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的关系研究
2019-06-27林力里
林力里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州,35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气道气流受限的影响,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引起躯体不适。由于病情经常在夜间发作,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入眠。病情危急、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同样会影响其睡眠,而噪声、灯光、温度变化也是干扰患者休息的主要因素[1]。另外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下降,会对疾病的治疗恢复产生负面的影响,容易加剧其呼吸道不适症状,不利于肺功能的恢复。了解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2]。本研究探讨了10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与肺功能之间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观察组(急性加重期,n=56)和对照组(稳定期,n=52)。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59.12±5.38)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为51~80岁,平均年龄(60.62±5.71)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肺功能检查 参考《慢阻肺诊断、治疗和预防全球倡议》(GOLD 2018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稳定期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鉴别,并对其FEV1、FEV1/FVC以及PEF等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参考其检测结果。比较2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上的差异。
1.2.2 睡眠质量调查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量表,根据患者的自测结果,统计其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应答计分,用于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2组患者在PSQI评分上的差异。
1.2.3 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调查 采用(SAS)评分和(SF-36)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稳定期患者在FEV1、FEV1/FVC以及PEF等肺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的身心状态、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稳定期患者在心理状态(SAS)评分、生命质量(SF-36)评分和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SAS、SF-36及PSQ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经常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主要与疾病引发的呼吸困难症状有关。而机械通气所产生的不适症状,也会导致睡眠障碍。由于睡眠不足,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容易形成精神衰弱,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导致其身心状态及生命质量的下降,更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康复[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睡眠情况,是判断治疗恢复效果的重要依据。而受到病情频繁发作的影响,患者入睡较为困难,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而在疾病的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肺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病情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其睡眠质量也会得到良好的提升[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质量比急性加重期患者更好,急性期患者的睡眠质量比稳定期患者更差,焦虑状态更为严重。由此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与睡眠质量存在密切的联系,另外生命质量SF-36评分越高,其肺功能指标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睡眠状况,其睡眠质量的改善,对于患者肺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患者肺功能的良好恢复,患者的睡眠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采取抗炎、支气管扩张等治疗方法,解除气道通气受限,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促进其呼吸功能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睡眠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干扰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展开心理疏导工作,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能够以轻松、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避免影响其睡眠。患者不宜勉强入睡,而是通过阅读杂志报刊、听音乐等方式来进行放松,帮助其顺利入眠。必要时可利用具有安神、催眠功效的治疗效果,但需要严格控制药用剂量,避免产生依赖性。睡眠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其肺功能恢复效果。而肺功能的良好恢复,则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说明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帮助患者快速、良好的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