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旷世绝恋
2019-06-25苏绍玮
苏绍玮
那一年的雪花飘落梅花开枝头,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那一年,以致后来的千百年,那一双人,一段情,谱成了一曲悲歌,绵绵不断唱着那段旷世绝恋。
一直以来,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争论不休,然笔者认为,观其内容,主要想言语出来的,也莫过于他们之间的凄美爱情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个美丽的悲剧。而在这爱情之中唯一不同的,便是多了一丝感伤,那是对他们爱情悲歌的感伤,同样也是对诗人自己悲惨爱情的感伤。
可曾记否,那一年,华清池旁,你许下的诺言依旧那样清晰: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曾经说好的永远不分离,现在看来却又是那么可笑,马嵬坡下红颜断魂,从此生死两茫茫,是谁还在尘世间苦苦等待,伤了流年。
他们的相遇就是一个悲剧,“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正因为玄宗对美色的渴望,才使杨玉环“一朝选在君王侧”。白居易在文中淡化了玄宗得到杨玉环的过程,那个从别人手中夺来的女人。这是道德伦理的问题,而白居易却似乎对此并不介意,亦或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超出礼法范围的事不可行,作为人本身的欲望宣泄也不予反对。然即使在礼制较宽,思想言论较为自由的唐代,白诗这种涉及情欲、人伦,重在讴歌爱情,展现女性美的诗歌主题,也是对社会中道德规范的一种冲击。又或许,这种问题同样发生在白居易的身上,他同时背负着道德伦理的压力,忍受着情感的纠葛,使他在感情和礼制间犹豫不决,无法抉择。要说这其中的种种表现,离不开他的亲身经历,那场刻骨铭心,却又以悲剧收场的爱恋。
那是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他们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那并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下结合,不合礼制是他们感情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最重要原因。加之白居易幼年深受家庭的影响,他的价值观分裂成了两种模式:一个是追求功名仕途,遵循道德礼法的模式,另一个是追随本心,回归个人情感的模式;这样的两种不同模式——道德和感情,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的主题构造。《长恨歌》便是其中一篇深受其价值观影响下创作出的作品,此中所言也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这样便不难理解,白居易也常常处在道德与感情问题相互矛盾的困境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经历过无数次的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以言说的苦楚。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是提供给他不畏“淫糜”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再探原文,笔者认为满满写的都是对他们爱情的感伤,或许也会有涉及政治方面的部分,那也仅仅是为了衬托二人的爱情悲剧,也并非是讽喻。而白居易本人后期也将此篇归为感伤,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人并不只有一面,或许白并没有那么愤世嫉俗,他除了忠贞爱国,当然也还会有自己的感情,而这篇爱情悲歌,正是抒发了他自己的情感,祭奠了他那早夭的爱恋。文章伊始,杨玉环初入宫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凭她的容貌,使宫中其他女子都黯然失色,也让她使她收获了玄宗的青睐。但锋芒优势的暴露也为她之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入宫后不久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杨氏家族也因此显赫一时,父兄位列重臣,姐妹册封夫人。此处夸张描写尤为精妙,杨玉环的得宠甚至使得民间都改变了旧有的观念“不重生男重生女”,然而这同时也招致了他人的嫉恨。春宵苦短,从此君王不早朝,更是引得朝中大臣的不满,这种情绪一旦萌发便愈演愈烈,终于,在安史之乱后的马嵬兵变,一引而发。贵妃被迫自缢而去,也应了那句红颜薄命。此后便是悲剧的开始,情自另一人的离去非但不减反而愈来愈深。而写至此处,只不过占了白诗开头的小部分,后面的大段篇幅描写的玄宗痛失爱人的恍惚心痛,及大力托人寻找爱人魂魄的艰难过程,才是所有情感爆发的高潮,同时也是白居易主要想表达的感伤情怀,爱情已成为悲剧,唯剩感伤。幸蜀道中,睹月神伤,闻铃断肠,行遍巴蜀山水,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还京路上,至马嵬“踌躇不能去”,凝视眼前黄土,回想当日情状,不禁伤心又起,泪湿沾襟。“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那朵芙蓉盛开好似玉环的脸,柳叶细长秀美宛如她的眉。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心生悲戚。回宫后,白日睹物思人,夜晚辗转反侧。日夜思念而不得再见,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符合逻辑,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别开境界,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加之想象的羽翼,构思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塑造了杨贵妃为仙的形象。完美地再现了她的音容、情态,突出了她的哀怨与期望,与玄宗仙人两隔,却止不住相思与哀愁,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情深至此,悲至极。这一转折,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尽在情理之中。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而故事中玄宗的怀念感伤无奈,在某一程度上来说,何尝又不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写照呢。
白居易曾三次直接作诗,怀念他的所爱。《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首首感怀;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字字含情。诗人同心爱之人两情相悦却无奈伦理道德,家庭束缚而不能在一起。同样是的悲剧,同样受到约束,通过这些再来看,作者同唐玄宗确实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玄宗倘若不是生于帝王之家,怎得连相爱都不得善终。身为帝王,自身便早已同国家相连,一举一动关乎国家命运,后宫之事本为家事,却可以在朝堂上公然议论,有时连爱人都无法自己左右,而这些也注定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因贪度春宵而不上早朝,作为帝王会被唾骂贪恋美色,荒淫误国,但倘若是寻常百姓,又有谁会指责?马嵬兵变,亲眼看着心爱的女人死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又是怎样一种心情。或许世人多讽刺唐玄宗贪生怕死,而至少在白诗中,更多的是同样受到外界束缚,相爱却不能白头的人的同情,感伤。
《長恨歌》主要一个“恨”字,而这“恨”却也包含了很多,有李杨爱情不得善终的遗恨,也有诗人自身不得同心爱之人相守的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百年来,这曲由“遗恨”谱就的悲歌仍不断传唱,诉说着那一段情,那场旷世绝恋。