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禽的早期饲喂真的有必要且有益吗
2019-06-26许胜前
许胜前
摘 要:禽类胚胎或雏禽的发育有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分别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及生物学需求。禽的胚胎要么发育成晚成雏禽,要么发育成早成雏禽。每种雏禽都有自己特定的、对出雏后存活所必要的一系列需求。
关键词:雏禽;早期饲喂;晚成雏鸡;早成雏鸡
中图分类号:S815.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5-0052-03
比较两种孵化和发育策略,晚成雏禽在孵化后会经历大量的“胚胎生长和发育”过程,因此亲本禽需要哺育这些柔弱的雏禽;而早成雏禽在孵化期间经历其“胚胎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更重要的部分,以便它们为出雏做好准备。
1 晚成雏禽
晚成发育类型常见于树上营巢的栖息型禽类,如鸣禽、鸽子以及猛禽等。刚出雏的幼禽柔弱无毛、睁不开眼睛甚至无力抬头。年幼的晚成雏禽在短时间内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它们非常依赖亲本禽的保暖和育雏。
此外,在雏禽离巢开始独立生活之前,亲本禽(通常父母均包括在内)对新生雏禽的喂养和照顾十分必要。晚成发育禽会在几天内产一窝蛋,并且通常会在所有蛋都产出之前就开始抱孵,这导致雏禽在不同的时间出雏(时间通常在几天内)。
新孵出的幼禽会待在受保护的巢穴里,避免受到大多数天敌(食肉动物)的伤害,并由亲本禽单独喂养。由于这些雏禽是在几天内出雏的,彼此之间会有明显的体型差异。最后出雏的个体以及一窝中最小的个体通常因为面临体型较大同胞形成的食物和空间竞争而死亡。亲本禽会哺育和照顾活下来的个体,直到它们都充分发育成熟后离开巢穴。
2 早成雏禽
早成发育类型常见于地面栖居和地面营巢的禽类,如鸡、火鸡、鸭、雉鸡等。早成雏禽出雏时就带有保暖的覆盖物(绒毛,译注),因此能够维持正常体温。雏禽眼睛是睁开的且不依赖亲本禽给它们带回食物,它们在出雏后几小时就能行走。
母禽会在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内(这取决于窝蛋的大小)产下一窝蛋。但是,母禽会在所有蛋都产出后才开始抱孵,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持较短的出雏期,因为刚出雏的幼禽需要在母亲的护卫下走出巢穴寻找食物。
为了保证这些早成雏禽一起出雏并一起离巢,有一些生物机制可以辅助完成任务。首先,在出雏前的几小时内,早成雏禽会进行一种称为“敲击”的活动,通过这种敲击活动,雏禽能够在壳内相互交流以完成同步出雏。
其次,与孵化晚成雏禽的种蛋相比,孵化早成雏禽的种蛋中含有更高比例的蛋黄(约25%对40%)。这样可以让雏禽在出雏后留在巢中,等待其他雏禽出雏,然后一同离开巢穴。自然赋予雏禽的这种天性使它们在出雏后能利用这些蛋黄达到出雏后同步采食。
如果最早出雏的幼禽试图在没有母禽或禽群的情况下寻找食物,它们可能会因为没有母禽的保护而遭受天敌捕食。这就是自然的目的,所有雏禽都能在同一时间开始进食,最早出雏的幼禽利用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努力使早期的喂养过程同步化。
3 商用初生雏鸡的饲喂
考虑到自然的设计和意图,雏鸡出雏后立即饲喂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有益吗?在家禽生产系统的几乎每个方面,均匀性是成功的关键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均匀度不理想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孵化场、育雏舍以及加工厂等。众所周知且大家都接受是,雏鸡群从一开始就不均匀肯定会出问题,要么(因鸡群不均匀)不能作为父母代后备种鸡,要么不能作为肉用鸡上市。
已经证明后备种鸡均匀度好会使它们在种鸡舍表现更好、生产性能更高。青年种鸡更均匀就会在饲养期间“提供公平的竞争”,这使得鸡在竞争诸如食物、水和空间等资源时更加公平。
后备种鸡饲养时控制其饲料采食量和光照时间,可促使大多数个体以均匀的速度成熟,同时对光刺激做出反应,从而同时开始产蛋。
已证明如果种鸡舍内的群体均匀,种蛋大小的均匀性会改善,种蛋产量和肉鸡群体的性能会提高。
种蛋大小均匀,产生的雏鸡大小也匀称。进雏时肉雏鸡越均匀,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越好。几乎每个孵化场经理都希望尽可能获得大小均匀的种蛋,同样几乎每个肉鸡场经理或饲养员都喜欢来自年龄相近种鸡(的种蛋所孵出)的雏鸡,这样进雏时雏鸡的均匀性就会得到改善。
进雏时雏鸡如果是来自年龄变化较大的父母代种鸡或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鸡,雏鸡个体往往会有较大差别,通常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会变差。
4 早饲方案
各种早饲方案中涉及的许多相关因素都需要讨论。
研究表明,与来自同一批出雏且在进雏后立即提供饲料的雏鸡相比,将饲料撤除(即进雏后不立即饲喂,译注),雏鸡的生长曲线会延迟。
在出雏后有一段时間不给予饲料的雏鸡永远赶不上那些同时出雏,但立即给予饲料的雏鸡,因此需要花费一天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期望的上市体重。从来不会有人建议这样做,即故意将出雏雏鸡安置在同一肉鸡舍却间隔一天或几天后分批分别饲喂,因为这最终会对群体均匀度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生长速度,肉鸡也会以相差一天或几天的间隔送到加工厂。
另外,安置在肉鸡舍、没有饲喂的雏鸡在第一次看到食物时就必须与已经采食、饮水一段时间的雏鸡进行竞争。
这会加剧竞争并且也是对均匀度产生不利影响的另一个可能原因,因为经过一段时间饲喂的雏鸡会更加活跃并围绕在寻找食物的雏鸡周围。
难道有生产人员会先安置一群新生雏鸡、给予饲料和饮水,然后再间隔36 h在同一鸡舍安置另一批新生雏鸡,让后安置的雏鸡与年龄较大(较早安置)的雏鸡竞争食物和饮水吗?
几乎所有人都会拒绝这样做。这种做法将会从一开始就使鸡舍内鸡群均匀度降低,最终导致最后安置的雏鸡在体重和饲料消耗上赶不上其他雏鸡。
从本质上讲,这就是雏鸡在刚出雏时马上饲喂(即进行早饲,译注)会发生的情况,雏鸡彼此间相比,它们都是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开始饲喂的。在后备种鸡场,如果鸡只以按每只鸡自己的节奏进行饲喂与光照管理的方式饲养,最终的结果将是(群体)均匀度极差、同时种鸡生产性能及(种蛋孵出的)后代性能也不会好。
如果让每只初生肉雏鸡一出雏就采食饲料,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即均匀性差。
5 总结
早成雏禽的天性和生物学特性是为了让雏禽作为一个整体获得理想成活率而设计的,最先出雏的雏禽会利用它们的蛋黄储备等待所有雏禽同时开始采食饲料。这是早成雏禽生长和发育的自然过程。
尽管雏鸡在出雏后立即采食饲料可能对个体有益,但雏鸡群的生长发育和均匀性可能受到影响。
当前正在研究使用可以控制的孵化机全面了解早饲方案,研究会比较同时出雏的雏鸡在早饲或在相同时间同时开始饲喂整个群体情况下的存活率、生长情况和均匀度。一旦这些研究得出结论,科学的结论将会支持最佳的饲养程序。□□
原题名:Is the early feeding of chicks really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英文)
原作者:Keith Bramwell博士(Jamesway孵化器公司高级技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