴深厚,保存与复兴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脉是振兴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将新的产业融入乡村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打造与当地契合的具有文化创意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发展模式,即是以文化为核心,将其融入建筑、旅游、信息、生态建设、养生康体等附加产业,兼顾文化的保存与创新、兼顾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依托村域人文资源、乡村建筑群落、文化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珍等载体弘扬乡村文化。通过再创新,让广大村民意识到、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文化+”的发展实践所产生的多重效益,增强其对当地乡村文化价值内涵的认识与认同,将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三)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考核制度

目前,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主要形式是以企业牵头,农民合作入股,村镇政府合作引导的模式进行建设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尚属新鲜事物,虽然已有概念,但实际操作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企业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与现有政策冲突,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进行引导和监督,对于有潜力的项目,适当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要及时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使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有迹可循。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各地的建设都存在考核制度松紧不一,制度不全等问题。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全新建造一个乡村,而是在延续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故在完善建设、验收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三鑫村当地特色文化或传统习俗及时调整制定个性化的考核制度,并建立退出机制,进行动态化管理,让那些跟风盲目建设、特色挖掘不深入、同质性严重及管理经营不善的项目理性地被淘汰,保证考核机制的公平性,有效性。

五、结语

虽然学术界对田园综合体这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产品研究热情高涨,但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关“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研究呈现出量少、深度不够等现象,且各地在建设中出现了诸如特色产业选取忽视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盲目造镇、田园综合体营造缺乏文化特色等问题。在矫正现存问题的同时可从深入发掘农家院落价值、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考核监管制度及建设“文化+”发展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综合体设计营造。

猜你喜欢

综合体田园玫瑰
没跪 玫瑰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玫瑰飘香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刺玫瑰
刺玫瑰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