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翘解热汤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9-06-26龚春燕敖华蓉张永峰张勋丽

中国药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脑组织体温

龚春燕,敖华蓉,张永峰,张勋丽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临床常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但退热作用不持久,易造成高热反复,损伤身体机能,长期使用还可导致胃肠道、心血管、中枢神经等系统及肾脏、肝脏等器官损害。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因使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而引起并发症,死亡率达10%[1]。故探寻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的解热镇痛药已成为学者研究的新方向。柴翘解热汤由柴胡、黄芩、连翘等中药组方,有解表退热、泻火解毒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证属实热、热毒证者,疗效良好。为进一步证实该方的有效性,本研究中通过体内实验对其药效进行了评价,并阐明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仪器与试药

动物:SPF级SD大鼠70只,雄性,2月龄,体质量220~240g,基础体温37.0~38.0℃,变化不超过0.3℃;由三峡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鄂)2011-0012;饲养环境,昼夜比1∶1循环饲养,室内相对湿度(65 ±10)%,温度(25 ±2)℃,适应性喂养 3 d,每日用体温计测量体温2~3次,每次间隔1 h,使其适应测肛温操作,减少操作过程中温度对结果的影响。所有实验均经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遵守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原则。

仪器:DR-01E型数字体温计(武汉科利尔化工有限公司);DW-HL668型超低温冷冻储存箱(中科美菱低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温度范围-40~-86℃);HC-2518R型高速冷冻离心机(北京科普顺科技有限公司);QY-100型手动可调移液器(北京青云卓立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试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78,规格为每片 100 mg);0.9% 氯化钠溶液(武汉巴菲尔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活性干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白细胞介素1(IL-1)、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 E2(PGE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试剂盒(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饮片:柴胡(批号为 180601)、黄芩(批号为180701)、连 翘 (批 号 为 1809008)、甘 草 (批 号 为1809260)、青 蒿 (批号为 16031002)、石 膏 (批号为180301),均购自安徽亳州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

1.2 方法

药液制备:称取柴胡300 g,黄芩200 g,连翘450 g,甘草 150 g,青蒿200 g,石膏450 g,精密称定,粉碎,采用水煎煮法进行加热回流提取3次(料液比1∶5),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柴翘退热汤水提物浸膏,4℃保存备用。

模型建立: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5%干酵母混悬液(10 mL/kg),以建立大鼠发热模型。致热4 h后测量大鼠体温,体温升高大于1℃,即判定建模成功。

分组与给药: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A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氯化钠溶液(10 mL/kg);造模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5%干酵母混悬液(10 mL/kg),建模成功后均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模型组(B组)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阳性药组(D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25 mg/kg,柴翘解热汤低、中、高剂量组(C1组,C2组,C3组)分别予柴翘解热汤提取物 250,500,1 000 mg/kg)。首次给药后1 h以数字温度计探头涂以石蜡插入大鼠直肠4 cm测量体(肛)温,同时再次给药(剂量同前)。首次给药后2,3,4 h各测量体温1次,记录体温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最后1次体温测定后,以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0.1 mL /kg),固定,解剖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静置,低温 2 500 r/min离心 20 min,收集上清液,移至离心管中,于-80℃保存备用;取血完成后迅速取出大鼠全脑组织,液氮固定20 min,取出,加0.9%氯化钠溶液,匀浆,低温离心,取上清液,-80℃保存备用。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检测大鼠血液及脑组织中IL-1,cAMP,PGE2的表达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药1 h后,柴翘解热汤能显著降低发热模型大鼠体温,说明柴翘解热方具有持久的解热疗效,且呈剂量依赖性。

表1 各组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IL-1,cAMP,PGE2含量比较(±s,n=10)

表1 各组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IL-1,cAMP,PGE2含量比较(±s,n=10)

注:与 A 组比较,*P <0.05,**P <0.01;与 B 组比较:#P <0.05,##P <0.01。表 2同。

组别IL-1(nmol/L) cAMP(nmol/L) PGE2(ng /L)A组B组C1组C2组C3组D组脑组织6.46 ±0.15 8.38 ±0.21**7.92 ±0.17#7.63 ±0.18#7.02 ±0.13##7.12 ±0.17##血浆12.76 ±0.14 16.27 ±0.22**15.87 ±0.17#15.24 ±0.14##13.26 ±0.19##13.01 ±0.11##脑组织2.56 ±0.16 3.62 ±0.11**3.12 ±0.17##2.98 ±0.28##2.72 ±0.29##2.58 ±0.15##血浆25.80 ±1.80 34.78 ±1.50**32.36 ±1.60#30.78 ±2.70##29.88 ±1.90##27.56 ±1.20##脑组织156.5 ± 12.88 239.1 ± 11.67**207.6 ± 13.42#186.6 ± 12.63##168.9 ± 18.86##168.2 ± 14.38##血浆315.5 ±38.78 456.9 ±28.29**420.3 ±37.26#401.3 ±31.75##330.4 ±28.69##340.2 ±19.72##

表2 各组大鼠体温比较(±s,℃,n=10)

表2 各组大鼠体温比较(±s,℃,n=10)

组别 正常体温 致热4 h后体温给药后体温变化值A组B组C1组C2组C3组D组37.2±0.3 37.1±0.2 37.2±0.5 37.3±0.3 37.1±0.4 37.3±0.2 37.3±0.2 39.3±0.2**38.7±0.5*39.1±0.4**39.6±0.2**39.2±0.3**1 h 0.13 ±0.12-0.23±0.22*-1.23±0.34#-1.33±0.25#-1.67±0.34##-1.98±0.34##2 h 0.18 ±0.13-0.32 ±0.31*-1.45 ±0.27#-1.39 ±0.44#-1.88 ±0.27##-1.89 ±0.27##3 h 0.22 ±0.11-0.40 ±0.24*-1.65 ±0.32#-1.68 ±0.23#-1.98 ±0.26##-1.75 ±0.32##4 h 0.30 ±0.14-0.51 ±0.34*-1.68 ±0.33#-1.88 ±0.21#-2.01 ±0.32##-1.68 ±0.33##

现代医学认为,某些致热因子侵入机体,诱导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从而促进下丘脑中促热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引起机体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阈值上移,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发热[2-4]。其中,内生致热原在发热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5],IL-1是一种重要的内生致热原,同时也是重要的细胞内信使,在未感染或炎症缺失期间几乎很难在血液中检测到,只有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激活Toll样受体(TLRs)之后30~90 min,血液中的IL-1水平才迅速升高。因此,发热是经IL-1途径而产生的一种感染的特征性反应;同时IL-1还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相关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发热[6]。目前比较公认的体温调节中枢介质有PGE2和cAMP。PGE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和调节因子,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代谢产物,为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是PG的一种[7]。cAMP是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病理状态下能与PGE2一起作用于下丘脑,上移体温调定点,导致体温升高,但其具体机制尚无定论。故本研究中选取PGE2和cAMP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发热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液中IL-1,cAMP,PGE2含量均增加,提示3个指标参与了调控发热大鼠体温的升高。柴翘解热方可显著降低发热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液中3个指标的含量,表明其解热机制可能与下调3个指标的合成及分泌有关。

柴翘解热汤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且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除主要用于解热作用外,方中所含成分还有抗菌、抗病毒及提高机体免疫等作用[8-15],故对于外感、内伤引起的发热疗效良好。本研究为该方剂在临床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脑组织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诊断超声辐照对子代大鼠生长发育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