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9-06-27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贺俊波刘华东陈科奇刘峰陈瑞绵董少红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贺俊波 刘华东 陈科奇 刘峰 陈瑞绵 董少红
冠心病是人体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后导致心肌缺氧与缺血,甚至坏死的常见心血管疾病[1]。目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即通过治疗改善患者心肌局部血流,避免血管再狭窄,在治疗后服用抗凝与抗血小板等药物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生[2]。同型半胱氨酸作为一种独立心血管危险因素,因其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与病情的进展具有密切关系,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开始成为临床上冠心病患者的新型手段,并且取得显著进展。基于此,我院在冠心病患者中主要应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疗法,并分析该疗法对患者血清Hcy与炎性因子等指标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龄55~75岁,病程1~3年。纳入标准:(1) 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并且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佂;(2) 均为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1) 合并甲状腺疾病与肾病综合征等可对代谢造成影响的疾病患者;(2) 合并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3) 此次研究治疗药物禁忌症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将单一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每组150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治疗方法
两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等;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应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进行治疗,即在治疗结束,指导患者服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与叶酸,剂量分别为10 mg、400 mg与1 mg,连续服用6个月。
三、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半年后取患者3 ml外周静脉血测量如下指标水平:(1) 血清Hcy:方法为化学发光法,使用北京九强公司提供的Hcy测定试剂盒进行测定;(2) 炎症因子:其中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ⅠL-6)与降钙素原(PCT),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使用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 健康苑医药零售有限公司)、白介素(ⅠL-6 )ELⅠSA检测试剂盒(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降钙素原(PCT)检测试剂盒(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检测;(3) N末端脑钠肽前体:方法为胶体金法,使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四、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行 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二、两组血清Hcy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幅更明显(P<0.05),见表2。
三、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CRP、ⅠL-6及PCT均比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降幅更明显(P<0.05),见表3。
四、两组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幅更明显(P<0.05),见表4。
表1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治疗前、后比较(μmol/L,±s)
表2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治疗前、后比较(μmol/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t值 P值对照组 150 15.87±1.30 14.63±1.05 3.35 <0.05观察组 150 15.80±1.45 12.01±1.37 5.49 <0.05 t值 - 0.63 6.21 — —P值 - >0.05 <0.05 — —
表3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比较(±s )
表3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比较(±s )
组别 例数 CRP (mg/L) IL-6 (μg/L) PCT (ng/L)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 150 76.16±8.12 67.94±6.13 96.69±10.47 82.14±7.23 26.48±3.57 21.68±3.04观察组 150 77.59±8.16 39.86±6.34 97.82±9.26 61.48±8.64 27.65±4.71 15.66±4.27 t值 — 0.47 6.52 0.59 8.16 0.62 9.26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4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g/mL,±s )
表4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g/mL,±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t值 P值对照组 150 359.60±80.24 315.25±55.97 21.45 <0.05观察组 150 359.16±80.31 104.83±16.45 28.63 <0.05 t值 — 0.64 15.97 — —P值 — >0.05 <0.05 — —
讨 论
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发现,血清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关系密切,在患者血清Hcy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内皮细胞将会随之受损致使内皮功能出现障碍与损伤[3],并且此时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及分泌失衡,可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形成粥样斑块,血小板大量聚集后将会形成血栓,进而对内皮细胞的抗血栓能力造成影响,最终引发冠心病[4-5]。此外,临床上一致认为Hcy在冠心病患者发病过程中的机制主要体现如下几点:(1) Hcy可对血管内皮细胞DNA的表达过程造成影响,进而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损伤;(2) Hcy在激活蛋白激酶C的过程中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大量增殖进行刺激;(3) 可加快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以及斑块钙化的速度;(4) 在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同时可对抗凝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在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促进血栓形成[6-7]。景月月等[8]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6个月,若是血清Hcy水平得不到抑制持续呈上升趋势,很有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情况,并且患者CRP水平可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升高,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可能性则越大,需要临床予以患者治疗后各项情况高度关注。以往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为避免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临床通常予以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的再次狭窄发生率,但长期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在预防心血管事件上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而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主要包括维生素B6、B12与叶酸等药物,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炎症因子与NT-proBN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降幅更明显(P<0.05)。说明观察组接受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优于单一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与王丽娟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Kojoglanian等[10]研究指出,冠心病PCⅠ后6个月内,如果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升高,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就会增加。而炎症因子中的ⅠL-6作为一种重要促炎因子,可对PCT、CRP两项指标水平的持续上升发挥诱导作用[11]。PCT是人体在真菌、细菌等感染以及病理状态中出现的炎性因子,有助于临床根据患者的PCT检测水平对其全身炎症反应活跃程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表明患者的炎性反应已得到改善,而NT-proBNP作为评价人体心功能的主要指标,由于缺氧、缺血等因素均会对NT-proBNP的分泌造成影响,因此该指标水平的升高可反映出心功能受损的程度[12],分析研究结果可见,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功能提供保护作用,避免患者心肌持续缺氧、缺血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可为患者心肌功能提供保护,并且有助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