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防范宗教渗透路径研究

2019-06-25赵修洪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宗教自媒体高校

赵修洪

摘 要:探讨防范宗教借助新型媒介的渠道和手段逐渐向高校渗透,抑制高校内部宗教传播的扩散趋势,降低对高校活动产生影响,探讨和解决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宗教

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迅速崛起,不仅使传媒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而且对人们的思想信仰的发展方向产生很大影响。201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02 亿,上半年新增网民 2968 万人,较 2017 年末 增加 3.8%,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88 亿,上半年新增手机网民 3509 万人,较 2017 年末增加 4.7%,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8.3%。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迅猛发展,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8.3%,较 2017 年末提升了 0.8 个 百分点;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 48.9%、34.5%,较 2017 年分别 下降 4.1、1.3 个百分点。[1]伴随着这种传播新媒介的普及,特别是宗教随着这种巨变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借助新型媒介的渠道和手段逐渐向高校渗透,近年来高校内部宗教的传播呈扩散趋势,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信仰宗教学生人数占有一定比例,对高校活动产生较大影响,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自媒体时代下宗教行为的变化特征

自媒体时代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宗教也在适应变化中展现出新的传播特征。

1.传播方式更加隐蔽,带来监管上的新挑战。毋庸讳言,自媒体下的宗教行为,其隐蔽性更强,在虚拟的网络中,突破了有形的载体,通过图像、声音、信息等无形的存在形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自媒体的繁荣,也使宗教以一种新的方式虚拟化生存。改变了以往实体化的特性,不再以自己的真实面目来进行社交活动,所有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面纱,改头换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自媒体中的一些“营销软文”,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的思想,很容易就会将部分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引入其中。

2.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边界,更加开放。自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方式,实现了彻底的去中心化,传统权威的力量被削弱。同时,人们更容易相信非权威的一些言论。在这种信息生产全民化时代。自媒体上的打着“擦边球”的宗教信息,就借着打破了的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对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限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自媒体为每一独立的个体都提供了高效、便捷、廉价的信息发布平台,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中心,也因此而再也不受传统媒体对信息源和话语权的垄断的限制。一个信息中心,就是一个开放的自由讨论的虚拟社区,来自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可以有机会参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无论参与者是否有宗教信仰,都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随时随地的参与进来。

3.传播力量巨大,短时间内的爆炸性力量。纵观以往的网络事件,自媒体都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传播上,所展现出的核爆般的传播效应、冲击波般的传播速度、集束式的传播方式,在那一篇又一篇10万+,100万+的网文中,展现出爆发式的不可控制的自有特征。自媒体不排斥任何人,相反的其运营者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研究表明,某个自媒体关注者越多,其影响力就越大,近期的YouTube上新西兰枪击直播传遍全球,就是对网站上自媒体个人账号管理的失职。一旦虚拟性特性为行为主体提供便利,使主体在现实世界中行为投射到虚拟空间,并且这种行为彻底背离了社会,当前的技术又不能彻底对其进行管控,短时间内彻底失去控制,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自媒体的这种不可控性,也为宗教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提供了以往所有传播方所不具有的力量,增强了宗教意识的传播并促进了其在高校校园范围内的渗透。

4.传播方式的廉价、可操作。自媒体时代,只要有一部终端,几乎可以做到零成本的运行。这种廉价的特点,也为宗教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向高校渗透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公共平台。更为可怕的是,网络的盲从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在事后危机公关多于事前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泥沙俱下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根本就没有什么力量去甄别,全都一股脑的冲进尚未成熟大学生的头脑。如果再考虑到个别别有用心或者处心积虑的自媒体,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自媒体信息的可操纵性,将所有编辑的信息为政治目的服务。一些宗教势力都可能会在自媒体上发布各种真伪莫辨的信息,然后借助大数据的功能,进行大肆宣传,以促使其在高校校园内传播和推广。

二、自媒体时代下宗教向高校渗透的原因分析

1.心理需求上的迎合与慰藉。开放性、去中心化的特点迎合了当下自我中心需求的实现,在虚拟性的网络中,别人不再知道我是谁,可以去扮演一个自我想象的身份,这个身份可以带来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自我。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运行的规则,在虚拟的网络中都可以冲破,“思想藩篱”不再成为不可跨越的障碍,同时,现实生活中各种错误的道德观念如道德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得到了空前的培植和发展。[2]心理上的慰藉,也是在虚拟网络中“去枷锁化”的需要,可以暂时抛去和忘却经济、考试、就业等各种压力,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排解、释放和宣泄出口,但在自媒体时代下,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很容易完成人格再造和空间屏蔽,其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成就感和舒适感,也极大迎合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心理需求,吸引他们转身去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在现实的世界中很难寻找到的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宗教教义和思想就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了思想引渡。

2.教育引导与政府立法。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做好大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育。二是在通识课程建设上,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寓教于情,杜绝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使大学生远离利用宗教来排解内心抑郁和不满的不良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总结宗教事务管理综合性行政法规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宗教行为的立法工作,消除境外宗教网络渗透监管的真空地带,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可行路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宗教有其产生的根源,现阶段不可能一举消灭,这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是防范宗教渗透的有效方式,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育,引导用马克思主义去辨别宗教,从本质上充分认识宗教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宗教的本质特征,正确分辨自媒体网络上各种虚假的宗教信息,防止学生受到诱导和欺骗。

2.高校自身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加强文化平台建设,增加文化平台的可用性、有趣性和思想性,切实使平台成为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屏障。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园媒体的管理,纳入学校整个安全稳定的大局,做好技防、人防工作,打击通过网络向校园的宗教渗透活动,涤荡不良风气。

3.推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设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是加强网络管理的重要环节。网络安全审查的概念,就是对信息产品和服务从评估到监督的全过程把关,完全改变了以前对网络表层化管理的缺点,特别是对深层次服务的监管,能够避免国家安全和用户安全受到损失。网络安全审查制度会成为有效防范和抵御网络宗教渗透的有效方式,并且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李平.依法治网,扶正祛邪[N].经济日报, 2012-12-23(1).

猜你喜欢

宗教自媒体高校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