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6-26荆树峰
荆树峰
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 不论从事哪科的教学,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竖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造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际中,往往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应该是各科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下面浅显地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深入挖掘好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语文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情感主题,这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三层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只重视第一、二层目标,而忽略第三层目标。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认真达成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树立高尚情操至关重要。举个例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通过教学要达成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渴望认识家乡的德育目标。就像这样,语文课本单元不同,主题不同,其中的人文因素自然不一样。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把握每个单元、每篇文章的人文内涵,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学了做人。
二、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上来说,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做到潜移默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巧妙地做好教学设计,把德育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德育不能独立、外化于教学内容,应该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提升,是教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有机融合。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成功。
三、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注意策略性,切忌牵强附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德育侧重点,不能牵强硬靠,无中生有。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有感情色彩,语文老师务必根据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德育教育,要把握渗透的可行性,但同时不要喧宾夺主,不能因为进行德育,而冲淡了语文的本色和主体,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道德与法治课。语文教学是主,德育是宾,不可主次不分。同时还应该注意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不只局限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的朗诵活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过深、过于抽象,不可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行之有效,不会搭建空中楼阁,也才能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双丰收的目的。小学低学段应更侧重潜移默化的渗透,不需拔高,到了小学高学段以后,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毕竟德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果脱离学生的接受实际,学生接受有难度,就不会有效果,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接受意识,德育教育才有效果、有价值。德育教育不要变成老师的泛泛而谈,不要变成大而空的说教。只有这样不仅让语文课的德育有效果,同时也自然会增加语文课堂的魅力。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知识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老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及时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追求完美的语文课堂,也只有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