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生态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2019-06-26吴国正

中国水产 2019年6期
关键词:水体养殖生态

文/吴国正

一、背景

红螯螯虾,又名淡水龙虾,学名(Cherax Quadri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其个体较大,外形酷似海中龙虾,生活在淡水中。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推广至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地区,因对水质要求较高,故被誉为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中国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两省试养成功,但因技术原因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笔者将多年研究探索出的拟生态养殖系统,应用到红螯螯虾养殖及育苗中,发现产量、质量明显提高,损耗率、病死率大幅降低,在此与大家分享。的困惑,不但在质量上有所增长且更加安全,在数量上也有提高增长。拟生态养殖系统在红螯螯虾的养殖上有着显著的成效,也为国内养殖提出一种思路与养殖模式。这一养殖模式的提出与应用基于4个重要前提:对红螯螯虾生活习性、原来生长环境、目前养殖环境的深入理解,以及能够因地制宜改善养殖环境的养殖工艺与设备道具。

拟生态养殖系统的核心理念就在于,根据目前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水体环境、养殖密度、气候条件),使用适宜的养殖工艺与设备道具进行改造,让红螯螯虾依然可以得到接近甚至优于原生活环境的生活条件(营养、氧气、栖息环境等等)。

二、红螯螯虾拟生态养殖模式简析

三、拟生态养殖具体方法

拟生态养殖系统利用系统内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水产品与环境之间平衡,以及以防为主的养殖观念,再以科学化的养殖和管理方式,打破水产品产量与质量二元对立

(一)养殖环境

1.养殖池

红螯螯虾的原始生长环境为1m左右的浅水,养殖时水深也应还原其原始生长环境,使红螯螯虾有更舒适、自然的养殖环境。建议在施工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能良好的地方建塘,水质须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虾池长宽比为5:3或3:2的长方形皆可,面积2亩~5亩为宜,池底平坦并略向排水一端倾斜,池埂顶宽度2m~3m,坡度1:0.67,池埂高1.5m左右,坡面以复合土工膜进行覆盖防止红螯螯虾逃跑,以保证收成量。

2.水草

在自然环境中不会仅存在单一水生植物,多种水生植物复合性地栽种是更好的模式,完整的生态网也能提供更稳定的红螯螯虾养殖环境,这是拟生态养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态概念。水草种类可选择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水蕹菜等,可依照当地气候选择适宜物种,建议以沉水、浮水植物混合种植,浮水植物不宜太多,主要还是以沉水植物为主,除了可以净化水体、转化土壤腐质质外,还可以作为天然躲避物。植物在养殖过程中照射太阳后会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物质能去刺激红螯螯虾生长、让红螯螯虾拥有更好的体质去对抗环境中的负面因子,这是人工养殖无法提供的物质,也是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有更好抗病性的原因。拟生态养殖系统利用多种水草搭配的仿天然机制,将这些必要与优势元素借由环境提升红螯螯虾体质,让拟生态养殖系统养出来的水产品有别于一般传统养殖的水产品。

3.躲避物

自然环境中存在石砾、枯木等多种沉积物,甚至是天然地形等,都是大自然为红螯螯虾所准备的躲藏空间,但人工养殖过程中严重不足,这也是限制养殖的一大门坎。拟生态养殖系统除了水草等天然的躲避物外,人工添加也是必要的。躲避物的选择相对多元,不论是瓦片、管状物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但需注意以下两个事项。第一躲避物不能释放污染物质污染水体(长时间放置水中也不会释放毒素),同时投放不同规格的躲避物,供不同时期大小不同的红螯螯虾躲藏。第二因红螯螯虾的天然习性,较容易群聚,养殖池四边跟进出水处需投放较多的躲避物。拟生态养殖系统根据生物本身特性,再加上人为协助,创造比原生态更好更稳定的环境,这就是高产的原因之一。

4.增氧设备

自然环境中湖水、溪流等水中含氧量大约在4mg/L~6mg/L左右,养殖过程中,水中含氧量最好达4mg/L以上,能有效地提高养殖存活率,同时生长率也有更好的表现。目前水产养殖增氧方式众多,经过数次测试结果,高效微米增氧泵与曝气盘联用的增氧方式有显著的成效。红螯螯虾原生于溪流,溪流的生长环境具备两种特质,一是高含氧量,二是水的流动性,其他供氧方式往往仅能实现一种特性,或者两种特性都具备但效果不达标。拟生态养殖利用高标准的高效微米增氧泵能以较低温的方式将空气打入水中,因为供应的空气温度越高,提高水中含氧量越困难。红螯螯虾是底栖生物,从底部增氧更有效,才不会造成水体上层含氧量极高,底层缺氧的困境。底层增氧还能造成水体扰动、对流,让上下层水体交换有助于池底有机质转化避免水体恶化。模拟原生态中溪流流动增氧的状态,让红螯螯虾有好的生长环境。

5.拟生态活水过滤设备

自然环境中有水体庞大的水域或有源源不断的干净水源注入,人工养殖多半不具备此种状态,这也不是最经济的养殖模式。配备水质过滤设备成为更有效解决方法,其中包含物理性和生物性等不同过滤功能,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COD、BOD、总氮、总磷含量。生物性过滤包含植物与微生物两部分。植物可以依当地环境选择,宜选耐水性佳、根系发达、周期性短的植物,达到降低水中总氮、总磷数值,微生物协助转化水中有机质,复合性过滤系统更有利于养殖水体的维持,拟生态活水过滤设备创造出这种模拟原生态的条件环境,是多种技术协作的结晶与成果。

6.防逃

虾池埂四周围0.6m高的钙塑板(或其他板材)做防逃墙,用铁柱(竹、木桩)做支撑,防止红螯螯虾逃脱。正常养殖状态中,红螯螯虾的生物特性较克氏原螯虾不爱离开水体,除非环境恶化。除建设防逃网外,更有效地防逃方式就是维持好的养殖水体,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

7.防鸟

飞鸟是常见的天敌,在养殖高峰期,特别是缺氧浮头时,同时进入秋冬季节,鸟类陆上的食物日渐稀少,红螯螯虾变成鸟类的猎捕目标。可以架设天网、防鸟网或利用音波等生物性方式来避免造成的损失,在自然环境中无法避免飞鸟捕食,但拟生态养殖系统适度的人为介入,能大幅提高养殖存活率与效益。

(二)养殖方式

1.清池

放养前,清除池底部分淤泥,淤泥厚度以不超过0.15m为宜。晒池底,清除乌鱼、鲶鱼、水蛇、蛙、鼠等敌害生物。放养前10天~15天进行。将池塘注水,水位至20cm~30cm深,用生石灰100kg/667m2,兑水待石灰完全化开溶于水后全池泼洒,经7天后灌入新水,若7天内水位低于20cm则进行加水至20cm~30cm深。然后种植水草,过7日投放茶饼清除水草中存在的小杂鱼,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性,排除风险因子。

2.养水

拟生态养殖系统在充分了解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依其特性发展出合适的养殖模式。养水前投放二氧化氯进行全池消毒灭菌,于48小时~72小时后,投放纳米有益菌群营养液,重新进行培菌,有益菌群营养液有助于调整水体中的水相、菌相、藻相,使之达到较平衡的状态,也是拟生态养殖系统所强调的接近原生态环境。纳米有益菌群营养液涵盖八大菌群同时采集当地原生菌群,配置出适宜当地的有效菌群,这也是拟生态养殖强调的概念,原始基础加人为协助创造出好的状态、环境,其功效包含维护水体的功能(协助水中氨氮转化)、养护红螯螯虾肠道的功能,还能刺激红螯螯虾进行脱壳,让红螯螯虾在相近的时期集体脱壳。脱壳与新壳硬化阶段是红螯螯虾生长周期中最为脆弱的时刻,集体脱壳能大幅度的减少互相残食,提高养殖存活率。

3.虾苗投放

虾苗投放密度为每亩2万尾~3万尾,投放宜在晴天上午进行。若虾苗离水时间过长,应将虾苗预放水体中浸湿,使其表面和鳃腔吸足水分后再放养,均匀放养于养殖池四周。

4.饲养管理

红螯螯虾有昼伏夜出的特性,故上午饲料少、下午饲料多。虾苗培育阶段,2次/日~3次/日,上午9点至10点和日落前后投喂;成虾养殖阶段,2次/日,日出后和傍晚时沿池塘均匀泼洒,傍晚的投喂量应占全天投喂量的70%。红螯螯虾有主动摄食现象时可投喂。每天的实际投饲量主要根据季节、水质、天气等情况而定。另需根据红螯螯虾的摄食情况调整,如植物性饲料,以6小时内吃完为宜,动物性饲料以2小时~3小时吃完为宜,如发现有残饵,第二天应减少投喂,直至适度为止。如遇阴天、闷热天、大雾天、连续降雨天,红螯螯虾出现病害等情况,应适当减少投饲量。除此之外并应遵循四定原则:定质、定量、定时和定位,能有更好的投喂效果,科学化、系统化再结合生物天性的饲养方法,有效提升养殖存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在饲料选择上,使用笔者自行调配的红螯螯虾专用饲料,依据红螯螯虾各阶段生长所需调配。一般养殖常以单一饲料进行投喂,时间久了容易造成营养不均、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多,在自然环境中红螯螯虾可自行摄取、补充,但人工养殖环境中往往无法补足,所以采取专用饲料补充营养,让它获得在自然环境中所需要的各种营养。除此之外利用微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增加红螯螯虾吸收与免疫力,增强本身生物机能,而不再另外添加激素或鱼药,也能让其健康长大、不生病,达到以防为主的目的。

由于拟生态养殖系统养殖环境良好,人为调控下在某些阶段能吸引众多的天然生物饵料,也能为红螯螯虾提供良好的营养与能量补充,节省饲料投喂量。活体饵料更能刺激红螯螯虾活动力,使红螯螯虾肉质更结实、食用口感更好。

5.捕捞

虾苗经过150天~180天左右饲养,达到商品规格即可捕捞,未达到商品规格的继续养殖15天~30天催肥。捕捞工具使用虾笼、地笼等网具,使用时将虾笼、地笼网置于池塘内,4h即可起网或傍晚下网隔天上午进行起网。

以上方法是体现了拟生态红螯螯虾养殖系统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法,但具体应用于养殖中还要根据各个地方的水质、气候环境状况、微生物群落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设计整套养殖工艺。

四、结语

拟生态红螯螯虾养殖技术是根据其天性去规划养殖环境中的每一个部分,在原始天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管控与协助创造出一个源自于原生态而优于原生态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所取名的”拟生态”系统,再结合”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殖环境设计、水体调整与养护、专用饲料供应、人员管理等开展工作。养殖灾害发生后所做的任何补救都只是减少损失,更优的办法是防范于未然,这也是一再强调”以防为主”观念的原因。同时由于拟生态红螯螯虾养殖技术拥有绿色养殖环境、绿色养殖方法、绿色养殖产品等三大特点,这也是未来我们国内水产养殖所标榜的要求,也是未来水产养殖户转型的方向。

猜你喜欢

水体养殖生态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