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性阅读”,打开小说欣赏之门
2019-06-26张明月
张明月
《炮兽》节选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九三年》,因为其惊心动魄的场面、险象环生的情节、神思飞扬的想象,而成为小说场景描写与渲染的典范之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制于语言的品味、想象力的发挥、整部小说的熟读等多方面因素,《炮兽》给教师和学生也带来了很多困惑。
一、教学设计引起的思考
教育界的前辈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大同小异:首先,整体感知,切分场景。可以分成三个场景——炮兽肆虐、人兽搏斗、赏功罚罪。其次,借助对比,探究场景。结合每个场景中的几组人物对比,探讨这种写法的作用,分析人物性格。最后,结合“话题”,讨论场景作用。结合教材单元话题“场景”的功能,讨论《炮兽》这篇小说的场景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明晰,但让人有很多疑虑:
1.场景的切分只能是这样的一种吗?可不可以有别的切分方式?经济学上有一个“参照点原理”,多一个参照点在决策方案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往往就多一个评价参照标准。换句话说,多一个参照点就至少多一种决策判断和评价。在场景切分上,如果多一个标准,切分重点、切分方式、切分的内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2.对比衬托只是体现在几组人物之间吗?对比衬托是雨果小说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的异常充分与娴熟。如果在《炮兽》的教学中仍然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使教学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学的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3.“外铄”知识与“内生”知识,谁更有价值和益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经验性知识记忆更长久,运用会更自如。对于场景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借助课文的内容加以印证,而不是在课文内容中分析、归纳、总结而习得,那么这种“外铄”型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没有益处的。
4.作家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里?作家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作家借助语言文字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圣殿或迷宫,而作家如上帝一样,悲悯地凝视读者,静待读者虔诚地礼拜。偶尔播撒一点儿神谕,偶尔也给一点儿暗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思维病毒,让人着魔也让人疯狂。读者如果忽略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只会“得言忘意”“得筌忘鱼”,就真成“千文一面”了。
二、经验性阅读给予的启示与帮助
为了解决以上的教学疑虑,在备课时,我充分阅读了《炮兽》和单元话题,也把曹文轩的《小说门》做了摘读。“我首先承认的是我自己的阅读经验”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经验性”可能沒有理论的支撑,但一定是小说阅读最原初、最朴素的感受,是一种直觉的发现和把握。在《炮兽》备课时,我把对文本的阅读经验和感受,做了梳理和总结,一条通向这篇小说深处的路径清晰真切地在眼前出现。
1.对“场景” 要有充分关注。教材指出“一篇(部)小说,可以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场景”,并认为“场景是小说最小构成要素。”既然如此,就应该明确,小说“场景”的切分方法是可以不同的,“场景”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呈现的焦点“场面”也有所不同。
2.巧借“对照”,打通文本的主要经络。“对照原则”既是雨果的创作方法,也是美学思想。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转。”在学习《炮兽》时,我们不妨借助“对照原则”, 对文本进行全面认识和分析,对作家的艺术风格有所熟悉。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也是拓宽对“对照原则”的认识,深化对“对照原则”的理解。
3.把握文章写作手法,领悟作者美学思想。本无生命的大炮,是雨果浪漫的想象与虚构赋予大炮以生命,甚至让它有了思想。有人认为“浪漫主义作家是从自己的美学理想出发来写作的……重视借助幻想、想象、虚构、夸张、怪诞、离奇等表现手法,赋予作品以特殊的色彩和风格。”可见,写作手法看似是小技巧,却折射着作者的美学理想、人文情怀,反映了他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气质。
三、小说选修教学的朴素意义
经过三组“对照”,场景的作用——“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解释人物性格、文化象征意义”等就自然而然地被同学们掌握了。而这些知识是在对具体文本解析基础上归纳而成,是“自下而上”式的,由“个体扩大为类”。这是学习的规律,更应该是小说阅读的基本形态。而外国小说选修的目的就是借助一个个话题,来帮助同学进入小说欣赏之门,获得小说的美学特征,理解小说中人文价值与文化意义,熟悉作者的创作主张和文化气质。
布莱克说:“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每篇(部)小说都是一个瑰丽的世界,愿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都能遇见“小说”,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