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守望
2019-06-26袁传宝
袁传宝
1
下午,宋凌远没有课,头一天他就向系主任请假,今天要回老家一趟。再过两天就是清明节了,身在外地的宋凌远要赶回家乡给母亲扫墓。
系主任是宋凌远的高中同学,两人在家乡浦城高中读书,毕业后又一同考取了苏城大学,又一同留在苏城一所有名气的大学任教。苏城距离浦城二百多公里,在交通日益发达、通信触手可及的今天,不算远,无论坐动车,还是开汽车,只需小半天时间就到。但是,宋凌远很忙,他在大学教授中国古代小说。他平时除了上课,还要辅导研究生,由于专业性强,文学功底深厚,几年来请他到外地讲学的单位较多。除此,宋凌远还有个人的写作任务,出版社编辑的约稿让他难以推脱。
每年,宋凌远回家乡浦城的次数并不多,除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必要的节日外,就是母亲的忌日了。
系主任知道宋凌远的家庭情况,很是理解:“清明扫墓,该回去。”他又问,“火车票买了吗?”
宋凌远告诉系主任,准备开车回去。
系主任叮嘱他:“路上小心,到服务区要休息一下。”末了,又说,“代我向老爷子问好。”
自打春节返乡,已经两个月没有见到父亲了。宋凌远每周都要打电话回去问问情况,父亲都说身体很好,不要挂念。虽说如此,但是宋凌远知道,父亲老了,难免有所不便,而父亲又总不愿意让儿子烦心。电话中说很好,其实未必。
这次回浦城,宋凌远本打算带着妻子儿子一道。只是最近,妻子陈慧所在的医院病人多,人手不够,没办法请假。儿子正读初三,眼下又在紧张地复习。
因此,今年的回乡,宋凌远独自一人。
出了苏城,沿着高速一路向西,三个小时的路程,路上车流熙熙,倒也不觉得寂寞。
出了省城,就到了浦城。
清明时节雨纷纷,说得不假。刚才路上还是天气晴朗,到了浦城,却只见阴云漫天,四宇茫茫。车窗外,树枝摇动,尘土飞扬,卷着路边的各色废弃物,在空中飘散。不一会儿,雨落下来,噼里啪啦打在玻璃上,溅起片片水花。
宋凌远皱皱眉头,到家的路还有几十公里。他原想早早到家,然而,天公不作美。下了由浦城到失姬镇的道路,顺着石子路向前。道路一下子变得狭窄紧凑,弯弯曲曲的乡间道路很不平坦,坑坑洼洼的路面积满了雨水。
车窗外的风景扑面而来,熟悉而又陌生。蜿蜒向上,路左边是一块块麦地,绿油油的麦苗在雨中迎风摇曳。路右边则是连绵起伏的丘陵。稀稀疏疏的房屋散落于路两旁,在雨中,孤寂地静默着,恍如隔世老人。
宋凌远的老家距离崎岖石子路还有百十米。雨中泥泞的土路上,汽车艰难地蠕行。雨刮器张开瘦弱的双臂,仍旧刮不走宋凌远心中的压抑。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啊。宋凌远想着。
天边的流云如潮一般涌动,聚集在乡村的上空,挤压着老树。
到了。宋凌远重重地舒了一口气。远远的,低矮的围墙,低矮的院门,孤独地伫立着。院门边,一位头发斑白、瘦骨嶙峋的老人,倚着院门。
是父亲!宋凌远心中一阵莫名的喜悅。多日未归,父亲身体还好吗?家中最近有什么事吗?宋凌远急于知晓。久别的期盼在心中荡漾。
宋凌远推开车门,一阵清冷的风迎面扑来,有些不适应。他刚要下车,却听见父亲的声音:“凌远,别急。我拿雨鞋给你。”说罢,老人转过身子,急急地进屋。
宋凌远坐在车内,看见父亲匆忙的身影。由于年龄大,父亲的背影略显蹒跚。
“爹,别拿。我自己走。”没等宋凌远说完,父亲的背影已经隐没在院门深处。
宋凌远想了想,还是下了车。脚一踏进泥地,就深深地陷在泥泞中。他拔起鞋子,一步一步地慢慢走,尽管很慢,还是溅起了水花,两个裤管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泥水。
没走十来步,父亲拿着雨鞋,边走边用手擦着雨鞋上的浮灰。看到儿子,有点不高兴:“不是叫你不要下车吗?”
宋凌远笑笑,说:“不要紧,鞋子脏了,擦擦就行。”
父亲说:“好端端的皮鞋,脏了就穿不出样子了。”
父亲进了家门,宋凌远将带来的香烟、白酒等一股脑儿放在堂屋的桌子上。
父亲看着说:“不是让你别带吗?我这儿也有烟酒,再说你的钱也不多。”
宋凌远说:“不要紧,都是朋友送的。”
“你一个普通教师,虽说是在大学,那点工资我还是知道的。再说,你一介文人,对别人又没有多少可利用的,哪来的朋友送的?”
宋凌远一时语塞,他笑了笑,没有说话。
“下次别带了。知道吗?”
“知道了,下次一定不带。行了吧,爹。”
春天的黄昏,在连绵细雨中悄然来临。风虽小了些,仍有一丝寒意。暮霭沉沉,天地苍茫。夜徐徐拉开了黑色的幕布。
宋凌远看看手表,接近六点。他掏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好半天,才听见妻子的声音传来。宋凌远知道妻子的事情多,简单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声音,还有缕缕油烟味。宋凌远走进厨房,父亲站在灶具旁炒着菜。灶台上,陈旧的电饭锅冒着热气,还有咸菜的味道。
宋凌远知道父亲一辈子不会做饭。母亲在世的时候,都是在母亲的指挥下,父亲淘米洗菜。母亲做饭炒菜的时候,父亲则站在一旁,陪着母亲,偶尔拿些油盐酱醋,还常常出错。每逢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略带揶揄地笑话父亲:“我说宋志瑜啊宋志瑜,油盐酱醋放在固定的地方。说了多少次,总是弄错。真不知道你这个书呆子怎么搞的,那么多蝌蚪文字都能分清,简单的油盐酱醋却能弄错!”
这种情况,宋凌远打记事起,就司空见惯,耳熟能详。
每逢母亲说父亲的时候,宋志瑜总是涨红了脸:“李晓芳,你能不能声音低一些,孩子们听见多不好!”
宋志瑜是宋凌远的父亲,李晓芳是宋凌远的母亲。
李晓芳边炒菜边说话,头也不抬:“说你笨就是笨,孩子们听见有什么不好的!”
“不就是不会做饭炒菜吗?至于大呼小叫的吗?” 宋志瑜手足无措。
李晓芳眉毛一扬:“以后要是我死在你之前,看你怎么办?你啊,要不是我解救你,你哪有今天?说不定早就被王大红骂个狗血喷头了!”
宋志瑜受了打击:“王大红怎么了,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我和她再无瓜葛!你怎么总是拿这个说事?再说人家凭什么就一定不如你啦?”
“你看你看,一提起她,你就劲头十足。”李晓芳也生气了,“看来你心中还是有她的。”
说这话的时候,李晓芳总是用锅铲敲着锅盖,敲得咚咚直响。每当此时,宋凌远总要和姐姐妹妹跑过来。看见儿女,李晓芳噘噘嘴:“去去去,到外面玩去,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掺和。”
孩子们不说话,默默地走开。
宋凌远清楚地记得,在父母第一次斗嘴后,姐弟三人被母亲支走了。宋凌远偷偷地绕过厨房,蹑手躡脚地走到厨房外面的窗户下,想要偷听父母究竟说些什么话。窗户低矮,小小的宋凌远只得蹲下身体,侧起耳朵,仔细听着。
每逢这个时候,只听到烧锅的声音,缕缕白烟飘出窗外。好一阵的沉默后,只听见父亲低声地说:“好啦,说着玩的,又当真了。”
“说着玩,你骗谁啊?那你去找她啊!”母亲咬牙切齿地说。
“谁让你旧事重提的?说着说着就弄假成真了!”
“我是在考验你。看来你还是念念不忘王大红。看不上我,我长得没有她好看,也没有她有文化。”母亲怏怏不乐。
父亲连忙说:“没有的啦。我经过研究,觉得你是天下最好的老婆。”
宋凌远偷偷地直起身子,抬头看窗内。父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身体微微弯曲,高大的形体在矮矮的母亲旁边,总觉得低下一等。
这种情况每年都要演绎几回。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宋凌远乐此不疲。曾有一次,宋凌远抬头时不小心,一下子碰到了窗户外伸出来的水泥台面。疼得他“哎哟”直叫唤。宋志瑜和李晓芳才发现外面还有个小坏蛋在偷听。
夫妻俩的脸变得通红,连忙跑到外面。看见儿子低头揉着脑袋,李晓芳又羞又急,连忙摸着儿子的头:“儿啊,碰到哪里了,让妈看看。”
宋志瑜责怪道:“不是让你到外面去玩吗,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李晓芳边看儿子的受伤部位,边说:“这个时候,还说这些干嘛?”
宋志瑜看了看儿子的头,说:“幸好没破,就是有些红肿,估计问题不大。”
李晓芳揉揉儿子的头,宋凌远的脸上挂着泪珠。谁的孩子谁心疼。李晓芳安慰着:“儿子,晚上煮鸡蛋给你吃。”
那个时候,农村人家大都比较穷困,家家户户养些母鸡生蛋,用卖鸡蛋的钱换点油盐酱醋。所以,农村妇女都称鸡蛋为“鸡屁股银行”。平时,各家都舍不得吃鸡蛋,积聚起来,积少成多,再到集市上去卖。只有在家里来了亲戚、孩子的生日、过年过节这些时候,做母亲的才极其大方却又心疼不舍地翻看装着鸡蛋的箩筐,左挑右拣,找出最满意的鸡蛋。这种所谓的满意,其实就是个型较小、长相不规则的鸡蛋。这种鸡蛋,拿到失姬镇的集市上卖,要么没人理睬,要么降价出售。本来,母亲希望带一百个鸡蛋去卖,决不能带回家一个。那些样子不好的鸡蛋,母亲是不愿意降价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留在家里,到了重要的场合再使用。
所以,如今看来不足为奇的小小鸡蛋,在宋凌远小时候,在营养条件缺乏的孩子看来,还是值得垂涎三尺的。
宋凌远听到母亲的话,不再难过,他觉得自己的撞头还是值得的。既听到了父母的谈话,又有鸡蛋可吃。虽然小小年龄的宋凌远听不懂父母话的意思,也不明白鸡蛋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然而,拥有,就足够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的争吵与和解也在一页页的日历中翻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晚饭比较简单,宋志瑜的炒菜技术并不佳,他也知道自己的手艺差,略有歉意地对儿子说:“将就点吧。弄得不好。”
除了咸肉,就是咸菜。宋凌远的确不习惯,但他仍旧安慰父亲:“爹,你的技术比以前大有长进。”
宋志瑜笑着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吃咸菜,但是我打从年轻时就不会做饭。最近几年,我也尝试着学学,就是不见长进。看来是老了,不中用了。”
“别急,慢慢来,会好的。”宋凌远给父亲打气。他想:要是母亲还活着,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哪里用得着让父亲下厨。宋凌远心里重重地感叹。他望了父亲一眼,宋志瑜没有发现儿子一闪而过的伤感神情,边吃饭边说话。
饭后,宋凌远忙着收拾碗筷,宋志瑜说:“别急,我来,你开了好长时间的车,估计也累了。你歇歇,就两三个碗碟。”
宋凌远没让父亲动手。洗了碗碟,又仔细地清洗了锅台灶具。上次回来,他也清洗了一番。两个月过去,还是有不少油污黑灰。换了两盆热水,方才洗净。
宋凌远清洗的时候,宋志瑜抽着香烟,叙说着这事那事。
宋志瑜说:“凌远,你知道吗?上个月,村南头李家的接生婆过世了。”
宋凌远知道李家接生婆,母亲生他时难产,几度昏迷。就是这个接生婆,经验丰富,临阵不乱,又是掐人中,又是鼓劲,硬是把母子俩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对于宋家的救命恩人,宋家人格外敬重李家接生婆。
宋凌远略感意外:“哦,李家接生婆怎么死的?”
“老死的呗。都八十多岁了,寿命也真长。”宋志瑜说,“这个老太,好人做了一辈子,不知道接生过多少孩子。”
“是个好人。”宋凌远赞同父亲的话。
“李家老太孩子多,年轻时,她辛苦劳累,起早摸黑,为儿为女。等把孩子一个个养大成人,她就老了。”宋志瑜有些伤感。
“李家老太不是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吗?”宋凌远说。
“别说她的子女,说起来,村上的人都看不惯呢。”宋志瑜说,“三个儿子结婚分家,自顾自的。现在,大儿子、二儿子也都有了孙子、孙女,日子也天天见好。”
宋志瑜猛吸一口香烟,扔了烟蒂,用鞋子踩灭。烟雾从鼻孔里慢慢喷出,飘逸在厨房的空中。
“李家老太老了,不中用了,子女就嫌弃她了。儿子女儿的家境都好,可就是对老太太不怎么样。老太太一个人住,冷冷清清。儿子们离她不远,也很少来看她。除了过年过节,象征性地接老太太吃个团圆饭外,只在老太太生病的时候过来看看。”
宋凌远听着父亲的自言自语,他明白,父亲也在日渐衰老,平时少有人陪他说话,让父亲多说说话,或许也能宽慰父亲。宋志瑜又点燃一根香烟,青烟袅袅。
“上个月,老太太过世。几个儿女也请了乐队,吹拉弹唱,很是热闹。可是,人刚死去,尸骨未寒,三个儿子就为酒席钱发生矛盾,又是争吵,又是辱骂,也不顾及家里还有重要亲戚在场,真是丢人败兴。”
宋凌远问:“结果呢?”
“还有什么好结果!兄弟一场,缘分已尽。”宋志瑜有些气愤。父亲的话响在耳边,宋凌远却觉得自己像是犯了错的孩子,他低下头来沉思。
宋志瑜发现儿子不自然的神态,连忙说:“凌远,我是说说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还能有别的意思吗。宋凌远知道,父亲并非有言外之意,纯粹说说而已。宋凌远说:“爹,我知道。”
宋凌远心里很不是滋味,如同翻倒的五味瓶。他知道,老年人最见不得村里的老人死去,未免有一种树老叶枯、兔死狐悲之感。李家接生婆的情况,她的几个子女,和自己家有几多相似。父亲物伤其类之感,就不足为奇了。
宋凌远转移了话题:“爹,我们去堂屋坐坐,这儿有点冷。”
2
屋外已是一片黢黑,雨停了,风未住,只是略微小了。风吹过,屋外的桂花树叶沙沙作响,吹落了树上的雨点,无声地滴在衣服上。
堂屋收拾得较为齐整,物品不多,一张香案,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还有墙角的鞋架,摆放得整整齐齐,表明宋志瑜平时的勤劳与俭朴。堂屋左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黑白照片。黑色的相框内,母亲的面容依旧,还是十年前的模样。母亲一头齐耳的短发,眯着眼,凝视着家里的一切,嘴唇如有话要说。
宋凌远看着母亲的遗像,又回头看看父亲,思忖了一下,坐在母亲遗像的对面,他怕父亲看见遗像,又要增添伤心。而他,和父母面对面,可以和父亲说话,也可以看看母亲。
对于宋志瑜来说,每天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妻子,只要一回忆,就能想到妻子。一日夫妻百日恩。他的想法,孩子们不会懂的。
宋凌远问父亲:“上次带回来的香烟还有吗?家里的饼干等食品吃完了吗?”
宋志瑜说:“还有不少,不必再带。这些东西集上也有,用不着大老远带来。”
“嗯。”宋凌远答应着,“最近身体怎样?还咳嗽吗?”
“蛮好的,蛮好的。”宋志瑜回复儿子的话。说完,一阵咳嗽。
“你看,还说蛮好。香烟要少抽,注意身体。”宋凌远看着父亲。宋志瑜没看儿子的表情,一伸手,从桌子上又拿了一根香烟。宋凌远有些不快:“爹,这么咳嗽,还抽烟!我回来这段时间,你已经抽了三四根了。”
“习惯了,改不掉。好,好,我会少抽点的。”宋志瑜知道儿子是为他好,“凌远,你也要少抽烟,别学我。”
“爹,平常没有事的时候,多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和村子里的那些老头老太聊聊天,谈谈心。”
“那些人,死的死,老的老。不是一身毛病,就是一个人住,谈些什么?不能问他们的病,也不好问他们的儿女,免得他们伤心。”
“你也可以和比你小一些的人说话啊?”
“人老了,耳朵不中用了,年轻人的话一点儿也听不清楚,他们却说声音已经很高了。开始,他们还比较尊重我,问他们的话,有时也有耐心回答。渐渐地就躲着我了,估计是嫌我耳背,和我说话麻烦。”
“那你可以到失姬镇的集市上转转,买买东西,打打牌。”
“到镇上集市路远,不好走,我也很少去。再说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耳朵不好使,眼睛也不好。”
宋凌远理解父亲的情况:“不去也好,路上不安全,在家看看电视也好。”
宋志瑜叹了口气:“现在的电视节目看不懂,说话快,电视机里的文字又小。没意思。”
宋凌远不说话。父亲的生活如此单调枯燥,这要是换成自己,估计难以忍受。宋凌远倒有点同情父亲了。
宋志瑜说:“不要担心,我都习惯了。”顿了顿,又说,“云翔还好吧?学习压力大不大?”
云翔是宋凌远的独子,在苏城读初三。宋凌远说:“云翔很好,本来我也准备带他回来,只是功课紧,又要中考了,等考完试一定带他回来看看你。”
“孩子读书也不容易,平时多给他加强营养。身体好才能搞好學习。”
“我知道。平时,陈慧很注意云翔的营养搭配。她是医生,懂得多,你不要担心。”陈慧是宋凌远的妻子,是苏城一所医院的医生。
“嗯,云翔胆子小,性格内向。对他学习上的要求不能过于严格。尽力而为就行。”
“爹,你不知道,现在,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云翔所在的学校又是苏城数一数二的好学校,班上的学生家长都在暗中较量。”
“再较劲,也不能违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啊。”宋志瑜有些着急,“学习归学习,该玩的时候就不能束缚云翔。”
“我知道。我和陈慧也没有给云翔多施加压力。只是云翔自我要求高,成绩落后就急得很。每天都要看书,还买了不少辅导书。”
“天天看书学习,眼睛度数又深了吧?”
宋凌远没有说话,表示默认。
“告诉云翔一定要保护好眼睛,看累了,要休息一会儿,不要用眼疲劳。”
宋凌远答应着,心想:每天功课多,作业多,用眼怎么会不过度?云翔的视力又下降了。眼镜片一圈一圈的,像是道道深渊,深得不忍直视儿子的眼。但是,对父亲说这些,又有什么益处呢?徒然增添父亲的忧虑罢了。
“云翔常常提起你呢。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他还特地告诉我,让爷爷注意身体。”
“乖孙子,从小我就知道他是个有礼貌的孩子。那时候我和你娘带他,教他喊这个人,喊那个人。他记性好,以后一看见村上的人,老远就喊。有时候别人没听见,云翔就喊个不停,直到对方答应。村上的人都夸云翔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宋凌远结婚后,在苏城没有房子,住在陈慧单位的临时住所。夫妻俩辛苦工作,省吃俭用,总想在苏城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后来,陈慧怀了孩子。第二年,云翔呱呱坠地。宋凌远的母亲从浦城老家过来照顾坐月子的媳妇,照顾襁褓中的孙子。陈慧的父母住在苏城,离女儿的住处不远,也时常来看看女儿和外孙。陈慧单位的临时住所原本就地方小,很是拥挤。现在猛然加了几个人,住处更显其小了。挤在一起,转弯都得注意,唯恐碰到家具物品。拥挤程度可见一斑。
陈慧的父母多次告诉女儿,把云翔带到外婆家住,这样既解决了住屋拥挤的烦恼,在父母家又好有个照应。陈慧对宋凌远说了,宋凌远总是默不作声。
在宋凌远看来,自己一个男子汉,住在岳父母的屋子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岳父母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三代几口在一起,时间一长,难免有些局促。生活方式、思想性格不同,一定会产生矛盾。再说,妻子的弟弟也老大不小了,近来又谈了女朋友,以后住在一起,总是不妥。
陈慧见丈夫不吭声,也知道宋凌远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说出来也不是个事啊。
在母亲又一次的询问下,陈慧终于沉不住气了:“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你好歹说句话呀!”宋凌远摇了摇头,脸上呈现一种苦恼神情。陈慧说:“真是阴死阳活,死活不吭声。”
宋凌远说:“还用说吗,我不想住在你父母家。”
“只是临时过渡一下,以后我们有了房子,就搬出来。”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宋凌远说,“夫妻还有偶然吵闹的时候。和你父母、弟弟住一起,以后难免有意见分歧之处。到时候怎么处理?”
“我爸我妈也是为我们好,不要好心当作驴肝肺!”陈慧不高兴。
“我不是这个意思,要不,你和云翔去你父母那儿住。”
“你什么意思?我和云翔去,你不去,像什么样子!爸妈问起来,我怎么回答?”
“反正我是不想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儿虽小,比较自在。”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陈慧小声嘀咕。
“你要去就去,反正我不去。再说,我娘还在这里。我们都离开了,娘怎么办?她好不容易过来一趟,总不能让她马上就回浦城吧!”宋凌远突然发怒,提高了声音。
陈慧吓了一跳,平日温文尔雅、轻声细语的宋凌远头一次冲她发火。她刚想说话,婆婆抱着孙子从外面走进来,边走边说:“老远就听到你们在吵嘴,好好的日子,有什么吵的?”
宋凌远连忙解释:“娘,你听错了,我和陈慧没有吵嘴,只是说话声音高了些。”
“还没吵嘴?你当我耳朵不好使啊!”李晓芳说,“就是你,一点也不心疼人,老婆坐月子,见不得生气,服侍不好就会有月子病。月子病是很难治好的!”
陈慧见婆婆站在自己这边,心中一阵欣喜。她连忙抱过孩子给他喂奶。
“我说凌远啊,以后要好好对陈慧。你看,没有她,哪来我们宋家的好孙子。”
李晓芳说着儿子,眼光早已瞟向陈慧怀中的孙子。小家伙微微闭着小眼,肉乎乎的小脸,悠然的神态,正贪婪地吮吸乳汁。心满意足的模样,真惹人喜爱。
“凌远,其实陈慧还是挺好的,你看,人家长相好,脾气好,工作也好。你说,这些还不够好吗?”
“是是是,我知道。”宋凌远赔笑,然后又是狡黠一笑,“娘,你也不要总说她好,她也有不对的时候。我可是你的亲生儿子呢。”
“说你不好,你就是不好。”李晓芳说。她使劲朝宋凌远使了个眼色。
宋凌远知道,娘是在打圆场。做父母的谁不希望儿子儿媳和和气气呢。有了矛盾,懂得教育的父母只会教训自己的儿子。再说,儿子是娘身上的一块肉,打了骂了,揉揉就好了。
李晓芳说:“今后,你们好好过日子,有问题慢慢解决,没有过不去的坎。知道吗?”
陈慧也知道婆婆的话是针对她和宋凌远说的。虽说婆婆是一个乡下妇女,大字不识几个。说起一番话来还是蛮有道理的。既然婆婆当着她的面教育儿子,不管真情假意,也算是给她的面子。这种情况,人不能蹬鼻子上脸。因此,陈慧点头表示知道。
3
父子俩说着话,不经意间,堂屋里的自鸣钟“当当”敲响。宋凌远看看钟,九点了。
宋志瑜说:“你累了吧,早点休息。”
宋凌远知道父亲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睡得都比较早,最多看看电视上的新闻就上床睡了。
宋凌远的确有点累,但也不想这么早就睡觉。往常九点钟的时候,他不是上网就是看书写作,总要到十一点左右才休息。但宋凌远听从父亲的话,他知道父亲是在关心自己。父子俩洗漱完毕,各自睡下。宋志瑜睡东屋,宋凌远睡西屋。
屋内一片漆黑。夜像一张网撒在宋凌远身上。屋外,没有雨,风悠悠地吹。偶尔听到树枝的摇动声,还有不知名的声音,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宋凌远睁着眼,睡不着。也许是认床不习惯,也许是心事重重,反正是睡不着。眼前暗黑一片。夜幕笼罩了房屋,笼罩了屋内的一切,笼罩了宋凌远。
闭了眼,能听见父亲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声音。三间房屋,每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独立的。两道墙壁没有到顶,上面是空的,所以三间房屋的屋顶相通。父亲睡的床已经是老古董了,人老病多,床旧了,毛病也多。一坐一卧,吱吱喳喳,响声此起彼伏。宋凌远皱皱眉頭,以前,他就多次劝父母换一张新床,价钱也不贵。再说,那张床睡了几十年,也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
父亲总是说:“还能用,将就将就。”
母亲也说:“那要花多少钱啊。”
宋凌远说:“钱,我出。只要你们答应。”
父亲说:“不买。”
母亲说:“要不,就听儿子的吧。”
父亲提高声音:“买了,你睡!反正我睡老床习惯了。”
母亲扭头望着宋凌远:“你看你爹,年岁不算大,脾气见长,多犟啊。”
父亲说:“说我脾气犟。我看你啊,一点儿也不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
父亲说:“凌远他们虽说有了自己的房子,你也知道,房子的价钱很高。他们只是交了首付,其余都是向银行贷款。每个月他们就拿些死工资,又要养家糊口,又要还贷款。现在还要买床,你就不能体谅体谅孩子们的难处吗?”
母亲说:“就你关心孩子,全都是我不好?好事花大姐,坏事秃丫头。就会说我不好!”
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宋凌远急忙打个圆场:“不买就不买,以后再说。”
父亲又追住不放:“你不要先斩后奏。”
“好,好。不买,不买。”像被父亲猜透了心思,宋凌远无话可说。
“这个犟老头子。”母亲嘀咕道。
东屋的灯亮了,宋凌远听到父亲起床的声音,父亲拖沓着鞋,慢慢走路,一会儿,传来父亲小便的声音。
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是不同往日。但是,父亲却很少在宋凌远面前、在宋凌远姐姐妹妹面前叙说。很多困难,都是独立克服;很多痛苦,都是默默承受;很多时候,宁愿自己苦些累些,也不愿劳烦儿女。
宋凌远结婚后,为了更好地达成早日拥有商品房的愿望,夫妻俩全力工作,为着共同的理想——即便狭小却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添了孩子,难免分心,不能两头兼顾。在孩子十月断奶后,陈慧还是忍痛把云翔送回浦城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带着。
浦城属丘陵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宋凌远老家距离最近的浦城失姬镇集市也比较远,一年到集市的次数也不多。明明知道孩子在乡下,条件未必有苏城好,那落后的农村,陌生的环境,封闭的条件,甚至满口浦城方言的人们,都让陈慧难以将云翔给爷爷奶奶带。然而,陈慧的父母身体也不多好,加之弟弟的婚期将至,将来弟媳妇进门,进进出出,把云翔交给外公外婆带,诸多不便。
小夫妻把孩子带回家,宋志瑜夫妇欣喜异常。陈慧的婆婆李晓芳乐得合不拢嘴,整天孙子长孙子短地把云翔挂在嘴上。陈慧的公公也是眉开眼笑,隔三差五到集市上,买骨头,买鲫鱼等他们看来很珍贵的营养品,煮给孙子吃。
宋凌远、陈慧在浦城住了几天,必须回苏城上班。舍不得孩子,也无办法。临走的时候,他们反复叮嘱两位老人,一定要把孩子带好,防寒保暖,注意安全。其实这些,两位老人都知道。自家的孩子怎么会不用心带好呢?
原本上午回苏城,幼小的云翔像是知道爸爸妈妈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一直缠着陈慧。陈慧也是舍不得。毕竟,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
吃完午饭,不走不行。宋凌远和陈慧慢慢哄着云翔睡觉。一会儿,孩子均匀地呼吸,睡得很香。两人一咬牙一跺脚,匆匆告别了父母。
从家走到失姬镇车站,坐公共汽车到浦城,需要两个多小时。还要坐车到省城,从省城乘火车回苏城。夫妻俩才到浦城,宋凌远的手机响了,是南山庄老家隔壁张伯家的号码。那个时候,宋志瑜家没有安装电话。宋凌远一看电话,就知道一定是父母打过来的。以往他和父母通话,也都借助于邻居张伯家的电话。
果不其然,电话那头,宋志瑜焦急地说:“云翔醒了,找不到你们,哭得厉害。”
宋凌远说:“那你们哄哄他,带他到外面去玩。”
“不行啊,都试过了,不起作用。又哭又鬧,死活不让你娘抱,直抓你娘的头发,把你娘的脸都抓破了!”
陈慧听得虽不是很清楚,看宋凌远的表情,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陈慧小声说:“要不,我们回去,把云翔带回苏城?”
宋凌远白了妻子一眼:“爹,你先等等,我们商量商量。”他捂住手机通话孔,对陈慧说,“带回苏城?行吗?你放弃工作带云翔,还是我放弃工作带他?”
陈慧一时语塞。
宋凌远说:“我也知道你舍不得孩子,我也舍不得啊。忍忍。等我们条件好了,一定把云翔接回来。”
陈慧无声地流泪,咬着牙,不让自己哭出来。
是啊,亲情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经济基础的亲情是苍白无力的。美好的亲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没有物质保障的亲情是难以经受残酷现实考验的。
宋凌远对手机那头的父亲说:“爹,云翔就交给你和娘了。我们过段时间再回去。云翔要是再哭,就让他哭吧,哭够了就不哭了。”挂了手机,宋凌远轻轻擦拭陈慧脸上的泪水,安慰她说:“我们好好挣钱,等买了房子,早点让云翔回来,到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再也不分开了。”
陈慧点点头,她的眼泪又流了。
4
宋凌远闭着眼,想这想那。迷迷糊糊,似睡而又未睡。其间堂屋的自鸣钟间或敲了几次,也似乎听到父亲又起夜的声音。迷迷糊糊地,宋凌远睡着了。
天微微亮,村子里陆陆续续传出声音。乡村虽是偏僻,但鸟儿较多,大清早,立在树头,叽叽喳喳,听不出是欢喜还是争辩。屋外有村人放牛的声音,有邻居大声说话的声音,和鸟儿的声音应和着。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熟悉而又亲切。
宋凌远起来已是七点半。宋志瑜早已起床,轻手轻脚地开门,压低声音咳嗽,生怕惊醒儿子。
厨房里,宋志瑜用大锅烧了开水,煮好了稀饭。现在他正在扫院子里水泥地上零零星星的桂花树叶。
宋凌远喊了声爹,就要拿过父亲手上的笤帚。宋志瑜摆了摆左手:“你先洗洗,锅里有稀饭,碗橱里有小菜。”又说,“昨晚睡得好不好?”宋凌远说:“睡得好。”
正说着,邻居张伯大步走进来,乐呵呵地说:“昨晚听到你家有人说话,我就估计是凌远回来了。本来想过来聊聊,天黑,路不好走,老伴不让我过来。”宋凌远喊了声张伯,踅身进屋,从包里拿出香烟,递过一根。
张伯对宋凌远说:“凌远,这次回来,上完坟后,你爹打算跟你到苏城吗?”宋凌远吃了一惊:爹打算跟我回苏城?可是昨晚他没有说呀。转念又想:这样也好,以前让爹和我们一起住,他总是不肯。现在不知什么原因,爹想通了,估计是张伯劝说的效果。
宋凌远一思一想的工夫,宋志瑜回话了:“张哥,你和张嫂又嘀咕了。”他望着儿子,“凌远,没有这回事。这话是你张伯和张妈说的,说了多少次了,我没有答应。”
“是的,是我和你张妈说的。”张伯说,“凌远,你看,自从你妈走了之后,你爹和以前简直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了。”
张伯点燃了香烟,吸了一口:“你妈在世的时候,你爹成天乐呵呵的,整天都能听到大声唱歌的声音。我们到菜地干活,你爹年纪比我小不了多少,干劲却比我高得多。走起路来劲头十足,做事也干脆利落。有时候,村上几个年龄相仿的人在一起打牌,你爹记性好,赢得多。真让人羡慕啊!”
“你看现在,你爹什么状态?精神不振,老态龙钟。歌也不唱了,走路也慢了。到失姬镇集市的次数也明显少了,整天呆在家里,不是整理菜地,就是抽烟叹气。整个人都消沉了。”
“张哥,你别说了,我不是好好的吗?孩子难得回来一趟,你净说些丧气的话,这让他回去怎么安心工作?”
“不行,不行,今天非说不可。”张伯急于表达,打断了宋志瑜的话,“凌远,张伯说句不中听的话,可能你听了不高兴。”
“不会的。您说。”宋凌远连忙否定。
“你看,你爹现在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觉得你要想想办法。”
宋凌远皱了皱眉,他也为父亲的萎靡低落而忧愁。
“我觉得,你应该把你爹接到苏城。常言道:树老虫多,人老病多。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你爹在你身边,假如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好有人照应。平日里,和你们在一起,说说话,解解闷。这样对你爹也好。”
宋志瑜倔强得很:“凌远,我不去苏城。”
宋凌远有些委屈:“张伯,我们也很为难。这几年,每次回家,我都劝说,陈慧也劝说了。可是我爹就是不答应。”
“不答应?估计是担心到苏城不如浦城好,你们可要多为长辈想想啊。”张伯话里有话。
宋凌远听出张伯的弦外之音:“张伯,你知道,城里的情况和农村的确不同,一栋楼的住户之间很少来往,家家户户都是一到家就关门。我爹在苏城,的确会不适应。但是,做子女的,该对老人怎样,我和陈慧还是懂的。”
“懂了就好,就怕时间一长,产生矛盾。”张伯说。
听着张伯的话,宋凌远觉着张伯大有言外之意,只是不好明说罢了。
宋凌远有些烦恼,有些不悦。
宋志瑜说:“张哥,瞧你说的,我不去苏城,好像是儿子、儿媳不欢迎我似的。对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总是不信。儿子、儿媳对我都很好。是我不想去!”
张伯发现自己的意思被宋志瑜猜透,有些不高兴:“老宋,我真的是为你好。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好了好了,就当我没说过这话。”
宋志瑜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太直白了,毕竟,人家也是好心好意。他忙说:“哎呀,张哥,是我不会说话,你别生气。来,抽根烟,解解气。”连忙递过一根香烟。一阵吞云吐雾之后,张伯的脸色略加好转。彼此又说了一会儿话,张伯起身回家了。
云翔断奶送回浦城后,宋凌远和陈慧没有了后顾之忧,夫妻俩一心工作。为了理想的家园,不辍奋斗。宋凌远以往偶尔喝点儿小酒,吸两根香烟,现在也戒了;陈慧购买的化妝品也明显少了。他们白天工作,无暇思考别的。晚上回到家,夫妻面对面,总少了些气氛。想儿子的心都飘到远方的家乡,只得时常打打电话,问问情况,隔一两个月回去看看。牵挂与责任激励着他们,必须付出过多的辛苦才能苦尽甘来,春暖花开。
夫妻俩原本希望预先积攒些钱,向双方亲戚朋友借一些,再去购买房子。可是,苏城的房价是一天比一天上涨,今天看的商品房,明天再问,价格就高出许多。一时间,大街小巷,谈房色变。已经买房的喜笑颜开,没有买房的后悔不迭。
宋凌远是个稳重的人,有着乡村人的踏实勤奋,说话做事都力求稳妥。对于购房,原本谨慎出手,不图风险。然而现在,一贯小心翼翼的他竟也按捺不住了。
一到周末,宋凌远和陈慧就往售楼处跑。问价格,看地势,谈条件,仔仔细细,有条不紊。回到家,分析形势,商量对策。都觉得眼下不买不行,非买不可。后来,夫妻俩好不容易看准了一处,尽管价格较高,毕竟地势甚佳。眼下,商品房涨价的呼声日高,不绝于耳。再不出手,明天又是后悔。
那是2000年左右,宋凌远和陈慧各自奔波,向双方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借了个遍。凑足首付,其余贷款,终于买了一座房。夫妻俩时常去建筑工地外,看看进度,看看房子。自家的房子尽管还在兴建中,尚属空中楼阁。然而,小夫妻俩安心了。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新屋建成,装修已毕。小云翔也三周岁了,已经到了读幼儿园的年龄。宋凌远和陈慧高高兴兴地回浦城,要把云翔带到苏城。看到儿子时,云翔正在地上翻滚摸爬,灰头土脸的。看到妈妈,云翔很是亲热,“阿妈阿妈”只喊,满口浦城方言。
陈慧很是不悦,满口方言倒也无所谓,入乡随俗,改变不了。但是,婆婆怎么把云翔搞得脏兮兮的。
李晓芳看出了端倪,忙说:“你看你这个儿子,顽皮成什么样子。早上才新换的衣服,转身就脏了。”
宋志瑜也说:“不是玩泥巴,就是看电视,你说小孩子看电视会伤眼睛,每天只给他看一个小时。他非要再看,天天要哄着。”
想到公公婆婆对孙子肯定爱护有加,再说这几年来他们带大云翔也不容易。陈慧这样想着,也就释然了。宋凌远对父母说了缘由,宋志瑜和李晓芳虽舍不得孙子,然而,读书重要。宋志瑜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读书,不能耽误。”李晓芳说:“我也没意见,就怕云翔到苏城不习惯。”
宋凌远告诉母亲,幼儿园离家不远,每天早上宋凌远送孩子,晚上陈慧接孩子,中午就在幼儿园吃饭。
宋志瑜说:“你们每天都迟到、早走,时间长了,影响不好。再说,要是你们单位临时有事,脱不开身,无法接送,那云翔怎么办?”
宋凌远说:“要不,你们也去。带云翔我们放心。”
陈慧也觉得公公说得对,也要公婆跟着去苏城。
到苏城不过一个月,宋志瑜就整天唉声叹气,闷闷不乐。宋凌远问父亲哪里不舒服,宋志瑜说自己好得很,无病无疾。然而却日渐消瘦,原本开朗的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有时竟会莫名其妙地发火生气。
陈慧提议带公公去她所在的医院看看,宋志瑜总说自己没毛病。说了几次,才很不情愿地答应。
李晓芳很是担心,唯恐丈夫有什么大的毛病,反复叮嘱陈慧,一定要看个仔细。
陈慧的单位是当地一所较好的医院,陈慧又在这儿上班,人头熟。她带着宋志瑜进行了全身检查,得到的答复是身体健康,各项指数都很正常。然而,宋志瑜毕竟在一个月之间明显消瘦,精神状态也不好。医生对陈慧说,建议带老人去看看心理医生。
宋志瑜听说要看心理医生,急忙摆手,很是生气:“我好得很,没有心理毛病,看什么心理医生!不去!”
在宋志瑜看来,看心理医生就意味着自己有精神疾病。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回到家,宋志瑜大发雷霆,说医生胡闹,言语中流露出对陈慧的不满。陈慧很委屈。一贯通情达理的她面对公公的执拗,无话可说。
宋凌远反复劝父亲:“爹,现在社会,人的压力大,看心理医生的人多呢。”他胡编了一个故事,“我们中文系的老领导,文化程度高,身体也很好,他也常常去找心理医生。每次回来都说心情好多了。”李晓芳也在一旁劝说。五次三番地劝说,宋志瑜才勉强答应。
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并不好,宋志瑜患了忧郁症。这的确是一种精神疾病。医生仔细地询问了宋志瑜的以往经历、家庭成员关系、最近表现。然后,非常严肃地告诉陈慧,像宋志瑜这种精神疾病如果郁火满腔而又不及时去求医的话,将会有自杀的可能。
陈慧吓了一跳,没想到公公的情况如此严重。幸亏发现得及时,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心病得需心药治。”心理医生安慰陈慧,“老人水土不服,有强烈的念家情绪。”
回到家,一家人问了许久,宋志瑜终于说出心中郁积的块垒。在苏城,宋志瑜很不适应,他有抽烟的习惯,但是,儿子不抽烟,媳妇是医生,不赞成抽烟,孙子在家,怕有影响。偶尔到阳台去抽,烟灰有时落到楼下住户晒的衣服上,楼下颇有意见。只得到楼梯道去抽,清洁工看到,嫌麻烦。端着烟灰缸到外面去抽,又担心人家说三道四。毕竟,宋志瑜还是考虑到儿子、儿媳的感受的。
这还不算什么。宋志瑜一辈子生活在浦城农村,说着一口浦城方言,和别人交流,当地人听不懂。当地人说的话他也不懂。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宋志瑜很是压抑。
他也尝试着去公园逛逛,人生地不熟,李晓芳又忙于家务,没时间天天陪着丈夫外出转转。于是,宋志瑜几乎整天都在家,看看报纸,看看电视。和李晓芳天天面对面,又有多少茶余饭后的话呢?时间一久,闷出病了。
怎么办?宋志瑜说要回浦城乡下。那儿空气好,有人交流,说话自然,完全不用鼓弄着嘴巴说自己也觉得别扭的普通话。宋志瑜要回家,李晓芳为难了:一边是相濡以沫的丈夫,一边是需要她的儿子儿媳,还有天天喊她“奶奶”的孙子。左思右想,也没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宋凌远说:“妈,这样吧,云翔我们带。你和爸回去,等爸心情好了,你们再过来。”
知道公公的抑郁症不是因为自己对他不好后,陈慧方才安心:“爸,你回浦城,我和凌远本打算让妈留下来。但是,你不会做饭烧菜,一个人饱一顿饥一顿的,我们不放心,妈也不放心。你们两个人一道回去。在一起,说说话,有个照应。”
宋志瑜和李晓芳要回浦城了。临走的时候,李晓芳很是过意不去,总觉得对不住儿子媳妇,更是对不住可爱的孙子。她三番五次地叮嘱这叮嘱那,才和老伴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一回去,宋志瑜的病就好了。以后,他们又陆续来过几次苏城,只是每次呆一个月左右就走了。
5
风轻云淡,乡间小路上,宋志瑜和宋凌远父子二人一前一后走着,前往宋凌远母亲李晓芳的坟地。油菜花开得正艳,远远望去,整整齐齐的油菜田里,绿绿的油菜秀颀而又挺拔,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
人間四月天。油菜花盛开之处,一片金黄,就像在无边的原野上铺就一层黄灿灿的金子。阳光暖暖地照着,花儿呈现一派耀眼。微风吹过,沁人的芳香扑鼻而来。宋凌远无暇欣赏如此美景。这个时候,他唯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感。
李晓芳的坟地不大,一方隆起的圆形水泥墓地,一块石碑。墓地斑斑驳驳,有裂纹的痕迹,四周边缘,绿苔深深。宋志瑜用力扯着墓上的藤蔓。宋凌远拿起铁锹,到不远处的草地上挖土做成坟帽。他郑重地取出白纸,绕在柳枝上。风在吹,白纸随风摇曳,像是对亲人的呼唤。
宋凌远一言不发,在母亲的坟前点燃了纸钱。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纸钱燃起,升起袅袅青烟。风中,纸钱扭曲着,上下翻飞。
宋凌远哽咽着:“娘,我和爹看你来了。你在那边好吗?身体好吗?不要为我们担心,我们都很好。”
宋凌远一边烧着纸钱,一边独自说着话,几次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断断续续地说话,断断续续地哭泣,引得宋志瑜也落下泪来。
宋志瑜说:“凌远,别哭了。再哭,你娘在地下也不会安心的。”
宋凌远哭得更为伤心:“娘,都是儿子不好,是儿子害了你,儿子对不起你啊!”
宋志瑜唏嘘不已,任由儿子哭泣。宋凌远哭累了,一言不发,呆坐在地上。直到父亲喊了几遍,才恍惚过来。他在母亲的坟前磕了头,慢慢跟着父亲离开。
母亲李晓芳的死,在儿子宋凌远看来,是和自己有关的。想到母亲的猝然长逝,宋凌远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古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他常常对陈慧说:“我没有想到,我娘却因我而死。”虽然古语和婆婆李晓芳的死没有关联,陈慧却也听出丈夫心中的自怨自艾。此时,她除了说些“人死不能复生”这些话,就是在一旁陪着丈夫默默无言。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会有各种痛苦和不幸,伤心悲楚是人之常情。
母亲的死,是五年前的事。宋凌远永生难忘。
那个难忘的五月天,和五年后的今天一样,风轻云淡,天清气朗。
五年前的五月,宋凌远到省城讲学,打算讲学完毕回浦城看望父母。毕竟省城距离宋凌远的家乡浦城不远,宋凌远已有一个多月未回老家。现在,过家门而不入,未免对不住父母。宋凌远原来准备不打招呼地回去。在省城,宋凌远改变了想法,他提前打电话告诉父母自己将要回去。这一通提前打的电话,让宋凌远抱憾终身。
宋凌远提前打电话告诉父母自己行程的原因,一来让父母提前高兴高兴,二来怕自己回家父母走亲戚而不遇。
讲学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天,宋凌远正在旁征博引地进行学术报告。已近尾声,手机突然震动,连续不止,掏出一看,是父亲的来电。宋凌远不愿影响报告,挂断电话。奇怪的是,父亲的手机不停地打着,不达目的不罢休。
宋凌远向听众抱歉地笑笑,拿起手机,低头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宋志瑜哭声凄异:“凌远,快点回来,你娘不行了。”
宋凌远莫名一惊,脸色煞白,他感到不妙,忙问:“爹,你说什么?”他怕自己听错了。
“你快回来……你娘……你娘不行了……”宋志瑜声音更为凄异。
宋凌远听到父亲的电话里一片嘈杂。宋凌远顿时头脑一片空白:娘不行了?不会是真的!到底发生了什么?宋凌远一无所知。他对着手机“喂”了几声,发现已经成了忙音。
宋凌远神色慌张,嘴唇哆嗦。站在讲台上,怔怔地站着,两眼噙满了泪水。主持人见宋凌远神情不对,很是哀伤,连忙过来低声问明情况。知道宋凌远家里出了紧急的事,连忙让宋凌远回去。
幸好宋凌远的讲座已近尾声,不碍大局。知道情形的人也能够理解。主持人怕宋凌远路上分心,要安排司机送他。但是宋凌远不愿多麻烦别人,执意自己开车,主持人叮嘱了一番小心,宋凌远走了。
回去的路并不遥远,但在宋凌远看来,却是如此漫长。拥挤的道路,等待的红绿灯,都让他感到时間的漫长,几十公里的路程如隔着遥远的天涯,又似隔着宽阔的海洋。
路上,宋凌远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凄厉,让他赶快回家。
“娘到底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不把娘送到医院?”宋凌远焦急地问着。宋志瑜哽咽着,只是一个劲儿地反复说让儿子先回家。
天边,远处,一大片黑色的阴影聚拢,愈聚愈大,很快就遮住了方才灿烂的艳阳。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宋凌远急急地开车,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几次差点碰到路边的障碍物。
离家远远地,宋凌远就看见家外站了好多人,还有人进进出出。宋凌远先前的不安与担心成为眼前凄惨的一幕。
眼前的一切让宋凌远不敢相信。院子外,站着的人群看到了宋凌远,个个神情凝重,很是同情地望着宋家的儿子回来。几个村上的老人也只是说声“回来了”,不再说话。
跨进院门,就听见屋里传来的哭泣声。宋凌远的母亲李晓芳平静地睡在堂屋已经拿下来的门板上,直挺挺地睡着,身上穿着新换的崭新的衣服,一层白纸盖住了脸庞。
李晓芳死了!宋凌远的母亲李晓芳死了!
宋凌远一下子瘫倒如泥,昏死过去。
宋凌远的母亲李晓芳的死,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究其原因,在宋凌远看来,却是自己间接害死了母亲。
多少次夜深人静,宋凌远夜不能寐,一想起母亲,心如刀绞,那种感觉如同锃亮的电锯在疯狂地高速运转,那旋转着的电锯的锋口,步步紧逼宋凌远的心胸,残忍无度地将他的心锯成两半。想象着鲜血汩汩而出的场面,宋凌远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挽回。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唯独无法改变自己。如果能够让时光倒流,那他宋凌远是愿意为此付出他的一切的。宋凌远常常想:若是自己不提前告诉父母自己要回去,所有的一切应该有不一样的结局,那他的母亲也就不会离他而去,甚至没有看儿子最后一眼。但是,发生的已然发生,任凭宋凌远捶胸顿足、呼天号地也难以再回头。
通过父亲宋志瑜及村上人的叙说,宋凌远知道了母亲死亡的前因后果。接到儿子的电话,宋志瑜夫妇就异常欣喜。早上,宋志瑜忙着去菜园挖地,准备挖完地后和妻子一道去集市,购买蔬菜。谁知挖地的时候,宋志瑜不小心扭了脚,他只好一瘸一拐地回来。
李晓芳见丈夫不舒服,坚持要宋志瑜去村上医务室看看。可是宋志瑜倔强得很,又有些心疼钱。说是涂抹些红花油歇歇就行。
李晓芳决定独自去集市,宋志瑜没办法和妻子一道,又不好阻拦,儿子说要回家,说不定这两天就回来。到时候什么准备也没有,未免对不住远方归来的儿子。
宋志瑜叮嘱了妻子路上小心,就卧床休息了。
乡村的石子路上,李晓芳一个人走着,前后看不到人影。这个时节,农村人大抵在田地劳动。这个偏僻的山村小路,本来就少有人走,如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走着走着,忽听得后面传来“嘟嘟嘟”的拖拉机的声音,越来越近,响声震天。回头看时,一车满载着不知从哪里运来的也不知运到哪里的大树,疾驰而来。大树的根部盘踞于拖拉机上,粗大的枝干旁逸斜出,横亘在拖拉机的两边,一段长长的树梢拖曳着,一路飞扬起漫天的尘灰。
李晓芳忙从路中间走到路边,想要躲闪。怎奈大树的宽度几乎超出路面,李晓芳本能地往旁边避让,脚下一滑,一不小心,跌倒在路边。
路边是一片荒芜的土地,长满了杂七杂八的树木野草。李晓芳摔倒时,恰巧跌在一处矮矮的树桩上。当即头部出血,流血不止。等到经过的路人发现,李晓芳已是脸色苍白,气息奄奄。那淌出的血已然成为殷红,痛苦扭曲了脸庞,睁着无神的眼睛,似要把一切的罪恶看穿,又像是要表达痛苦的遗憾。
等宋志瑜匆匆赶到,李晓芳已是气若游丝,她翕动着干瘪苍白的嘴唇,努力地张着,却怎么也张不开。只是用尽最后的力气,紧紧而又无力地抓住丈夫的手,泪水无声地滑落,滑落。
宋志瑜呼唤着,却无力回天。他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流出最后的泪,游出最后的氣息。妻子受伤的头枕在他的手臂上,直到麻木,直到有人相劝。
尽管后来派出所也出面进行了调查,苦于没有人证物证。只得无奈作罢。
几年过去,一切似乎渐渐趋于淡忘。或许,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师。
不过,在宋凌远看来,一想到母亲,他就忍不住伤心,充满自责的内疚长久地压抑着他的心。
但是,宋凌远也明白,人们必须活着,必须坚忍地面对一切,因为生命的长河永不停止地向前流淌。
6
清明时节,天空一片澄澈。风儿轻轻,白云淡淡。放眼望去,原野陌陌,苍翠青山之间处处点缀着油菜地。此时,油菜花开,金黄璀璨,迎风摇曳。田野处处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还有各种花的芳香。一切,令人陶醉。若是没有上坟的伤感,此种情景足以使人徜徉驻足,流连忘返。
上坟回去的路经过张伯的门口。一位老妇人早就站在门外,看见宋凌远父子俩,笑着说:“老宋,儿子回来看你啦,带来什么好东西啊?”
“张妈,您身体好啊。”宋凌远迎面微笑。
“好啊,好啊,托你的吉言,我和你张伯身体硬朗着哩。”张妈笑容可掬。
这边,宋志瑜回话了:“老嫂子,看你说的,儿子每次回来都会带东西的。”
张妈说:“你张哥说你们老兄弟好久没有聚聚了,中午就在我家吃个饭。”
宋志瑜连忙推辞。宋凌远也觉得不妥:自己回来,跑到别人家吃饭,多不合适。
张妈也看出了宋家父子的神情,摆摆手说:“隔壁邻居的,还客气什么?凌远,别见外啊。中午一定要过来,我就不再喊你们了。你张伯已经到集市去买菜了。”
推辞一番,盛情难却,宋凌远也就答应了。
中午未到,张伯就跑过来喊宋志瑜父子俩了。宋志瑜招呼儿子带瓶酒,他说:“你张伯张妈热情招呼,我们也不能白吃人家。”宋凌远想了想,又拿了几包香烟。
张伯家很是热闹,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回来了。几个孩子在院子内的水泥地上跑来跑去,尽情玩耍。张家的儿女与宋凌远年龄相仿,从小就在一起长大。所以不觉得陌生。倒是张家儿媳、女婿平时与宋凌远交往不多,只是吃饭不作声。
张伯见宋凌远带来了烟酒,客气了一番,也就欣然接受。
张伯端着酒杯,替宋志瑜和自己倒酒,轮到宋凌远时,宋凌远摆摆手,笑着说:“张伯,我还是老样子,滴酒不沾。”张伯不再勉强,把酒瓶递给儿子女婿,让他们自斟自饮。
这天的饭席,很是热闹。喝酒的喝酒,谈心的谈心。大人有大人的话语,孩子有孩子的乐趣。菜也比较丰盛,大家很是尽兴。
宋凌远因为不喝酒,早早就吃完饭了。饭后,他坐在一旁,闲听大家聊天。两杯酒下肚,宋志瑜古铜色的脸因为喝酒的缘故而显得酡红,久违了的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斑白的头发也随着增多的言语而渐渐有了耀眼的光芒。
看看父亲,看看张伯一家人,宋凌远莫名地产生一种伤感。要是母亲还在世,自己的一家也会这样的。而现在,自己身在苏城,姐姐嫁到外村,虽说也属于浦城,却也相距甚远,隔着三五十里。如今姐姐已近半百,去年外甥结婚,今年春上又添了孩子。一家老少,事务也是繁多。偶尔回来一趟,也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妹妹因为早年外出打工,现在嫁到外地,回家一趟更是遥不可及。如今家中就剩下父亲一人,独守老屋。已逾古稀之年的父亲像一只年迈的鸟一般,守候着比父亲更老的屋子,守候着这片有着多年情感的家园,看上去,总有一种老态龙钟、落日残阳之样。
俗话说:相聚总是时光匆匆,别离却似如隔三秋。
清明时节,宋凌远回浦城南山庄为母亲扫墓。他在老家住了两天,又要离乡回归远隔两百多公里的苏城。浦城,苏城,都是宋凌远的家。在他的心中一样重要,一处也不能舍弃。苏城是宋凌远的新家,是他工作、孩子学习之地。浦城则是他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有着难忘的童年,久远的回忆,青葱的岁月。更为重要的是,这儿埋葬着宋凌远的母亲,还有祖先的遗迹。斯人已逝,死者长已矣。但是,宋凌远的老父亲宋志瑜还在家乡。由于种种原因,宋志瑜不愿离开故土到人地生疏的苏城。虽说苏城有着他的儿子孙子。但是宋志瑜老了,年老的人是很难说服他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屋的,何况这儿还有曾经与他相濡以沫、患难见真情的妻子。
临走的时候,宋凌远再一次地询问,虽然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最后的答案。但是,作为儿子,宋凌远是不忍丢下老父亲一人留在浦城南山庄的。想一想,老父、老屋、老家具,一切渐渐老去,越发陈旧。一种沧桑落寞之感在宋凌远心中油然而生。
宋志瑜也能够体会理解儿子的心态,他反而振作了精神,反过来安慰宋凌远:“你放心回去好了,我一个人习惯了。没有什么问题,不要总是为我担心。”随后,又说了很多话,无外乎叮嘱儿子注意安全,凡事豁达乐观些,不要闷闷不乐;转告孙子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话,若是在以往说起,在十多年前的宋凌远听来,会觉得父亲零零碎碎,啰啰嗦嗦,宋凌远会觉得不胜其烦。然而,最近几年,特别是宋凌远的母亲李晓芳死后的日子里,但凡父亲说话,宋凌远总是仔细地听着,常常听着听着就走了神。
“让父亲说吧,或许说说之后,父亲的心情就开朗一些。等下一次再听到父亲的话,估计又要一两个月之后了。”宋凌远心里反复告诉自己。
由南山庄通往失姬镇的石子路上,宋凌远慢慢地开着车。路边不远处,一片片麦地正在蓬勃生长,绿油油的,彰显无限生机。回望汽车的后视镜,宋凌远惊异地发现一个影像还伫立在路口,慢慢远去。远去的影像在明净澄澈的天空下越发微小。
那是父亲!
宋凌远下了车,用尽全力朝父亲挥挥手。宋志瑜似乎也看到了儿子,也在孤寂地挥着手。霎时,两行热泪没有任何来由地从宋凌远眼中滚落,连缀成扯不断的线,滴落在南山庄的小路上。
宋志瑜还在挥手,像是守望者一般,坚守家园,期望孩子回归。风轻轻地吹着,拂面不寒。宋凌远坐在车里,久久地呆着。
下一次,我一定要把父亲接到苏城,不管父亲愿不愿意,我都要这样做。一定,一定。宋凌远心里默默地念着,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