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永坦:“海防长城”铸造者

2019-06-26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哈工大雷达体制

真正考验一个人的不仅是逆境,还有顺境。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了两次,“双院士”头衔也早早拿到了,中国的新体制雷达已经领先世界,刘永坦却从来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他第三次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

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他就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2019年1月8日,刘永坦再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

刘永坦带领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究竟新在哪儿?他介绍,这款雷达不仅能够“看”得更远,还能有效排除杂波干扰,发现超低空目标,对于对海远程预警来说至关重要。为了这个“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

碧血丹心图自强

1936年12月,刘永坦在南京出生。第二年便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武汉、宜昌、重庆……刘永坦回忆说,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让他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理解。

“永坦”是家人对他的祝愿,更代表着国人对国家的期许。刘永坦坚信,科技可以兴国,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大。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的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短暂的两年时光,他毫不懈怠,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年轻的他走上了大学讲台,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一名科技工作者。

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刘永坦来进修之前,这里仅接收过少量的中国留学生并且他们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了解情况之后,刘永坦心里不是滋味。因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铆足劲去学。他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壮士归来获突破

在刘永坦的努力下,他的工作能力获得了导师谢尔曼的认可。在一个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项目中,他独自完成了其中的信号处理机工程系统。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体制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这样的雷达,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毅然回国的刘永坦带回了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然而,建设新体制雷达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异想天开。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此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原因,最终未获成果。

面对重重困难和质疑,刘永坦始终坚信:新体制雷达一定能做出来,只是时间和实践的问题。

1983年,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刘永坦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得到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的认可。

新体制雷达不同于以往的微波雷达,就连当时航天工业部的专家们在论证时也低估了其工程化的难度。进行雷达研制,研究人员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现场做试验。外场试验期间,刘永坦和团队成员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临到除夕前几天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短短几天之后又得返回试驗现场。

雷达调试初期,系统死机频频出现。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再加上发射、接收、信号处理、显示等诸多设备,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不能给科研留死角。”刘永坦率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的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1990年4月3日,对于刘永坦和团队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团队所有成员都流泪了,这是成功后的狂喜,也是多年压力的释放。

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当时,身边很多人劝他功成名就、见好就收,但刘永坦却说:“这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科研成果如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一定要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走向海洋。”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随后的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刘永坦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再加上各个场域环境差异巨大,新体制雷达的“落地之旅”格外艰难。

“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雷达就没有生命。”刘永坦说,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干扰是最大的难题。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它不仅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雷达发展的诸多难题,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刘永坦认为,一定要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国防才能更安全。

学为人师育群星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刘永坦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又讲授了五六门新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程,近300个学时。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刘永坦培养的学生都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科研和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重大科研课题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是科研中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从2001年开始,刘永坦着力进行梯队建设,将接力棒传递到年轻人手中。如今,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中的一支“铁军”。此次获奖,他坦言道:“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刘永坦一干就是40年。不以困难为断点,不以成就为终点,这种科研精神对后辈来说是激励,更是向导。”提起刘永坦,哈工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如此评价。如他所言,刚领完奖,这位“80后”老院士又许下了新的愿望,继续带领团队向小型化雷达进军,让技术造价更低,让功能性能更优,更好地保卫祖国海疆。

猜你喜欢

哈工大雷达体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隐形飞机哪里躲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经典来信
班上的“小雷达”
能分身的雷达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蒙住雷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